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扩容一张难求的门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1:32 观察与思考 | |||||||||
-观察记者 袁华明 作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地区,随着长三角概念的趋热,人们心怀超越行政区划的“一体化”梦想越来越强烈 。白领对交通的梦想是: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江苏或浙江某个秀丽小城;企业主希望在这个区域中,能比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 更方便找到产业的上下游配套;普通民众早就梦想凭本地市民卡游遍长三角……
长三角扩容在即 3月27日,建设部下属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一行,抵达安徽省马鞍山市。马鞍山市市委书记 丁海中亲自出面接待。“他们是为了把安徽省纳入长三角规划而来的。”马鞍山市政府的领导都这么认为。 建设部正在编制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将温州、盐城、连云港、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七市纳入其中,长三角“ 扩容”迈出实质性一步。关于长三角扩容的消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日前,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家组成员、伦敦经济学院区域 规划学博士沈玉芳也透露类似信息。据悉,这次扩容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历史渊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区内联系的 紧密性和地理的完整性,三是共同利益与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 其实,这个由建设部牵头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并非是单纯的区域地块的规划,还考虑了产业布局、城市经济结构互 补等多方面因素。时下关于长三角的另一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长三角“十一五”规划却依然保持16城市的规模。相对 于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长三角全面规划,建设部的《长三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是专项规划。有关专家认为,从地理距离和 经济联系来说,安徽拥有与沪苏浙共同进退的理由。建设部的这个规划,充分体现了带动安徽的理念。 这次安徽有四个城市被相中,主要是因为皖东沿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连,经济发展在安徽本省也居于前列。对 安徽而言,皖东沿江地区民间创业活力相对较强,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多项人均指标在安徽全省居先。江浙沪地区在 马鞍山的投资额占到马鞍山外来投资的75%,安徽在长三角的分量遽然加重。有评论说,在此点上安徽是“失之桑榆、收之 东隅”—在国家即将出台的中部崛起战略里,安徽并不是一个重头区域。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合作发展处副处长陈晓云告诉观察记者,长三角的概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发改委和 建设部对长三角的区域规划,主要包括沪苏浙三省市16个城市;另外一种概念则指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目前也是由16 个城市组成。更多意义上的扩容,指的是第二种概念。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主要依靠投资扩张、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 发展的新形势,长三角面临资源瓶颈、土地瓶颈、产业能级瓶颈的严重约束,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调整。长三角有扩容的 内在需求。扩容还是不扩容,这是一个问题。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群,长三 角扩容是一种必然。至于何时扩容,如何扩容,新加入哪些会员城市,这都是将来的事情。” 名分之争 拥有共同统一的区域市场,统一的投资发展环境,共同的区域规划,共享发展机遇,已加入长三角的台州的确从中获 得利益。台州市发改委主任郑荐平向观察记者表示,加入长三角后,能与长三角其他15城市实现统计资源共享,获得了更多 的发展机会。郑荐平介绍说,台州于2003年8月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但这是一个城市间联谊会性质的组织,此 后国家的有关正式文本中并未把台州算到长三角中,人们在提到第六城市群诸城市的时候也往往继续称“15+1”。台州市 委市政府于2005年初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提出请求,终于为台州市挣得了一个“名分”—国家发改委2005年4月 中旬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总体方案中,正式把台州纳入长三角。 在长三角大门外徘徊的城市正是看中了这些机会。温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协作处副处长王廷表示:“上海是长三角的 经济龙头,不论房地产还是各个行业都异常发达,温州资本能在这个平台上运作,自然能得到良好的回报。目前温州企业外迁 ,首选地就是上海。” 挤身长三角的好处当然是再明显不过的了。“以前金华企业的产品要出口,必须在当地报关查验,然后还要在出口地 上海或者南京、宁波再报关查验,实现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后,手续变成了可以在金华报关,上海直接验货出口,无论在时间还 是空间上,都会带来巨大的便利。”