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洼边村:那和利与他的奥运火炬手父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7:03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吕娟

  那和利忽然意识到,46年前,洼边村在时任支书的父亲手中经历了由村转为公社的巨变,如今,自己将带领村民结 束洼边村的生活——洼边的历史竟在父子两代人手中改写。

  2002年10月,拆迁的车轰隆隆驶进洼边村,漫天的尘土中,一间间平房、一座座四合
院颓然倒塌。转瞬间,这 个从清朝初年就存在、已有2000多人口的村庄消失了。

  那和利:生命中的巧合

  39岁的洼边村十四大队队长那和利无法掩饰他的感伤。在收拾完全部家当后,他特意嘱咐拆迁的车队,“一定要等 人都走了以后再拆”——他无法直视那些自己曾爬过的墙头、掏过鸟窝的老树、留下过无数童年记忆的学堂在眼前一点点化为 乌有。

  2006年1月24日,43岁的那和利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点燃一根烟,回忆令他的眼睛蒙上一层感怀的氤氲。

  那和利现在的职务是新奥集团

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商茂部经理,他的办公室周围,是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工地,上 万名施工人员与轰鸣的推土机、伸缩着巨臂的起吊机在夜以继日地劳作——那曾被夷为平地的村庄,早在2002年8月,就 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会场。

  看着“鸟巢”形主场馆的雏形在一天天显露,那和利也一天天适应着全新的生活。村子没了,路标换了,一座座包含 “奥”字的大厦在奥运场馆区的周围神速地拔地而起,宽敞的马路与五彩的霓虹灯取代了农地与曲折的乡间小路。洼边村所属 的洼里乡牌子虽仍存在,但全乡已经没有一个农民。那和利的原十四大队共824人,除了退休与自愿出去择业的人外,全部 安置在奥运工程承建公司新奥集团下属的各个部门,做起了城市居民。

  那家是洼边村的大家族,满族,历史可上溯至清朝初年,据说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属正黄旗。到了那和利这一代, 已经对家族的历史知之甚少,家谱在“文革”期间被烧毁,他只是听父亲说,这里生活了那家祖祖辈辈17代人,光父亲一辈 ,就有6个兄弟聚居在这儿,每一个兄弟成家,就在祖父祖母的小院周围加盖一间房,而他们家的老房子,已经住过5代人。

  从出生开始,那和利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里。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洼边村人口只有几十户,后来,外来人口越来越多 ,加上每家婚嫁分户,至拆迁前,他所在的大队已有380多户。旧的土房子在一点点地拆,新砖房在一片片地盖,村北一条 自然形成的清澈的小河,也在岁月的荏苒中慢慢干涸,变成了每家每户走的下水与汛期排水的通道。

  那家的四合院在岁月的变迁中越来越庞大,渐渐将院外的几棵大枣树囊括其中。祖父母决定,一个儿子一棵树,守住 了树,就是守住了自己的基业。

  洼边村的田园生活结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村里的良田全变成了绿化林,村民们失去了业已谋生的活计,这是洼 边村由农村向城乡结合部转化的阵痛过程,之后,村民们陆续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盖房出租,一间房200元到500元不 等,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这样的收入已算丰裕。

  那和利成家后,按照惯例依傍着父亲的老屋盖了自己的新房,之后,他像当时的一些年轻人一样,走出村子,干起了 个体。1999年,那和利所在的十四大队队长离职,经村委会决定,由他担起临时队长的职务,那和利再次回到了洼边。

  那和利觉得,生命中有太多的巧合暗示他,自己的命运是与奥运紧密连接的。2001年7月13日下午,经过全队 村民无记名投票,那和利以绝对的优势票数当选为洼边村十四大队队长,当天晚上,村民们聚在村委会办公室,目不转睛地盯 着电视屏幕里的

申奥直播,还没有从上任的喜悦中平复过来的那和利,情绪又攀至了另一个高峰: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 成功。

  2002年8月,奥运场馆选址,洼边村中标,辛店路以南被确定为场馆区,以北是公园区,那和利负责南区本队8 24人的拆迁动员、组织以及善后工作。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以及对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不理解,村民们选择了各种 方式表达情绪,经过村干部会议决定,由那和利一家做表率,第一个迁出洼边村。

