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邹承鲁:反虚假是科学家的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4:23 中国青年杂志

  文-施剑松

  图-chinafotopress提供除了院子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叫,整个李四光纪念馆里安静极了,我就坐在其 中一间客厅里等待。两分钟后,一个灰白头发的老人扶着一个年轻人的手,出现在客厅门口。我连忙站起身,老人却示意我不 用帮忙,继续一步接一步挪了进来,终于,在我身边的沙发上舒服地坐了下来。2006年3月,记者平生第一次走进位于魏 公村的李
四光纪念馆,第一次与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主要贡献人之一、大师邹承鲁面对面坐在一起。

  眼前这个面容平静并微笑着的老人就是那个邹承鲁?坦白地说,这个穿着家常衣服、平静随和的长者与记者来之前从 各种渠道了解到的那个邹承鲁很难统一起来。那个邹承鲁,是1951年剑桥留学归国博士,是我国生物化学界著名科学家, 是最早呼吁建设我国科研工作领域精神文明的科学真理斗士,是多次挺身而出驳斥伪科学的科学家……

  这样的人物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我不知道。但我以为,反正不应该是面前这个慈眉善目的长者。

  躲避新闻的“新闻人物”

  虽然已经离开了真正的科研工作,但近些年来,邹承鲁这个名字却在科学界越来越响亮。不久前,他在网上发表署名 建议,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提议在云南昆明重建西南联大。针对国内有人利用诺贝尔奖炒作伪科学,他发表公开信公布自 己所了解的真相。更早的时候,针对我国部分科学家的行为不端,他带头提议建设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每一次他都公开站 出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事实证明,他的声音在每一次针锋相对中都显得格外客观和有力。“科学界的真理斗士”这个称号于 是不胫而走。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在邹承鲁的自传中,他将不追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50多年治学精神的重要一条单独提了出来 。他的观点是,依靠领导批示,或依靠报纸、电视、电影等新闻媒介的宣传,也许可以取得一些短暂的、廉价的荣誉,但科学 是严肃的、无情的。

  时下有些人在发现某些现象之初,或论文在某著名刊物上发表之时,立即用召开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宣传等类似方式宣 布这项研究的意义或重要性。邹承鲁觉得,这是一种极不严肃的做法,科学界并不认同。科学家声誉的建立,应该完全依靠自 己的工作,在严肃的科学书刊发表论文,阐述自己的结果、见解与论点,依靠这些工作和论点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经过反复的 实践,通过国际上的广泛引用,取得国际科学界的公认。

  虽然极力避免新闻宣传,但邹承鲁自己却常常成为“新闻人物”。这部分因为他的家庭,他是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女 婿,他的老伴李林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在整个中科院独此一家;部分因为他的出色工作,回国工作后,由于他在 生物化学领域内的贡献,1992年他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参与人工合成胰岛素及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酶 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工作,又使他分别获第二次和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后者还获得1989年陈嘉庚奖。甘油醛-3 -磷酸脱氢酶活性部位新荧光团的形成,酶活性部位的柔性,和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工作,先后三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 步或自然科学一等奖。然而,邹承鲁没有想到,真正让他频频在各种媒体前露面成为“新闻人物”,是因为他多次维护科学界 的学术道德。

  1981年,邹承鲁与张致一、洪朝生、郭慕孙三名院士联名在媒体上首次揭露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的恶风陋习在科学 研究中已有蔓延滋生之势,并倡议开展“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的讨论。1991年,他又再次联合13位院士再论科学道 德问题,并呼吁早日出台科学道德规范。2001年,他在“核酸风波”中,公开指责生化协会某专门委员会为某核酸营养品 在媒体上公开作秀,提议为其“立家规”。2002年,他公开抨击徐荣祥的“5年克隆人体器官206种”之说是伪科学。 近年来,他又多次公开批评科学界发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每一次,他都参与了科学界重要的新闻事件,而这个不追求新闻价值 的科学家就这样一步一步成了新闻人物。

  坚决反对学术腐败

  现在,邹承鲁已经从具体的科研岗位上退了下来,就连他的学生也有退休的了。2002年,他的老伴去世后,他就 独自居住在李四光纪念馆里。“我国现在对一些科学界的弄虚作假行为,处罚还是太轻。”提起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关注的科学 界学术道德问题,邹承鲁直言不讳。他举了德国马普协会的一次维护科学道德行动来说明对学术不端行为应该有的态度。

