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关注“两会”的三个层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7:03 《法律与生活》杂志

  文/潘多拉

  一年一度,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两会”又要隆重开幕了。据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全国政协办公厅的消息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和此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的地方“两会”,都会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一大 热点。“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基于不同的感受,站在不同的角度,带着不同的问题,每家媒体、每个公民所关注“两会 ”的内容肯定有所不同。这是就其横向而言。就其纵向而言,则人们对“两会”的关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有的普通公民,特别是那些满腹冤屈长年累月四处奔走却屡屡求告无门的小老百姓,把地方和全国“两 会”召开当成了他们每年一次周而复始的希望。尽管这不过是一个聊胜于无的希望,因为“两会”不负有为某一个公民解决某 个具体问题的责任,否则就算是从每年大年初一开到除夕之夜,也不可能把这些问题全部处理完毕。其实老百姓并没有怎么指 望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把他的问题拿到大会上去讨论、表决,而更多地是把“两会”的召开当成是一个筹码,以此质问某些惯 于拖拉、推诿,无视群众疾苦,甚至胆敢草菅人命的官老爷:我的事你到底管不管?你就不怕给“两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吗?……然而一些官员心里比谁都清楚,“两会”期间强调安定团结,普通老百姓的事更不可能造成什么影响,因此老百姓这 种质问的力量越来越小。相应地,以这种方式关注全国“两会”的老百姓,似乎也在越来越少。

  第二个层次,不少公民意识日趋成熟的普通老百姓,正在变得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那样,认真研究、深入探讨政府 首脑向人代会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人大审议、通过的一些重要文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政府工作报告,首先是在 承担参政议政的责任,否则他们就有辱于自己的身份,“两会”结束回到自己所在的地方或部门之后,也将无颜面对“江东父 老”。

  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所不同,普通公民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是在行使作为公民的权利——在这里主要体现为 知情权。在西方,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要定期(一般是一年)向议会和公众提交一份国情咨文,里面有对一段时间以来财政、 税收、国家投资、政府采购、教育、国防等重大国事的情况总结、分析检讨,以及对今后相关方面的计划、展望等内容。西方 国家的国情咨文一经公布,往往会立即成为最畅销的公众读物,公民不但从中了解到与自身权益息息相关的诸多背景因素,而 且也将其作为对政府工作作出评价的一个依据。

  在中国的“两会”特别是全国“两会”上,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各种文件,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国情咨文的功能。 它们不应当只是提供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学习材料”,更应当是政府交给全国人民的一份书面答卷。

  第三个层次,不满足于对某一届、某一次人大、政协“两会”上某个具体的问题或文件进行研究,而是着眼于探索中 国民主政治的参与渠道和实现形式,从总体上、宏观上关注地方和全国的“两会”。

  在中国目前的政治框架下,人大和政协“两会”是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平台,十六大在论述“坚持和完善社 会主义民主制度”时,明确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要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让社会 公众经由“两会”这个平台,更加真实而充分地对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方式、规则和政策过程等社会政治生活的诸多方面产 生应有的影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说上列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都属于“器”的范畴,这第三个 层次则应当属于“道”的范畴。某地某个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无端遭到侵害,问题一拖就是几年十几年,为什么在当地 迟迟得不到解决,为什么当地人大、政协对此默不作声,而眼睁睁看着人家被逼得走投无路,把惟一的希望寄托在“两会”期 间到省城或北京去上访?

  为什么以前总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参政议政当成一种荣誉而非责任,把被安排到省城或北京开“两会”看成是地 方领导和单位领导对自己的关心与恩赐,因而会议结束后回去向领导痛表“今后一定要听您的话,按您的指示办事”的决心? 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有公民并不珍视自己手中的选举权,以致在北京某个高级知识分子成堆的选区,竟然有选民故意在选票 上乱填一气,从孙悟空、猪八戒到

秦始皇、汉武帝,从张子善、王宝森到克林顿、萨达姆,写什么的都有?事实上,每个公民 为“两会”制度的完善都应尽到自己的义务。

  今年的“两会”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将在何种意义上关注“两会”?中国公民对此当心中有数。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2月下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