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白先勇:镜花水月般的上海旧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11:23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胡凌竹

  他不掩饰对香港电影的偏爱,坚持香港电影的出路,不需要改变什么,而在于固守本土特色

  白先勇的名字,总是和怀旧的

  感觉分不开的。从《永远的尹学艳》到《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他描述着一个又一个镜花水月般的上海旧梦。4月,他又将昆曲《牡丹亭》带进各大高校,并进行巡演。谈到自己的怀旧情怀时,白先勇先生告诉记者:“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总有它的历史,我们也总是要回顾的。怀旧,便是回顾的一种形式。人家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都会怀旧,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20世纪我们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文化传统已经分崩离析,现在是沉淀下来的时候了。”

  白先勇先生回忆起第一次听昆曲的情景:抗战胜利第二年,梅兰芳大师回国首次公演,那时他刚刚9岁,而那一折正好是《游园惊梦》。虽然那时的他还不太懂曲中所唱是何事,但那婉转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后来他和父亲迁往南京,秦淮河岸边那些卖唱的艺人口中唱出的能绕梁三日的昆曲更让白先勇惊叹不已。以至许多年后,一听到昆曲的笙箫管笛悠然扬起,他都会怦然心动。“这种传统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足够任何中国人享用一生。”

  上海多伦路,曾聚集着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沈尹默等30余位中国现代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丁玲的《梦珂》、巴金的《灭亡》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上海艺术剧社也是在此创建。多伦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人圈子颇负盛名,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据点。但如今这条见证近代中国命运变迁的著名城市街道,被冠了名,立了牌坊。500多米长的街道两头矗立着颇具石库门风格的崭新银灰色牌楼,赫然刻着“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几个大字。谈到这条路时,白先勇先生叹了一口气:“中国一直在追赶逝去的时间,想要把从前遗落的发展时间统统补上。但赶得太快,有时候反而不像那么回事了,新生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就像如今遍布中国各大城市的星巴克连锁咖啡馆,在白先勇先生的眼中看来,也不过只是一个如

麦当劳
肯德基
一样的咖啡大排挡罢了。他谈起幼时曾经去过的一个咖啡厅:“我记得叫Rosemary,在上海大光明戏院下面。那才叫真的咖啡馆。不管是杯具、环境、原料,都是上品。上海的名流们看电影前,总会去喝喝咖啡聊聊天。下午的时候,会有一些人在那里喝下午茶,衣着整齐优雅,点心精致美味,那才是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而现在的很多人觉得去这种星巴克一样的地方坐坐就是小资了,其实不然。”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却在那些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所带来的冲击中黯淡了光芒,这样看来似乎有些可笑。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中国值得流传和继承的财富那么多,真的应该好好了解。就像昆曲,这样一个被中国人痴迷了20 0年的戏曲被忽略,是不公平的。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真的应该保留。”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