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CCTV《乡约》专题 > 正文

从山野中走出来的画家--记油画家肖景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11:56 央视《乡约》
从山野中走出来的画家--记油画家肖景志

农民画家肖景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从山野中走出来的画家--记油画家肖景志

农民画家肖景志


  本期节目播出时间:2006年3月25日21:52,重播时间:3月26日13:30,届时敬请收看。

  “绿色的树伸展着自由的枝叶在春风中舞蹈;田野的冬雪在阳光下滋润着新的生命;树林深处的生机勃勃与砍伐过后的满目苍凉构成强烈的视觉震撼;绿树丛中的小松鼠让您感受自然和谐的韵律……”这就是肖景志的画,他的画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还会启
发人类对自然、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人们很难相信这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出自于一双曾经拿镐种树、拿锄种田的手,可是,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同这些画一样,同样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震撼,因为肖景志的确是一个从山野中走出来的画家,在一个落雪过后的冬日,我走近了他。 列车奔驰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到达了林口车站。走出出站口,一个高大的中年男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浓密的胡须透着北方男人特有豪爽,随意绑在脑后的微卷的头发洋溢着艺术家飘逸的个性,我很难相信他是一个曾经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人。 我们之间没有寒暄,谈话直接进入了主题,就像相识多年的好友。“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喜欢画山画水画我所熟悉的东西……”

  他是一个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人

  肖景志1966年出生于辽宁省西丰县,那时的农村都很落后。丛林深处、溪水旁边、草垛之间都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或许从那时起,大自然壮美的景致就走进了他的心。他拿起了画笔,用稚嫩的小手在墙上信手涂抹,画山、画树、画小猫、小狗……,虽然没有什么好玩的玩具,却也乐在其中。 儿时的他没有老师,身边会画画的人都是他的老师。年画、小人书都是他临摹的对象。印象最深的是村里有一个哑吧,同村的人都很少理睬他,肖景志却对他很是刮目相看。当年,在农村很少有汽车经过,偶尔有解放军开着车在村口停留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围在汽车旁边很是羡慕,哑巴是他们中唯一的大人,哑巴也像孩子一样,用手小心翼翼地摸着车身,露出喜悦的神情。那时,小景志的理想是要当一名解放军,而不是画家,虽然他喜欢画画,但他更喜欢解放军绿色的军装。汽车开走以后,小景志就会把哑巴领到家里,给他拿出纸、笔让他给自己画汽车、画坦克……这些图画都成了他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更重要的是他在简单的模仿中增添了自己绘画的乐趣,至今他对那个哑巴还是心存感激的。

  肖景志在9岁的时候随着家人来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亚河村亚东乡落了户,他人生中更多的记忆是从这里开始的。他有一次,他跟着哥哥去同学家玩,看他家屋里的墙上贴得都是他自己画的画,而且画的很好,很受触动,我也应该用心画画,我相信自己一定比他画的还好。通过邻居的介绍,他经常去林口县一中的徐法清老师家里学习素描,徐老师知道他家境贫困,不收取任何费用。因为就连就基本的笔、纸都是母亲用卖鸡蛋的钱换来的。当同学们都在户外玩耍的时候,他安心画着自己的画,田野、山坡、河边都会常常出现他写生的身影。

  初中毕业时,家里再也拿不出学费,他不得不回家务农。父母说:“实在是供不起你了,别画了,那东西花钱不说也不能当饭吃。”肖景志的心就像美好的图画被雨浇过一样,抑郁班驳地藏在心里。他心中有这样一个念头-----我早晚还要拿起画笔!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搞包产到户,鼓励农民发家致富,17岁的肖景志用全部的积蓄买了6只小兔子,开始了他的另一种创业。每天给割草,收拾兔子窝忙个不停,那时,画画的欲望都被贫困埋在了内心最隐秘的地方,不忍触摸。他受母亲影响颇深。母亲一生吃苦耐劳,她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人无论到什么时候还得靠自己,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塌实。”肖景志记住了母亲的话,养小兔子养得格外细心,因为他从这些可爱的生灵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希望,他要用卖兔子的钱帮母亲负担一些生活的压力,他要用卖兔子钱买纸买笔。兔子繁殖的很快,6个小兔子很快就变成了120只,他从邻居家的烧柴上寻找没有用的钉子,废铁丝,用从山上拣来木棒,做了40多个兔笼子,每周往返于勃利和林口之间,把这些兔子变成了钱。火车不让拉动物,他就偷偷坐半夜的车,用衣服或者就被单把兔子盖上,跺在车厢的交接处,哪怕兔子尿在自己的衣服上也不言语,一年以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养兔专业户。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慕名到他家学习养兔经验,他成了名人。邻居们羡慕地说:“老肖家那个不务正业的三小子开始务正业了,养兔子发家了。”他心里却很清醒,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决不是养兔子。这样的“辉煌”没有持续多久,勃利的冷库开始不收兔子了,他的人生就开始了另一种转变,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依然没有改变,只是贫困给他上了人生中的另一课。

