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教职工围堵行政楼讨薪事件调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9:33 央视《新闻调查》 | |||||||||
![]() ![]() 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王太川 ![]() ![]()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薛锦 ![]() ![]() 记者柴静 ![]() ![]() 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白学龙 《新闻调查》播出节目《西安交大-开元之困》,以下为节目内容。 被采访人: 林银凤 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
薛 锦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白学龙 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 王太川 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 胡小苓 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 田惠生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总经理 雷锦录 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党委书记 演播室: 说起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些名字,大家都了解他们是靠着知名的高等学府,发展高科技的公司,现在在全国的高校中,几乎都存在着这样用自己学校的校名来冠名的企业,但是,高校产业发展的风险在哪?他对高校的影响又会是怎样的?近期,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问题,我们在西安调查此事。 解说:从2004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已经退休的教工姚老师就添了一块重重的心病,几十年来,家里的全部积蓄,一共20多万元可能会打了水漂,一直身患重病的老两口这一下子,所有的医疗和养老费用都没有了着落。 记者:这20多万一共攒了多长时间?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就是攒了那么多年,就是这样子慢慢积蓄下来的。 记者:家庭所有的积蓄?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对。 记者:都在这儿?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对 都在这里。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我们这些人就是靠这点钱养老,老伴生病了 住院要用钱。 记者:我看您这家里头这个小筐子里头搁的都是药。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都是他的药。 记者:家里要吃这么多药啊?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他有前列腺炎 冠心病,高血压的药 都是他的药。 解说:林老师患有比较严重的白内障,老伴儿也生病多年,需要大量的药物维持生命,老两口都是早年退休,退休工资都不高,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也只能勉强能够维持日常的家庭生活。 记者:那您现在家里头万一说是你们这么大年岁了。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那我现在都不敢想,所以就是希望赶快把钱拿回来,对不对。 解说:姚老师的钱是借给了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在西安交通大学,类似于姚老师这样参与集资借款的教职工和家属有1400多人,这其中,不乏几十年站在讲台上从事教学工作的老教授、已经离退休的博士生导师。薛锦,71岁,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记者:怎么发生的这个借款这个事?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开始曾经在行政楼门前贴了一张小型的布告,就是希望大家支援交大建设,在开元里面集资。 记者:可是开元不是交大,开元它是一个企业,那时候您怎么理解开元呢?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那时候开元就是交大,是交大的一个企业。 解说:据我们所接触的教职工介绍,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家校办企业。早在90年代初,这家企业就开始向教职工进行内部借款,并且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10年中,每年都会按时向教职工返还借款和利息,可是从2004年开始,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就不能按时兑现承诺,这在教职工当中产生了骚动,甚至出现了教职工群体围堵西安交通大学行政楼的事件。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那个场面很难形容,有一个老工人差一点都晕倒,就在那边,让书记出来要还钱,这是我们的血汗钱。 记者:那时候大家有情绪为什么不去找开元要而找学校要呢?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是,因为这是学校的嘛,而且合同的公章又是西安交大开元集团。 解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是一家企业,而教职工的借款也是借给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为什么会牵扯到西安交通大学并且发生了教职工在校内集会这样的激烈行为呢?带着疑问,我们找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白学龙,白学龙所管理的这个中心就是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全面管理所有校办企业的资产,在他办公室门外的墙上贴满了给1400多名教职工还款的还款计划。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校方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视的,学校领导,主要的领导基本都出面了。 记者:你们觉得教职工的这笔钱跟学校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吗?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没有多少关系,因为它是一个企业的集资行为。 记者:那您是说这笔借款学校之前并没有介入吗?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没有 以前没有。 记者:不知情吗?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不知。 解说:校方与教职工的说法截然不同,那么,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1400多位教职工要找到西安交通大学校方讨个说法,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有关情况,我们来到了这个事件的中心——西安交大开元集团,见到了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胡小苓,希望通过她约见和采访集团总裁王太川。 