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后一百年嵊州越剧能再创神话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1:37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傅宏波

  越剧诞生在嵊州,一百年来,一代一代的越剧人走出嵊州,源源不断地为越剧注入新的血液和生机,成为越剧永不衰 竭的生命力。越剧因为嵊州而发展,同样,因为越剧,嵊州更加丰满。

  2006年3月,这个温暖的春天,当记者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已然发现越剧早就融入到了普通嵊州百姓的日常 生活中—聊的、玩的、唱的都可以看到越剧的影子。

  嵊州市委书记陈月亮说:“越剧百年华诞,我们既要浓墨重彩谱写所经历的精华篇章,又要扬帆起航再铸新的辉煌。 ”

  面对越剧后百年,嵊州人枕戈待旦。

  一个叫东王村的地方

  “有越剧团的地方必定有嵊州人,嵊州人个个都会唱越剧。”嵊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吕田一见到记者就自豪地说:“ 处于

唐诗之路上的嵊州,由于中原文化的注入,民间学诗填词、善歌能唱者众多,人们借用佛曲、宣卷的曲调,即兴编词,见 物唱物,见人唱人,见事唱事。到19世纪初,逐渐成为嵊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嵊州民间多才多艺的农民,就是越剧艺术的原始创造者。大约在1852年前后,嵊州甘霖镇(原嵊县剡北乡)马塘 村农民金其炳唱出了一种新的曲调,非常清新优美流畅,很快就流传开来。由于这种曲调每句后都有“四工合上尺”作衬字, 人们就叫它为“四工合调”,它成为越剧曲调的基础。1860年起,有些贫困的农民,开始唱着“四工合调”去沿门卖唱, 以弥补生计。

  “沿门唱书”的出现,使嵊州的民间艺术跳出了自娱自乐的圈子,从封闭走向流通,创造了与外地民间艺术交流、学 习、借鉴、吸纳的机遇,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06年农历三月初三(3月27日),有一群唱书艺人回到了家乡嵊州甘霖镇东王村,艺人们把一些沿途见闻和 奇闻轶事高谈阔论一番,于是村民们的好奇心被激起来了,等着看回乡唱书艺人登台演戏的稀奇。

  村民们在空地上忙着搭台—一个用四只稻桶垫底,上面用门板铺平的草台;

  这边,李世泉、钱景松、高炳火等几位演员忙着按照戏中的角色,穿上借来的竹布大衫、马褂、竹布裙、女人的包头 ;

  几位妇女忙着用鹅蛋粉当水粉、用大红报纸蘸水当胭脂、用锅底灰当眉笔帮演员们化妆……

  就在那天晚上,在村民们期待的目光中,艺人们终于粉墨登场。

  他们演出的剧目是《十件头》、《倪凤煽茶》。由于参与演出的人数不少,台上表演、后台帮腔,演员劲头十足,气 氛非常热烈。两三个小时的演出,村民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就已经落下帷幕。

  这是一次有准备、有剧本、有角色、有把场师傅、有化妆、有伴舞、有伴唱的正式演出。

  这一天,越剧正式诞生。

  此后,人们纷纷效仿,剡溪两岸涌现出了300多个戏班,时称“小歌班”,别称“的笃班”。张云标、支维永、王 永春、卫梅朵、白玉梅、一枝梅等大批民间艺人相继出现,并形成大量剧目,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 》、《赖婚记》、《珍珠塔》、《箍桶记》等,更是成为越剧“压箱底”的经典之作。

  而东王村也“一不小心”成了越剧诞生之地。

  之后,越剧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 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很快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越剧从嵊州唱到绍兴、宁波、杭州,走红于上海,流行于全国,成 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

  百年风雨,把越剧炼就成了中国第二大剧种。

  璀璨后的尴尬

  笃鼓声声百年风雨,越音袅袅梨园璀璨。

  然而,辉煌的历史难掩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落寞和无奈。中国传统越剧,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 击。

  眼下,我们看到,礼服时装取代了长衫水袖,说唱摇滚掩盖了委婉清唱。话剧、音乐剧、影视片、流行音乐成为潮流 所向,曾经风靡中国大地的传统戏剧却日益少人问津。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和上海近百年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思想最开放、潮流文化最时尚、最先锋的地方。当年,越 剧在浙江萌芽成长,并在上海汲取了传统京剧、昆曲养分,借鉴了话剧、电影等新兴艺术,登台亮相艺压群芳,一举成为引导 时代潮流的先锋文化。