杭州海关物流监控科陈科长介绍。 “如果你们愿意,请让我们靠近,让你们明明白白我们的心!”在2005年11月举行的长三角城市峰会上,江苏 省淮安市常务副市长王向明借用一句流行歌词表达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些排队等待进入长三角的“难兄难弟”城市的共同 心声:融入长三角,获得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员的“名分”。 长三角城市群需要“门槛”和“名分”么?“长三角城市群的提出本身就是要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经济发展,长三角 城市不应该设什么审批‘门槛’。”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赞成长三角扩容。出于社会人文、经济往来紧密性的考虑,宋林 飞建议将安徽等地纳入长三角,打造“大长三角经济圈”。2003年以来,江苏的盐城、淮安、徐州、连云港,安徽的合肥 、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浙江的金华、衢州等城市纷纷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递交入会“申请书”,要求加入长三角 。但这些城市的迫切愿望却遭遇了经济指标“门槛”。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人 均GDP、GDP总量、城市化水平、经济联系强度系数等指标成为衡量各申请者能否“入会”的标准。“经济联系强度系数 的指标可能还有一定道理,但人均GDP、GDP总量不应当成为标准。区域互补性强,腾挪空间大,整体功能完整,长三角 城市群可能发展得更快。”沈玉芳说。而从总部设在无锡的长三角信息中心获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统计分析显示,2 005年,长三角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85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8.6%。 而同年,合肥生产总值853.57亿元,芜湖400.65亿元,马鞍山371.35亿元,铜陵170.12亿元。 安徽对长三角有着复杂的心态,它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处境的尴尬。在建的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项目,总投资达11 6亿元,途径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等地。每年总有许多新的高速公路从安徽连进长三角。在国家即将出台的中部崛起战 略中被冷落的安徽,一心要搭上长三角这班“东方快车”。 江苏省社科院的研究员沈立人表示,长三角经济圈“扩容”有利于政府层面的交流、资源和项目合作,但是经济水平 偏弱、传统文化又有差异的城市如“过早”加入,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加剧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分化。 扩容引发新猜想 3月底,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合作发展处副处长陈晓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是否扩容, 各成员城市正在讨论之中,尚未形成一致意见,目前的原则是“大门敞开,待机再议”。但对于长三角城市群是否已经出现实 质性的扩容?有关专家的回答却是:是! 对于苏北、浙西、安徽部分城市来说,加入长三角也是实现地区经济腾飞的契机。“长三角扩容对于安徽和苏北而言 ,可能意味着出现新的经济格局。”沈玉芳向记者分析:“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7市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后,将在苏北和 皖东制造出两个核心增长极,有利于在总体上改变苏北、安徽‘塌陷’的经济格局。” 目前,安徽有七条高速公路通往长三角,马鞍山已经与南京实现交通一卡通,3小时从合肥抵达上海的合宁铁路也将 于2007年底建成。江苏的沿海高速公路盐城至南通段已经通车,随着沿海高速连云港至盐城段、沪崇苏越江通道的建成, 苏中、苏北至苏南和上海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马鞍山、芜湖、巢湖与南京经济圈的联系非常密切,已通过南京经济圈实现 了与长三角的接轨。应该说,长三角已经在其腹地基本完成了交通硬件设施,这对于三小时城市圈来说就意味着范围的扩大。 那么,未来长三角将以何种模式扩容呢?目前来说,有两种猜想:“15+X”模式,指现有长三角城市群15个城 市(台州虽已加入长三角协调会,但仍不属长三角地理概念范畴),加上今后入会的周边城市模式;“3+2”模式,指把上 海、江苏、浙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全部纳入通盘考虑的长三角省际扩容模式。但更多专家认为,“3+2”省际 扩容模式尚缺乏充足理由。至少目前看来,稳步前进的长三角“15+X”城市扩容模式,有望成为今后长三角经济圈扩容的 最佳选择,也是目前长三角经济圈区别于珠三角、环渤海湾两大经济圈的明显特点之一。 相比“泛珠”地区差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长三角仿佛一个水桶里的水,都在同一水平上。尽管上海拥有全国经济 中心、东亚大都市的特征,但真要实现它的龙头作用和中心地位,还是长路漫漫。在上海身后紧追不舍的江苏和浙江同样也不 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话语权,惟上海马首是瞻。 金华市的心态很能说明问题:“长三角毕竟是块知名度很高的牌子!”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 说:“种种迹象显示,‘大长三角’正呼之欲出。”城市群是三小时紧密经济活动圈,随着长三角交通的日益快捷和城市间经 济联系的增强,其“面积”会自然而然地扩张到苏北、浙南,乃至安徽、江西等地,“即使一时没有名分,但终究会名至实归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