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城市门槛之困(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4:32 郑州晚报 | |||||||||
在郑州市金燕小学,务工者子女已占到在校生的75%。横亘在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的进程中,还存在着暂住制度、住房、养老、保险等诸多门槛。图为该校拥挤的教师办公区域。 核心提示:3月6日,河南省教育厅出台新规定,要求中小学校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确保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学生享受平等教育。此举无疑为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提供了一项权利保障,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欣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城市本身的教育资源容积率以及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部分务工子女无学可上。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的碰撞 3月14日6时20分,春寒料峭。 12岁的李双(化名)站在2路公交车的站牌前,喝着一杯桶装的豆浆。家住郑州市农业路的他,每天要乘坐40分钟的公交车去学校。 “冬天时,我都是坐早班车去学校,老师要求要早到学外语,一路上天还是黑的。在老家上学的时候,早上要上两节课,我比这起得还早,还得跑两里地才能到学校。”公交车来了,李双娴熟地把挂在脖子里的公交卡对准了刷卡器。 2003年,来自河南周口农村的李双随父母来到郑州,刚开始在一家“民工子弟学校”读书。2003年郑州市取缔“民工子弟小学”的时候,他被分配到了附近的金水区金燕小学就读。去年春天,他们搬了家,从顺河路迁到了农业路。 “像李双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学校很多,家长职业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他们住所的不稳定,来回地搬家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张仁杰校长说。 金燕小学要求每位班主任每个学期家访的比例不能少于50%,这个规定使老师对附近城中村的街道非常熟悉。 “我们班有一个来自湖南农村的学生,刚来时学习劲头不足,经常逃课。”金燕小学五年级二班的班主任李静老师说,“对于他的一些独特想法,我试着理解,并取得了他的信任。现在,他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业也能主动完成了,和其他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 “以前,很多学生都是很长时间不洗澡、不理发,不注意个人卫生,现在好多了。”三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老师罗岚对于这些转变很满意,“很多城市的孩子,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学会了不乱花钱,学会了热爱劳动。” 金燕小学校长的苦恼 这是一条郑州市区内为数不多的土路,坑坑洼洼的道路上,不时有车和行人经过。3月13日14时20分,金燕小学门口,十几个值日生在打扫卫生,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他们干得认真熟练。学生们蹲在几个水坑边,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地用手捞起积水里的垃圾。 金燕小学是郑州市最早接收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小学之一,如今农民工子弟已经占到了整个在校生人数的75%,达到了1300人。 “学校从2003年开始接收农民工子弟入学,当时学校只有12个班级的规模,一下子拥入700多名学生,教室容纳不下,只好又扩了5个班级。”金燕小学的校长张仁杰告诉记者。 下午3时,在金燕小学不大的校园里,一个班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孩子们唧唧喳喳的喊叫声打破了宁静。目前金燕小学的在校生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规划,人均活动面积、图书数量等有关指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 “除了必不可少的图书馆、实验室保留外,我们已经把办公室、会议室等所有能充当教室的地方,全部变成了教室,就是这样还是不够用,最后只得把教学楼的两个阳台封闭起来,当做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作为校长,张仁杰没想到学校的规模会以突飞猛进的方式发展。 金燕小学在1997年之前是金水区燕庄的村办小学,1997年归属区办后,更改为现在的校名。在2003年之前,只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0多名;2003年时,金水区政府取消了“民工子弟学校”,为了分流并安置这些学生,在金水区教育体育局的要求下,当年接收了7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我们最大的班有77名学生,最少的也有65名学生,现在,门后面都挤满了人,确实没有办法了。”学生无法安置,成了这位年轻校长最为烦心的事情。 当然,使他烦恼的事情并不止一件。“这些学生的流动性强,每年开学的时候,老师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整理学籍,走访没有如期返校的学生。”张仁杰说,学生多了,不但有城乡孩子如何融合的问题,还有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了。“在去年进行的学生家长评议人民满意的学校时,有很多家长对我们这种扩招很反感,也提了很多的意见。” 金水区3年尝试公平教育之路 “实在是没有办法安排,每个学校都是满满的,等到有机会再说吧。” 3月13日上午,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体育局的会议室里,手持电话的教育科科长许士柯面露难色。 “压力太大了,大的班级达到了90人,就是小的班级也有60多人,远远高于国家对班级规模的要求。” 据了解,金水区早在国务院出台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文件之前,就已经实行了外来务工者子女可以免费进入公办小学就读的政策。 “2003年时,我们发现在一些城中村里面,存在很多的非法学校,这些学校不仅存在师资、硬件设施不合格的现象,而且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鉴于此,我们决定取缔这些不合格的学校。”许士柯说,为了进一步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秩序,郑州市金水区开始尝试新的政策。 金水区作为郑州市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区,很早就完成了普九的验收,全区现有60万户籍人口和50万的流动人口,虽有区属公办小学20多所,但适龄儿童入学压力仍然很大。招收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入学后,金水区的各个小学都出现超饱和状态。 “农民工也都是郑州的建设者,我们不能剥夺他们孩子受教育的权利,面对困难,只能创造条件来保证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金水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副书记王国安说。 金水区自从施行这项政策以来,基本上杜绝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的上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这个区的公办小学已经接收外来务工者子女8000多人,占全区在校小学生的28.3%。2004年,金水区在郑州市设立了4个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报名点,对所有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都不收取学费,并且和郑州市民一样享受“一费制”待遇。 “由于郑州的发展很快,很多地方并没有规划学校。现在政府即使想在一些地方新建小学,也没有可供使用的土地。”许士柯说,“困难是逃脱不了的,我们只有面对现实,找寻解决办法,争取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弟徘徊在校门之外,2006年金水区准备再建立两所。” 一项追求公平的改革 “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农民工的子弟,要像对待城市的孩子一样来对待我们农民工的子弟。一定要千方百计给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3月2日,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北京市大兴区京豫陈学校看望在这里学习的河南农民工子弟时特别强调,农民工应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基本保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农民工自己的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一代人的成长。 “如果孩子们受不到正规教育,不仅会拖累农民工的工作,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和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所以党和政府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 3月6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校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确保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学生享受平等教育。 根据这项新规定,今后,各级政府必须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当地教育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允许歧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城镇公办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分配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不得加收借读费及“一费制”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学校不得以“打工子弟学校”等命名,不得在学校内单设“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班”。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也要做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好政策更需要机制完善 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在形式上确保了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学生享受平等教育。《北京青年报》的评论认为,这应该可以被看作是河南省在赋予广大农民工和外来者以及他们的子女融入城市,消除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制度和政策性歧视,还他们以公民合法权利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事实上,这也只是使广大农民工和外来者公民权利归位的开始,因为横亘在农民工和外来者完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还有许多的门槛,如暂住制度、住房、养老、保险以及能否与市民一样享受各项政策福利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甚至也不能排除一些强势管理部门在给予他们身份认同上的相对滞后甚至抵触。 城市现有的公立学校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究竟有多少容积率?降低门槛之后对城市公立学校的压力会有多大?城市本身教育资源是否充足?一个班学生如果过多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否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城市公立学校教育的隐性支出对于务工者来讲能否承受?政府在向教育财力、教学力量中应给予多大的支持……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在实际运作中去探讨与解决。(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 文/图 )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