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苦撑学术批评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1:01 民主与法制

  有人说作为政法大学的教授,杨玉圣放着自己“美国史地”领地不勤奋耕耘,而是不务正业搞学术批评。一些有头有 脸的人不过是抄了那么一点点,就被他拿来在太阳下暴晒,弄得人家灰头土脸的,人家当然要说杨玉圣是坏人。也有人说,杨 玉圣这人还不错,对学界这个江湖的事情挺热心,宁可荒芜自己“美国史地”领域,也要维持学术江湖的正气。在今年的“3 ·15”前夕,记者与这个在学术界备受争议的人进行了一番对话。

  从体制改革入手解决学术腐败问题

  □本报记者吴飞

  记者:最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开始从事学术批评的?

  杨玉圣:学术批评,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只要是从学理意义上对与学术有关的学术评论,均可以叫 学术批评;另一种是狭义的,主要是对上述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批评。如果是从前一种意义上来讲,我在198 4年发表的第一篇《林肯评价中两个问题的综述》,也可以看作是学术批评。如果从后一种意义来说,可以从我1991年发 表批评《移民与近代美国》抄袭剽窃行为的《沉重的思考》一文算起。不论是从何时算起,在同龄人当中,我大概都是最早涉 足这一学术是非之地的。

  记者:提起国内学术界的学术腐败问题,大家都不难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人们难以对学术界的全局和整体作实证 意义的考察。那么,您如何来描述学术腐败的现状呢?

  杨玉圣:首先,我想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学术腐败”,是在一种相当宽泛的意义上就学术文化界和高等教育界存 在的学风问题与学术弊端而言的。狭义地讲,至少包括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等形式,其中学术腐败是指利用学术资 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如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等;学术不端主要是指学术从业人员 有意识地进行的学术违法违规行为,如抄袭剽窃、实验作假、伪注等;学术失范主要是指学术研究及成果发表中存在的违背学 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的学术偏差,如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等。

  记者:这是您就有关概念所做的区分与界定。在学术界自身以及社会都对学术腐败问题相当关注的情况下,您能否说 明一下上述区分的意义?

  杨玉圣:俗话说“有的放矢”,把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加以区别,分门别类进行具体研究,这样才有可能 采取有效的对策。批评学术腐败问题,不是仅仅为了批评,而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达到学术批评的目的。比如, 解决学术失范问题,主要是靠学者自律与他律,在这一方面,教育部和北大、清华、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 效的工作,如教育部在2002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6月又下发了教育部社会科 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社政司2004年11月在杭州举办了“全国 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最近又成立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解决学术不端问题,主要是法律法规 。解决学术腐败问题,恐怕还得从体制改革入手。

  舆论监督应该发挥其独特作用

  记者:就您这些年的研究和考察来看,您认为导致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杨玉圣:就上述狭义学术腐败的界定而言,主要还是非学术因素对学术以及学术共同体的侵蚀与干扰,在现代社会, 本来应该是分层化、专业化的。就学术而言,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情形外,尽管宣传有纪律,但学术研究无禁区。无论是 大学还是学术共同体,就其正常和理想的状态而言,都应该是独立、自治、自由的,但现在的情形并非如此。比如权力的越界 、金钱的引诱,从左右两个方面在强劲地撕扯着学术与学术共同体。举个例子,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之 所,但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个“公司”,越来越像个“衙门”,唯独不大像大学本身。于是,出现了权学交易,不少高级干 部热衷于到名牌大学担任所谓的院长、教授、博导,还有不少高级官员到名牌大学拿博士学位;于是出现了钱学交易,总裁、 老板等纷纷到名牌大学“讲学”,他们越来越像“学者”,招摇过市,一手交钱,一手获取学术荣誉,甚至名誉教授、高级学 位;于是出现了学色交易,如北京交大欧阳林教授事件。就是说,学术腐败首先是学术问题,但又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也同样 是一个体制问题和社会问题。

  记者:那么,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根本的解决办法?

  杨玉圣:从现有的国情民意体制来说,还很难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毕其功于一役”,大概是不现实的。 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我们就完全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事实上,上述有关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来自学者们自身的努 力,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外,我觉得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放开舆论监督,特别是电视台、报纸,应该在推进学术 批评、反对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苦撑5年“赔本招挨骂”

  记者:学术批评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更是得罪人的事情。您如何面对在学术批评中遇到的问题、阻力和压力?