  如今,潮流文化却变成了影视、音乐剧和流行音乐的天下。欧美流行乐曲、日韩影视作品最早在这里登陆,一些年轻 人对日韩潮流文化如数家珍,却从未看过一场越剧,甚至不知越剧为何物。

  其次是市场萎缩、观众日趋老化。有资料显示,尽管风靡全国,贵为中国第二大剧种,但越剧的观众群主要集中在4 0岁以上人群,其中尤以中老年人居多。年青一代中,越剧则少有人问津。缺乏观众,导致一些国有剧团艰难度日,少数甚至 黯然解散。

  对此,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认为,现代社会相比过去有更丰富的艺术品种、艺术样式和文化产品。因此广大观众 特别是青少年热衷于其他艺术样式而非越剧等地方戏剧,完全可以理解。但他同时也坦言,越剧确实面临着如何使更多的年轻 人接受的问题。

  “越剧年轻观众的缺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的戏曲艺术还不太为年青人所了解或熟悉。”杨建新对记者说 。

  另外一个现象是,越剧在城市少人问津,在农村却异常火爆。越剧诞生于农村,如果没有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大舞台越 剧难以走向全国。然而百年之后,这一切却恰恰颠倒了个个儿。

  在浙江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台上演得投入,台下看得出神,露天广场上的一出戏,甚至可以集聚上千观 众。而为农民演出的是活跃在基层的民间剧团。浙江有数百家民间剧团,他们农忙回家,农闲出门,走村串乡,成为越剧界一 支非常独特的力量。

  民间剧团的演出条件,并没有专业剧团那么优越。剧团里也少有名角之说,可是演出市场却十分火爆。有的在一个地 方可以日夜连演40多场,演出的剧目场场不同。农村的观众不喜欢让大幕拉上,最好一气演一天,几出大戏连着看才过瘾。 而在城市,即便是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这样的名团,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演满100场,对它们而言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不求高雅新奇,但求通俗易懂。与城市观众的口味不同的是,农村老百姓的欣赏口味也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在城市人 群中口碑不错的戏,到了农村常常没了市场。新戏未必受欢迎,但《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之类的传统戏目却常常赢得 满堂彩。

  城市门庭冷落、农村却红红火火,火爆的农村演出市场让人雾里看花。在市场经济的杠杆下,为谋生计,许多省市专 业剧团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将农村市场作为大部分的收入来源。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剧团80%的收入就来自农村市场。

  越剧人才、越剧市场、越剧本身,这些都给越剧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后百年我们还能再一次创造辉煌吗?

  开创后百年辉煌

  嵊州人义无反顾

  在一幢樱花烂漫,绿树掩映下的中式小楼里,记者拜访了朱杭灿先生,市区这块闹中取静之地就是嵊州市越剧艺术学 校,他是学校的校长。

  窗外鸟语花香,诱人的香味倾入心脾。

  我们的采访就在这良好的氛围中开始。

  朱校长说:“今天,越剧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希望越剧能在嵊州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嵊州不仅是 越剧的故乡,也应该成为越剧人才的工厂和市场。嵊州是越剧第一个百年起飞的地方,希望第二个百年还能从嵊州起飞!”

  筹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如今桃李早已满天下。学校已经向全国专业越剧团输送了1000多 名演员和演奏员,涌现了一批越坛新秀,如白雪、李玲玉、黄美菊、裘巧芳等。

  在这里经过3年专业训练后的学生,个个都是剧团的“抢手货”。据了解,2005届40多个毕业生竟吸引了全国 30多个剧团前来招聘人才。而即将毕业的06届50多个毕业生,很多已经被一些剧团预定。

  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承担起了后百年越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虽然学校目前只有专业表演和乐队演奏两个专业,但 后百年的人才培养,朱校长心里已经在盘算:准备打造一所以越剧专业为主,连带相关的舞美、化妆、影视、导演等大专艺术 学院。

  但后百年越剧人才仅仅靠每年培养几十个专业人才能行吗?