  那和利对家人的思想动员工作没有受到任何阻力。七十多岁的父亲那忠曾是村里的老支书,退休后仍坚持天天看新闻 ,“思想绝对跟得上形势”,老人觉得奥运场馆选在自己的村是他的骄傲,二话没说,当下就打起了包裹,头也不回地告别了 自己心爱的爬墙虎,侄儿家洁白的鸽子,还有那些堆在墙角没有喝完的二锅头。搬迁的当天,那和利忽然意识到,46年前, 洼边村在时任支书的父亲手中经历了由村转为公社的巨变,如今,自己将带领村民结束洼边村的生活——洼边的历史竟在父子 两代人手中改写。

  那忠的心愿

  那忠身上,有着甚于儿子那和利的传奇色彩。

  那忠是老党员,村里的老支书,退休后仍是村里的核心人物,谁家有婚丧嫁娶,必然由他主持。他的人缘极好,在那 和利的记忆里,父亲从没有跟任何人红过脸,但好性格并不影响他年轻时虎生生地带领全村人春种秋割。

  中国申奥成功,那忠代表洼边村上了央视,在节目中,他乐呵呵地保证,自己一定能活到2008年,亲眼看中国举 办奥运。

  拆迁后,老屋不见了,村民们也四散了,那忠暂时搬到了昌平,租住了一户农家院。此后那忠没闲着,70多岁的他 只要身体允许,每天都会从昌平住地出发,换3次公交车,单程22公里,回到洼里,在工地周围转悠,一转就是大半天。就 连正忙碌着北区居民拆迁安置工作的那和利也无法真正了解,其时其刻,父亲的脑子里,想的究竟是什么。

  2004年,中央电视台评选雅典奥运会中国区火炬手,那忠作为祖辈生活在洼里乡的普通市民代表成为候选人,得 知消息时,他人在海南旅游,接到面试通知,他当天乘飞机回京。3月18日,那忠被选为雅典奥运会中国区首批火炬手,并 且是当届148名火炬手中年龄最大的一名。

  为了400米的接力,73岁的那忠整整锻炼了80天,“每天手举空酒瓶当火炬,反复地练习跑步”,同时一狠心 ,戒掉了多年嗜好的烟酒。2004年6月9日,奥运火炬传递的当天,那忠顺利地完成了他的400米。

  火炬接力后,那忠在孙子的赞助下,以3600元的价格买回了自己手持的火炬,“他欢喜得不得了”,一再叮嘱子 孙,“要当传家宝留着!”

  那和利认为,父亲的人生也有他宿命的巧合。2004年夏的一天,不知因何缘故迟迟没有被伐的原自家院里的四棵 大枣树终于在奥运施工队刺耳的电锯声中倒下,几个月后的10月20日,那忠因心脏病发离开人世,他的看奥运的心愿成了 永久的遗憾。

  那和利无法知道,洼边村和父亲同龄的老人这些年过着怎样的生活。拆迁后,村民们拿着补偿金分散到北京城的各个 地方,“周边的

天通苑、北苑家园,南到通县与大兴的交界,北至昌平环岛”,那和利选择留在洼里,住进了紧邻原村的一栋 商品房内。居住环境好了,生活方式先进了,“80%以上的村民过上了有房有车有存款”的好日子,但走街串巷没了,大杂 院的热闹喧嚷没了,除了几家常往来的近邻,大部分的村民彼此失去了联系,那和利甚至不清楚,那姓家族目前确切地有多少 人口,因为自打搬迁以后,他们再也没有真正团聚过。

  2004年9月,处理完洼边村最后的村级资产估算与分派工作,那和利按照先前的补偿安置协议,来到了现在的工 作岗位。近两年的时间,他适应了这种与先前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而目前他正忙碌的是,如何做好奥运施工队近万人春节期 间的后勤与文娱工作。

  按照规划图纸,那和利所在的办公室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绿化地区,这就意味着届时,这个临时搭建的办公区将 再次面临着被夷为平地;奥运会后,奥运施工者将全部撤离,自己将失去主要的工作对象。

  那和利并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他认为,2008年以后,“奥运村”的开发也许才真正开始,二十万平方米的地下 商业区,四通八达的地下环形通道与庞大的地下停车场建设工作将会接踵而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采访快结束时,那和利接到妻子的电话,话筒那边的声音哽咽着:妻子正在给远在东北参军的18岁的女儿写信,刚 开了头,信写不下去了,妻子压不下对女儿揪心的思念与心疼,让那和利代笔。

  村庄变成了城市,年轻的一代飞出了家乡,洼边村彻底地消失了。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2月下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