  在大自然中寻找美

  肖景志对家乡的山水情有独钟。他喜欢在春天,在山林里感受春的气。他喜欢在夏季,在溪水旁感受自然的纯净;他喜欢在秋天,踏着落叶收获家乡的风景;他喜欢在冬季,置身于银色的世界中聆听落雪的歌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他的眼里都是最秀美的图画,他要拿起自己的画笔描绘这一切。 1986年,肖景志承包村里的16亩地种树。栽苗、抚育、割带,他的全部心思都是树。那时他画树只是体现爱心,没想过日后要成为画家。他认为树木是大山最好的点缀,没有了绿色哪里还有这美丽的景致。父母兄弟姐妹都不支持他,认为种树挣钱太慢,画画更是不务正业,他却义无返顾,带着70000株树苗和笔纸上山了。

  兄弟姐妹认为,19岁的他在山上呆不了多长时间,寂寞不说,单是狗熊、野猪也会把他吓得跑回来。于是,他们给他搭了一个四处露风的简易窝棚,没想到他一住就是四年。

  白天,用镐头刨坑种树,给小树浇水,晚上,在窝棚里在煤油灯下,挥笔做画,常常在绘画中迎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我问他,你不害怕吗?他说:“怎么不怕,山里鹿、狗熊、野猪都有,我刚上山的头几天都是一夜一夜的不敢睡觉。后来实在太困了,就在窝棚周围点起了篝火,驱逐野兽,自己就和衣而眠。”“为什么不下山?”我又问到,“他说画画应该画你所熟悉的景色,你要用心观察草的萌动,树叶的发芽,你的画才会活起来。我一直是一个不喜欢单纯在画室里作画的人,我更多的时间是在自然中采风取景,有时就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角度,直接面对自然画画!”

  4年的时间陪伴他的是一只忠实的小狗。母亲不理解儿子的做法,认为他精神出了毛病。老人家拄着棍子上山了,当她看到儿子蓬头露面地像野人似的,心疼的哭了。没有办法,母亲只好经常上山给他送些

咸菜、大馇子,当然还有画画的笔纸。每次母亲上山时,心情都会很紧张,惟恐见不到儿子挺拔的身影。每次母亲走到半山腰时,小狗都会欢快地跑来迎接,至此,母亲才相信,他不画出个名堂来是不会罢休的。

  夏天,蚂蚁、长虫经常在他的被窝里出没,蚊虫叮咬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冬天,睡觉需要带棉帽子,一锅大馇子冻了又热、热了又冻,咸菜都带着冰茬,他经常穿着棉袄披着棉被画到深夜,他硬是挺了4年。4年之后,山上的风景也都在他的心里定格了,他坚信自己能够用毅力的大斧劈开理想的大门。

  去年冬季的一天,肖景志带着自己的相机上山取景,没想到雪越下越大,望着雪后的山野,他忘记了寒冷,用相机尽情捕捉着精美的瞬间。下山时他膝盖疼的毛病犯了,走几步就跪在了雪地上,不得不爬行,到家时已经是深夜,妻子担心的直流泪。 多年以后,山上的树越来越少,狗熊、野猪也没了踪迹。他不敢想像再过十年曾经茂密的山林会怎样?自己是从山野中走出来的,他不仅要让人们通过他的画看到他家乡的风景,还要通过画笔凝固的景色,呼吁更多的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于是,肖景志的画大多是树,每幅都体现着保护环境、资源的深刻意境。这一切都与他的这段经历有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他栽下的树已长大成林,他的画也取得成绩:1996年《老林秋韵》被评为“徐悲鸿油画作品大奖赛”银奖,又在沈阳获得东三省油画联展大奖;1997年,《归巢》获黑龙江省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艺术类“地矿杯”美术作品展三等奖;1999年,《留住这片空间》获黑龙江省“辉煌50年”大型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铜奖,并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3年,油画《绿色旋律》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油画协会收藏;2004年,《北方•三月清风》入选第十界全国美术作品站,获优秀奖,赴日本展出…… 生命中有真情为他守侯

