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爸爸张和民:团团圆圆总有一天去台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6:44 CCTV——《面对面》 | |||||||||
解说: 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四川宝兴一个农家发现一张黑白相间的动物皮,大熊猫留给西方人的只是一段段美丽的传说。直到1936年,美国纽约的一位服装设计师露丝替丈夫寻找大熊猫而来到中国,她进入四川汶川县,经过两个月的苦苦寻找,11月9日,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这种神秘的动物,她为这只幼崽取名为“苏琳”并带它迅速回到上海,露丝仅仅以两美元的“贿赂”,就登上了美轮“麦金莱总统号”,她提着一只柳条编织的大筐,在海关登记表上写着: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就这样,1936年圣诞节前夕,当露丝
记者:那熊猫作为礼物开始送出去,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张和民: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宋美龄,将熊猫作为一个国礼送到美国,1957年到1983年之间,这个时间段以内作为一个礼品,我们送了24只熊猫到世界九个国家,但是从1983年以后就停止赠送了。 记者:为什么停止赠送? 张和民:对于资源也是一个浪费,这种情况,另外就是百姓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加强大熊猫保护这方面的力度也越来越强,尽量减少熊猫这样种子资源的分散。 记者:但是1983年之后仍然有输出的情况。 张和民: 条件符合,有这个能力的,进行科研合作研究的,可以签订10年的科研活动计划。比如说美国华盛顿动物园,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我们进行了长期的合作,通过技术交流,熊猫也生产了,而且生的小熊猫也回来了。现在像华盛顿熊猫,全美还征集它的小名,最后征集的小名叫泰山。 记者:租借的标准是什么? 张和民:租借的标准当时首先要有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人员的条件还有设备的条件,还有饲养管理的水平,就是你这个动物园或者是科研机构要有这方面的管理能力,饲养管理能力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互相进行。 解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就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礼物送给美国,随后它们在华盛顿动物园定居,1972年被美国民众称为“熊猫年。” 记者:现在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在外面? 张和民:现在有20来只大熊猫在国外。 记者:它们状况怎么样? 张和民:都非常好,合作领域加强合作。比如说我们派专家去,他们也派饲养人员来,长期进行合作研究,在发情、生理、健康、饲养管理很多方面都进行交流,双方都促进,大熊猫饲养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比如说美国圣帝亚哥动物园生的华美,就是回来的华美,就是西半球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出生的熊猫。 记者:我们在园里看到很多圈舍上面都有牌子,认养标准的牌子,这怎么回事? 张和民: 分享认养,就是我们几个人钱不多,我出一点,你出一点,他出一点,我们联合起来认养一只大熊猫,只要这个费用达到4万块钱,为熊猫一年的生活费;另外一种认养我们叫特定认养,我一个人或者公司,负责它一年的生活费用,那就一个人认养,就挂一个牌子,我自己认养,这是第二种认养,第三种认养就是终身认养,付上30万块钱以上。 记者:会不会引起外界的误解呢,你们拿熊猫在赚钱? 张和民:没有,我们是用在熊猫的宣传教育、当地的学校教育方面,还有熊猫饲料补充、科学研究,比如我们祥祥的培训放归,都是用的这些钱,国家还没有立项在支持放归项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干起来了 。 记者:23年的经历,你的工作可以说是艰难困苦,千辛万苦,那么你的工作意义何在呢? 张和民:我经常跟我的年轻朋友探讨这个问题,交了一个任务给你,开始可能你不喜欢,但是一旦钻进去了,你觉得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你去解决的时候,你可能通过你的努力能解决,那就是一种成就感,那就是一种事业。都23年了,所以并没有算这个时间,也不知道怎么算这个时间,所以还是要有事干,还是有问题,还是要解决问题,就在这个时间就过去了,那可能就叫追求,也可能就是事业,我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还是回到团团圆圆身上,台湾方面不同意,不去,你们怎么照顾团团圆圆 ? 张和民: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我们人工照顾养大的,就相当于我们的儿女一样,你说它们要呆在这儿,你还能把它们赶走吗? 从我的心目中来讲,它已经是属于台湾同胞的了,团团圆圆,都是为他们取的,这么多工作为他们做的,我相信台湾小朋友不会答应,台湾同胞可能不会答应,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去台湾,我一点都不担心。 相关专题:CCTV《面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