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民生新政元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6:49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王运宝

  进入2006年,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传达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多重信息, 不管是政策出台的转变,还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探讨和媒体报道,都在指向同一个“靶心”———民生。从2006年开始,对 民生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针对民生问题的政策力度,以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将深刻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
府 的决策走向。而且,中国已进入必须解决新民生问题的历史阶段,也具备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新民生问题的能力,这些 都必将带动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基于此,提出“民生新政元年”的概念。

  “民生新政元年”,是创建和谐新民生的开始,但并不是说此前不关注民生,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民生 ;而在更早的100年前,“民生”就列入了革命先驱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按照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的观点,现 在所处的时代并不是改革开放的简单延续,更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深化。民生问题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发展,并且由单纯的物质 生活转向全面化,当前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 之安全网的重要性。

  总理“最痛心”的事

  “在会场外听我谈话的群众是多数,我必须向群众讲几句话。”3月14日,温家宝总理以他亲民的风格开始了全国 两会上最受瞩目的一场记者招待会。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提问时,温总理说:“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 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

  总理“最痛心”的正是亿万老百姓最关心的新民生问题。在中国社科院发表的“2006年社会发展蓝皮书”中,将 看病贵、上学贵、住房贵并列,提出“新民生三大问题”的概念。另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进 行的一项有7600多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有78.8%的人认为和十年前相比收入增加了,然而,85.3%的人感觉自己 的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其中,花钱最多的依次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恰恰也正是公众感觉这些年上涨最快的三个方面。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分析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在统计数据显示物价低迷的时候,很多人感觉的是生活负担的沉重,因 为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几类大宗且大家都要消费的商品价格,有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增长。

  在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之前,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央视国际等几家主要新闻网站,先后开辟出“向总 理提问”“有话问总理”之类征集问题的专题网页,网民提出的问题有几十万条,浏览次数超过百万,而提问的焦点集中在: 医疗、教育、房价、就业、三农。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中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使得GDP产值大的行业大干快上,快速的投资增长和庞 大的货币投放扭曲了消费功能,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扭曲产生了现在社会各界一致关注的新民生问题。而新民生问题加重了国 民对未来的担忧,抑制了消费冲动,成为国家靠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障碍。因此,郑功成教授认为,现在面临的民 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

  “三最”的重量

  2006年的1月1日,有两件关系亿万百姓的大事同时发生,“民生新政元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幕:一是新的 个人所得税法征收标准正式实施,起征点从月工资800元调整为1600元,大大减轻了普通工薪阶层的负担;二是在全国 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问“《政府工作报告》最牵挂的人是谁?”答案很清晰:即中国收入分配中最广大的“塔底阶层”--农民、进 城农民工和城镇中低收入者。3月5日,温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人大代表的30多次掌声,有大半都送给了民生。掌声连 着民心,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都同民心的动向相契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被列入了2 006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央党校的专家认为,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开始发生转变。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专 门把“统筹兼顾、关注民生”作为新一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的四大原则之一。“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分量有多重,老 百姓心里有杆秤。

  解决民生问题哪一招是“活棋”?如何“落子”?首要在钱,先要做大蛋糕。因此,“花钱买民生”,煌煌两万言的 《政府工作报告》,一笔笔清楚地记录着中央政府对社会底层百姓的关照,国家财政在农村、教育、就业、卫生、煤矿安全治 理等涉及民生方面的投入都大大提高,总计超过7000多亿元。

  做“加法”的同时也做“减法”。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取消农业 税;降低医药费用等等。最终目标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蛋糕的刀终于落在了“公平”二字上。

  资金投入与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体系是“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与以往不同的是,各级政府更加注重依靠可操作政 策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医疗卫生改革将成为2006年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亮点”,从2006年开始,切 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痼疾”的希望之光已经跃上地平线。

  政府不仅需要花钱,制定政策,更需要承担责任。国家安监总局决定,将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等四大安全生产控 制指标在2006年成为各级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3月23日,审计长李金华表示,贯彻“民本审计”,就业、社保、 医疗、教育、住房等,将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素有“经济卫士”之称的审计,将在构建和谐民生的过程中“站好岗、放 好哨”。

  所有这些数字和名词上的变化、执政理念的转变、政策措施的出台,都与2006年连在了一起。

  民生新走向

  就在中央从政策到投入等方面多管齐下,构建新民生体系的同时,一个词语“幸福指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深圳 、杭州、北京、西安等地的两会和“十一五规划”中,“幸福指数”成为热门话题,“幸福感”正在成为新的民生诉求。

  虽然“幸福感”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衡量指标体系,但是一个小小的名词变化,折射出中国发展方向的转变。 在改革后已使用多年的一系列单纯经济方面的硬指标,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老百姓的需求变化。幸福指数改变了过去单 纯计算GDP的统计方式,增加人文因素,更加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名词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人的生活并没有感到幸福。据零点公司调查,有54.6%的城镇居民和66.4% 的农村居民将贫穷列为不幸福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贫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各大媒体和网络里,住房、教育和医疗最受 关注,已经成为加重人们生活负担、影响

生活质量的“新三座大山”。过去10年间,中国人的幸福感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 的指数不同步。在2005年,有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依然没有扭转连续下滑的局面,比2004年又 下降了5个百分点。

  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单纯的经济政策,更需要改进国民幸福的社会政策。现在的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政策的缺席 或不到位造成的,否则,政府投入再多,未必能解决民众最迫切的民生需求,目前民众感触最深的上学、看病等问题,不是因 为

医院和学校的数量太少。新民生问题的凸现,一个重要因素是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却未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解 决,其中,最主要的是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政策。因此,“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如何制定适合现阶段中国 国情的社会政策支持体系,将决定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也是未来新民生走向的重要关注点。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温家宝总理的话铿锵有 力,一个求真务实、敢于负责任的政府,让每位国民对解决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充满信心,而这一切都将从2006年开始。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