  如今,肖景志的家依然安在亚河村亚东乡的一个破旧的小平房里,为了孩子念书方便,他在镇上租了房子。在他租的房子里,我不但见到了他的那些画,还见到了他的妻子和孩子。 房间设施很简陋,肖景志告诉我:“我的钱都花在了画画上。说实话,因为画画我的家人都跟我吃了不少的苦,尤其是我爱人。” 说起他与爱人的相识还有一段故事,那时,肖景志从山上刚刚下来,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的启蒙老师欣赏肖景志的执着、聪慧,就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肖景志。徐艳萍欣赏他的才气,肖景志喜欢她贤惠美丽,没想到两个年轻人还真的你来我往的成了夫妻,可是,他们的日子都是在苦中走过来的。

  农村总是有干不完的活,肖景志每天下完地,回到家里就马上拿起画笔,家务活便全都落在了徐艳萍身上,有了孩子以后也是如此。她总是这样告诉他:“你安心画吧!我相信你能画出名堂来。”

  别人都盼着晴天,好下地干活,他却盼着下雨,好在家画画。有时,他在地里干干活就下起大雨来,他扔下农具就跑到家里画画,连湿衣服都来不及脱,直至用自己的体温把衣服焐干,徐艳萍很心疼,只能给丈夫倒碗开水驱走身上的寒气。1992年,他的画在哈尔滨第一次展出时,被台湾省荣宝斋画廊收藏,两幅画他得了1500元。从此以后,他坚定了以画画儿为职业的信念,把自己的地转让给别人种,集中精力作画。这一年他画出了《乌斯浑河的早春》、《清秋》等后来获奖的作品。

  肖景志种的豆子以前一直是村里最好的,刚把地转给别人种那年,豆子大丰收,看到别人家不断增加的豆垛,自家颗粒无收,一家人都非常上火。父母指责他:“庄稼人不种地,不务正业”。邻居也都认为他是真的疯了、傻了。甚至有人断言:“肖景志不务正事,早晚有一天得要饭去。”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一连6年一幅画都没有卖出去,全家老老小小的只有靠租地的微薄收入生活。他怀疑自己的选择错误。妻子通情达理,劝他说:“我是因为你爱艺术,才嫁给你的,你就安心作画吧。”

  父亲看到他把崭新的白布都订在木架子上画画,就骂他败家。徐艳萍告诉我:“我们家这么多年来,收入的一大半都给他画画用了,除了孩子的学费、学习用品、生活必须品之外,我们不添什么东西。”1993年林口百货批发商店处理商品,他听说后花500元钱,买了一麻袋颜料回来。那次,他去上海买回2000多元的颜料,给妻子花200元买了一件羊毛衫在火车上却弄丢了。妻子与他开玩笑:“给我买的衣服 丢了,你的颜料怎么没丢。”

  1999年,他们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肖景志和爱人商量,我想去省里开个个人画展,如果有起色我就继续画,如果不行我就回家好好种地。妻子知道他的心思,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他们带着120幅画来到了省城,省美术家协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肖景志这个地道的农民终于在省城的美术馆里开了画展。因为没有名气、没有媒体造势,第一天来的人寥寥无几,第二天、第三天……人越来越多,人们在他的画面前驻足,但省美协的领导和一些同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触摸着画上的枝干发出这样的感慨:“太像了,简直像树皮贴上去的一样!”这次画展,他卖画的收入超过了3万元,有的画卖还到了国外,他看到的新的希望。

  前段时间,他的油画《绿色旋律》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评为精品工程奖一等奖。他告诉我:“没有妻子的支持,就没有这一切,也没有今天的他。我会对她好的,无论明天怎样!”看来肖景志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一位西方画家说过这样的话:“解散美术学院,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领悟。”此话虽然偏激,却也有一定的道理,大自然就是肖景志最好的老师。他的灵感、悟性都来自于自然的山水,他从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技巧,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笔墨语言,他从细节上下功夫,细碎的小草、小松鼠的皮毛胡须都是他用特制的绘画工具一笔一笔提出来的,他的画很少像传统油画那样,有大片涂抹的笔触。肖景志的画独树一帜,既没有所谓“学院派”的痕迹也不受什么“先锋”思潮的影响,因为他只忠于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

  肖景志告诉我:“油画虽然来自于西方,但是我想画中国的油画。我是从山野中走出来的,我想用自己的笔收获家乡的风景,让家乡以外的人,看到我家乡的美丽!”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 

  相关专题:CCTV《乡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