  不久前德国马普协会对20年前的一件伪造数据事件作了严肃处理,对马普协会医学研究所所长西铂格进行正式谴责 ,并将整个事件记入他个人档案。原因是20年前西铂格在美国加州大学工作期间,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过一 篇论文,为了商业利益对论文中所用样品来源进行了伪造。最近由于商业上的法律纠纷,西铂格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虽然已 经事过20年,样品来源也并不影响论文结果,但德国马普协会仍然认为这是伪造数据,是一件严重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从 而对这位知名科学家正式进行谴责,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对于经查属实的违反科学道德的人,一律要点名,要处理。”邹承鲁说,“目前往往是违反科学道德的小人物得到 处理,而知名人士就很难处理,个别的反而得到更大的重用,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纵容了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为什么邹承鲁会对科学界的虚假深恶痛绝?“我的治学精神与我的求学生涯有很大关系。”他说。

  上世纪40年代,邹承鲁考取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留学。师从剑桥大学Keilin教授。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在 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自然》杂志上。而就是在这篇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一件事给了他极深的印象。邹承鲁的 第一个研究题目是Keilin教授给的,邹承鲁按照导师的说法去做,独自解决了碰到的问题。问题解决之后导师很满意, 对他说,你可以投到《自然》杂志去。投稿前,邹承鲁想,题目是导师出的,大概怎么做也是导师给指出来的,当然应该把导 师的名字放在前头。然而,当邹承鲁把文稿拿去给导师看,导师替他作了必要的修改后,又把自个儿名字给划掉了。这个经历 让邹承鲁对科学的态度有了深刻的了解。几十年来,邹承鲁一直有个习惯,对于学生的文章,自己没有做过实质性工作的,他 决不在上面署名。

  当他知道科学界不少人在论文署名上弄虚作假时,还常常忍不住仗义执言。在一次中国科协大会上,邹承鲁一下列举 出当前科学界的七大流弊,一时轰动全国科学界。

  他总结说,现在科学界有人伪造学历、工作经历、论文;有人抹煞别人成果,自我吹嘘,动不动就是“国际领先”“ 首次发现”“填补国内空白”;还有人伪造成果,纂改数据;除此之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有之,对于这类情况,被揭露后仅 有少数得到处理,一些人在被揭露后依然春风得意,甚至屡获升迁;“搭车”署名者有之,包括无论是否有贡献,实验室负责 人要在该室所有论文上挂名。有的导师在几十个学生的论文上都要署名,很难想像他如何指导如此众多的研究。更有互送论文 的做法,即此次我让你在我的论文上挂名,以换取下次你让我在你的论文上挂名;还有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实际的宣传和一稿两 投。“这些学术腐败就是学术界的不劳而获。”说这句话的时候,邹承鲁一直平静的脸上泛起一股义愤。

  这样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会不会遭到报复?曾有记者当面问他,邹承鲁回答说,“假的就是假的。作为一个科学 家,我觉得有责任把真相告诉大家。”

  科学最重要的是创新思想

  邹承鲁在英国学习期间适值二次大战之后,英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但就在简单的实验条件下,导师Ke ilin教授领导的实验室仍然发表了大量优秀的论文,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实验室之一。采访中,邹承鲁跟记者讲述了一个 导师给他讲过的笑话。一次,有一位富有国家的科学家来访问Keilin教授,这位科学家说他自己的实验室已经装备了这 样那样的最先进的仪器,然后他问Keilin教授,“我应该进行什么工作呢?”Keilin教授回答说:“所有的先进 仪器你用钱都可以买到,但是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是用钱买不到的。”

  虽然邹承鲁已经退休,甚至因为已经超过了资深院士的年龄而失去了院士大会的选举权。但他依然对国家科学发展热 切关注。他说,我国现在还远远不算富有,但是花费国家大量财力,引进了先进仪器而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工作,甚至不知道如 何使用这些先进仪器的情况,在我国还是屡见不鲜的。Keilin教授的故事难道不值得我国手中掌握财权的领导同志认真 思考,是首先资助提出先进学术思想的科学家,还是提出购买先进仪器的科学家呢?

  很少有人知道,相比邹承鲁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他的实验室条件曾经出奇的差。上世纪70年代,当邹承鲁刚从上 海调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很难想像,这个剑桥大学博士竟然连一间实验室都没有。直到他在剑桥大学的师兄施密斯教授要率领 一个美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来之前提出要参观一下邹承鲁的实验室,在中科院领导的指令下,他才获得了一个实验室。 到施密斯教授真正来参观的时候,这间临时实验室里只有从各处借来的试管,里面装着液体,并贴有标签。施密斯教授虽然当 时没有说,但后来还是告诉邹承鲁,他当时一眼就看出,邹承鲁其实什么实验也没做。不过幸运的是,邹承鲁终于保有了那间 实验室。

  然而,正是在简陋的条件下,邹承鲁开展起了跟踪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在最基本的条件下,他取得了大量重要的 科学研究结果,至今已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成为生物化学界一流的科学家……

  人生百年,岁月是最好的一面镜子,它公正无私地见证了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人生大境界。而这 ,恰是当下这个纷纭时代我们所亟需的真正人文精神。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