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中国的新积极分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11:15 新世纪周刊

  -闫娜

  他们是中国新型积极分子的代表,他们相信个人的努力能够带来国家政策的改变,而且他们懂得采用灵活的方式来提 高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

  郝劲松在3月15日被授予 “维

  权斗士”的称号,他创造了3个第一:第一个“因火车销售商品不开发票”将铁路告上法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火车 站退票不开发票;第一个举报地铁收费厕所不开发票。

  自2004年夏天起,郝劲松进行了关于发票、如厕等7场“鸡毛蒜皮大”的消费官司,他成功迫使铁道部向全国各 铁路局发出《关于在铁路车站向旅客供餐销售商品必须开具发票的通知》,结束了中国火车不开发票的历史。

  创造“复式诉讼”

  由于在火车站消费索要发票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郝劲松开始了他的官司之旅,在争取自己权益过程中他发明了被他 称为“复式诉讼”的方式。

  

铁道部是中国最强有力的机关之一,涉及铁路的诉讼一般在铁路法庭解决,铁路法庭的日常开支和员工工资都来源于 铁路,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都受控于铁路部门。

  因此,第一次起诉不出意料地被铁路法庭很快驳回,接下来向高级铁路法庭的上诉也以失败告终,但他又做了第三次 起诉。除了告铁道部,郝还致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求审查铁路法庭的法律地位。

  他的依据是,宪法规定,法庭应该是独立的,而受控于铁路的铁路法庭不可能给状告铁道部的原告一个公正的审判, 所以,它应该是被取缔的。屡次在铁路法院碰壁之后,郝劲松最终在北京市地方法院的审理中得到了胜利。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郝还向北京东城区税务局举报了铁道部逃税的问题。在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的情况下,他又以失职 为由把北京东城区税务局告上了法庭。他的案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吸引了大量公众的注意力,2005年7月,他终于打赢了 官司。

  从今年3月1日起,中国的铁路旅客,无论是在铁路车站买东西,还是在火车上吃饭,都能得到由中国国家税务局发 行的正式发票。这结束了长期以来铁道部的逃税行为,以前铁道部没有正式发票,而中国的税务机构是根据公司的发票数量推 测其利润并进行征税的。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的铁路共运送了45亿旅客,如果每个旅客在旅途中消费1元钱 ,那么,中国的铁道部就有了45亿元应该交税的收入,也就是说,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的铁道部门有逃税2. 25亿元嫌疑。

  郝劲松把这种在短时间内对某一种不合理现象发起持续不断的诉讼,用高密度诉讼等方式进行有效“打击”,并结合 舆论压力来迫使不合理状况改变的形式称为“复式诉讼”。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这种行动。他们从彼此身上获得灵感。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黄金荣 也起诉了铁道部。他认为,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铁道部擅自在车票中暗含了保险金,遂以“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为由将 北京市铁路局告上法庭,牵出了“尘封”54年的火车票强制保险,但他的第一次诉讼没有任何意外地败诉了。

  2006年1月8日,黄金荣又跑了两家法院,在北京市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就一审败诉的“火车票强制保险案”提起 上诉,然后又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中国保监会,但起诉没有被受理。

  虽然法庭还没有对这件案件宣判,但黄先生知道,他非常有可能也会输掉这个官司。不过,他已经计划好了下一步的 行动:上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求对全部强制保险行为进行调查。

  手段严谨理智

  像郝劲松和黄金荣这样对公众利益提起诉讼的诱发因素是各种各样的,虽然他们是作为消费者对强制交费、服务不周 、有错误导向的广告和高价等问题进行诉讼,但他们的行动引发人们对政府的资源垄断和工作公开化问题的质疑。

  他们是中国新型积极分子的代表,他们相信个人的努力能够带来国家政策的改变,而且他们懂得采用灵活的方式来提 高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在推动改变的过程中,他们能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的观点被人利用。

  这类积极分子一般都用严谨的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郝劲松从2004年开始一口气打了7场官司:2004年8月 16日,状告北京地铁收费厕所不给发票;2004年10月13日,状告北京铁路局火车餐车不开发票;2004年11月 初,状告北京铁路局火车退票不给发票;2004年12月底,状告太原铁路分局和

石家庄铁路分局火车上售货不给发票;2 005年2月,再次状告北京铁路局火车上售货不给发票。

  除了打官司,他还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专门为那些感觉自己权益受到侵犯的人提供咨询服务。

  相信“水滴石穿”

  这些积极分子在与大公司、垄断行业叫板的同时,也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应当担负的责任。他们明白,变化只 能逐渐发生,但他们很自信,认为自己的行动一定会产生冲击力。就像中国俗话说的“水滴石穿”。

  郝劲松这样的积极分子明白:自己不会很快取得成功。对第一次起诉的失败也没有感到惊讶,但是他相信,更多的起 诉,一个人会为一件事情屡次上法庭,或者许多人同时为一件事情上法庭,这些都是情况改观的巨大动力。

  2006年,郝劲松说要开辟“新战场”,他要从消费

维权走向“对抗公权”,因为“政府机构的不作为或乱作为, 常常让公民权益被随意践踏”,他准备向政府职能机构发动新一轮的“复式诉讼”。

  北京有观察家认为,郝劲松之所以能够在一个普通公民与强大机构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中国政府缩减铁道部权利的意 图起了关键的作用。不过,郝劲松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作为一个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他以保护公民权利为目标,而不仅仅是消费权利。同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 高公民在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参与度,他用法律知识武装了自己,也要用这些知识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资料来源:《国际先驱论坛报》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