  针对记者的疑问,朱校长笑着说:“我们在后备人才培养和群众基础建设上还有‘法宝’。越剧教育也得从娃娃抓起 。比方说,嵊州城南小学,他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越剧教育活动。另外,鹿山小学、东圃幼儿园等当地不少学校,‘越剧沙 龙’、‘越剧故事会’、‘越剧卡拉ok比赛’等活动经常性开展,创设了浓厚的越剧教育氛围。好多学校还成立了越剧兴趣 小组,在校内形成‘人人会唱越剧,人人唱好越剧’的氛围。现在我们已经有3个孩子获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了。”

  而一批文化专业人士,整合各方面力量,也相继编写了《越剧大家唱》、《越剧教育简本》等基础教材,特别是在2 005年5月,嵊州市编写的《小学生学越剧》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被列入地方特色课程,在全市四年级推开启用。

  要说越剧的群众基础,在嵊州那是相当的厚实。

  这一点毫不夸张,自1999年起,嵊州每年举办中国民间越剧节;举办“越剧大家唱”培训活动,印发万册“越剧 大家唱”普及读本,对市民进行短期速成培训;建立了10多个越剧戏迷协会,成立了外来人员越剧俱乐部;还协同拍摄电视 连续剧《红粉须眉》、《飞花如蝶》等。

  除了专业剧团外,光民营剧团就有一百多个,他们常年穿梭在农村,拥有大批的越剧“粉丝”,群众基础相当厚实; 在市区,一些越剧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越剧戏迷角”,设备、服装自备,互相之间进行技艺上的切磋;广场活 动的每一场演出都少不了越剧这个压轴大戏;还有“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越剧大巴”看起来方正的戏台是由简单的几根 铁架子和数块戏台板支撑而成。所有的家当包括演员的道具、服装,用20个铁箱子装下,扔到卡车上。车开到哪,戏就唱到 哪里……

  在嵊州,路边背着书包回家的小学生,老宅门前晒太阳的老人,或者在逛街的打扮入时的年青人,说不定都是越剧演 唱高手。

  浙江省著名剧作家胡小孩对记者说:“越剧是我省农村、小城镇的主流文化。给我们的启示是,草根文化和都市文化 分流后,如何让他们重新融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必须认真探讨的大问题。”

  嵊州市政府始终把繁荣越剧事业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作为事业来发展,作为产业来开发。作为越剧发源地,为全面 提升嵊州的越剧水平,打响嵊州越剧品牌,开创第二个百年辉煌,嵊州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嵊州市文化建设 发展规划》、《嵊州市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促进民办民营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 见》、《关于加快文化人才培育和文化精品创作的若干政策意见》等等,还建立了2000万元的越剧发展奖励金,甚至还出 台了一个《嵊州市越剧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规划》中明确了越剧今后发展的目标和具体规划。培养一批有全国影响的越剧表演、演奏、研究、教育等专业艺术 人才,以及建成一个全国越剧教育培训基地和全国越剧研究基地。编演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越乡特色的越剧精品,打响越剧 之乡和越乡文化名市品牌。对发展越剧事业的环境、机制以及强化城乡发展越剧的优势等都作了政策上的保证。

  拿民营剧团来说,在政府的有力扶持下,目前,嵊州目前共有民营剧团100多个,整个产业年总收入达8000多 万元。另外,全国首次民营剧团演出人员职称评聘试点工作也获得了成功,有44名和16名演员分别获国家三级和四级演员 职称。为此嵊州市民营剧团的发展经验得到了国家、省领导的充分肯定: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习近平等领导都作了批示 ,要求对这一经验在全国和省内进行推广。

  近年来,嵊州市建成了一大批具有越剧艺术印记的标志性建筑。

  1990年建成了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越剧博物馆;修复了越剧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如城隍庙、东王村香火 堂前、施家岙古戏台、四季春科班旧址及一批老艺术家、老艺人旧居等;建造了越剧艺术中心,并投巨资辟建了文化广场和中 心广场等等。

  今天,我们看到了越剧博物馆、越剧艺术学校、越剧艺术文化中心以及遍地开花的越剧戏迷角,正在成为新时代的越 剧风景线。

  我们憧憬着:越剧,在新的百年里将走得更为辉煌和灿烂!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