  杨玉圣:你说得很对。中国是一个关系网络错综复杂的“关系社会”,因此哪怕是纯正、严谨的学术批评,也一定会 得罪当事人以及相关利益人。就是说,表面上是批评某一个人,但很可能实际上是得罪了N个人。比如10-30个人,如该 当事人的朋友、老师、学生乃至领导。我自己因为学术批评也得罪了不少学界人士,有的是掌握重大学术权力与学术资源的霸 主式人物,因此现在感到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你提到的得罪人的问题。至于压力和阻力,就更多了,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应 有尽有。

  记者:您的学术批评网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正式开张的?

  杨玉圣:学术批评网创始于5年前,即2001年的3月15日,眼看就要5周年了。我们国家虽然有三千多家人文 社科刊物,但几乎是清一色的“论文集”办刊模式,几乎没有刊物愿意发表学术评论或学术批评文章。就是说,缺乏学术批评 园地。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革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网络的空间几乎是无限的。其次,网 络的便捷也是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再次,学术批评离不开互动,而网络为互动式批评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最后,网络以其高 技术的优势,铺天盖地,其影响力遍及全球。于是,就客串到一个自己原本十分陌生的互联网领域,而且居然苦撑了5年。

  记者:网站的运营资金和人力支持,这5年是怎么过来的?我注意到,您用了“苦撑”二字?

  杨玉圣:“苦撑”是借用于胡适之先生的“苦撑待变”一说,那是60多年前中国抗战的艰难岁月,时任中国驻美大 使的胡适之先生针对国际反法西斯总形势,提出中国抗战得“苦撑待变”。我认为这是一种相当有远见的战略策略。至于学术 批评网,完全是我一个人在操持,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网站”。赔钱,搭时间,花精力,一言以蔽之,“赔本招挨 骂”,这是“傻瓜的事业”。

  前5年搞学术批评

  后5年重学术建设

  记者:我曾经听您说,办学术批评网的5年是您“不务正业”的5年。请问,您不觉得学术批评也是一种正业?你没 觉得学术规范事业本身也是一种分工,它对于学术建设、学术发展的意义具有与学术研究同等重要的意义?

  杨玉圣:因为做学术批评和学术批评网,这些年来确实对自己原来的专业研究是有影响的。关于“不务正业”的说法 ,一是不少朋友从友好和爱护的立场是这么说的,二是一些论敌也是这么指责的,三是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有所调整,也常常说 自己是“不务正业”。至于学术批评,我并不认为就不是正业,恰恰相反,我和你的看法完全一样,学术批评对于学术建设的 意义很大,怎么形容也不过分。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因此不被传统学科所认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我自己,在学术批评网5周年之后,将把主要精力回归到专业领域。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我已与 人民出版社签约,应诺为之撰写专著《美利坚合众国史》,2008年底交稿。该书也将是本人学习美国史20多年来的一个 总结性作品,我得全力以赴。第二,调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所工作后,将承担更多的教学、培养研究生等任务,现在 是分身乏术。

  记者:学术批评网的运营策略将如何调整?学术批评网的定位有何变化?

  杨玉圣:在我本人淡出后,学术批评网将采取现代公司运作模式运营,具体工作将由一家即将成立的公司承担。学术 批评网的定位基本不变,仍是以加强学术批评与学科评论、推进学术交流与学术进步为宗旨。除了继续办好原有的“学术规范 ”、“学术批评”、“学术评价”、“学界观察”、“史学评论”、“学问人生”和“学术信息”栏目外,还新加了“新书报 道”与“期刊快递”两个新栏目,从而进一步发挥本网的学术资源与品牌优势,走特色之路,为学人服务。

  学术批评是为了学术建设。如果说学术批评网既往的5年是以学术批评为主的话,那么以5年为一个时段,今后的5 年将重在学术建设。

  记者:学术批评网5岁了。请问您打算怎么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生日?

  杨玉圣:谢谢您的关注与雅意。确实,这个5周年的生日是值得珍惜的。为此,将于本月15日,即学术批评网创办 5周年纪念日,也是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京举办以“学术批评与学术共同体”为主题的学术批评网创办5周年学术酒会 ,同时还将举办纪念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书画展,届时将展出任继愈、王元化、章开沅、江平、刘绪贻、伍杰、张晋藩、陈 光中、贺卫方、邓正来等著名学者以及国画大师宋涤等的新作。也欢迎你们《民主与法制时报》以及其他新闻界朋友届时光临 。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