解说:追述起来,教职工借款给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已经有10年的历史,而事情的起源,还要从1989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创立之初开始说起。早在80年代末期,当时社会上曾经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拿手术刀的不如操杀猪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话明显说明了在那个时期存在的脑体倒挂的现象,各高校的科研教育经费极其紧张,教职员工的收入非常低下,随着社会上经济大潮的影响,创收这个词汇,也成为了各高校一种追求的目标。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就像我们来讲,我68.5元拿了20年,家里当时生活当中有六 七个人,就是靠着这一百来块钱生活过来的,住房条件都是很拥挤的,所以过去这部分人实际上来讲是在奉献,而国家也没有投多少钱。 记者:80年代末的时候你们学校的事业经费紧张吗?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比较紧张。 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反正是非常紧张的,80年代高校都要发展,所以事业经费就是靠国家拨那一点,所以创收也是一方面,说得行话一点叫补充教育的不足。 记者:说得通俗点呢?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通俗一点就是创收。 解说:在那个时期,全国各高校都开始尝试发挥自身科技人才的优势,创办校办企业,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前身——西安交通大学技术开发公司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在当时,还是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的王太川,通过竞聘上岗,成为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经过联系,已经忙碌了一天的王太川在晚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那之前您这么多年一直在高校,没有做实业的经验,您不担心在经营当中会碰到问题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当时抱着一种探索 学习,摸着石子过河的这种想法,当时北大提出来打开这个围墙去搞一些第三产业,那么我们实际上也有这样的想法,那北大能做 我们也能做。 记者:起初这个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以做技术培训 技术服务为主,另外可能参与一些贸易,甚至我们为了生存还做过冷饮、饮料的生意。 记者:怎么做?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那就是买来电冰箱,电冰箱里面放着饮料,可以大家去卖,就是这样,也能创收一点。 记者:小买卖也干?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小买卖也干。 解说:校方所投入的10万元启动资金和一间教室就是西安交通大学技术开发公司的全部家当。在当时,从一个几乎与社会隔绝的教学环境里走出来,需要一种勇气,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谋求生存,成为了这些教职工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了我们建筑艺术系的一个画室了,当初学校就是把这样一个教室腾给我们,然后作为我们技术开发公司刚成立的办公地点。 记者:那两边都还是学生上课的地方?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 就是学生上课的地方。 记者:你们那时候公司能有多少人在这儿?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十几个人,大家都在这个里头,然后分了两个部,一个技术开发部一个技术培训部。 记者:在这儿还分部门?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 分两个部。 记者:那时候都是老师,大家以前干过生意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没有,应该说是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第一次下海,当初出去跑市场、跑项目的时候全部都是自己,有自行车的能骑个自行车,没有自行车的坐公共车,路远一点坐公共车,路近一点还舍不得坐公共汽车还要走路。 记者:你觉得那个时候这十几个员工跟以前普通高校的老师比,他们身上有什么特点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有一种闯劲,有一种激情,这种创业的激情。 解说:在最初的创业阶段,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转让,取得了一定的销售收入,逐渐适应了市场规律。日后,王太川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曾经回忆起那段创业历程。 资料: 主持人:你真正赚的第一笔钱是什么时候赚的?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应该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那么靠着交大,你就得靠着交大这个特殊的地方就是科技成果和人才,我给山西做一个技术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山西煤矿很多,那么和矿工交谈(了解到)在矿井底下(矿工)背的矿灯,它是铅酸的蓄电池,那么我们学校正好有一个利用太阳能技术的一个硅胶蓄电池的技术,比铅酸蓄电池耐得时间长,再一个没有酸 没有味,后来跟煤矿的科技部进行联系,我们很快就在全国的煤矿推广了40多家,我这个技术从学校拿来多少钱呢?3万多块钱 我转出去每一家可能要5万 最多要8万,这样的话 这就是公司一笔比较大的资金的积累。 解说:公司成立两年后,由于业绩突出,王太川接任了公司总经理的职务,成为了这个校办企业的掌舵人。从此,王太川在企业发展上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了新的尝试。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我总感觉到我们的企业发展是依赖于这个国外被别人控制,自己没有,比如说当时的计算机价格很高,什么原因呢?并不是我们不会制造,就是我们里面的核心技术没有,那么我们总想有一个核心的人物,他能给我带来核心的技术,所以当时我们两次去跑英国,最后请了英籍华人来到我们公司工作。 解说:1994年,国内的高科技,特别是微电子领域还处在以引进和购买国外先进技术为主的阶段,能够拥有一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子芯片技术,在当时还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想法。而当时的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通过引进人才,率先在国内生产出CMOS摄像芯片,这在当时的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这就是我们最初研制的CMOS摄像芯片,这个芯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体积比较小,你看就是这一个小方块,它是一个芯片,它这个小方块集成度非常高,它集成了63万多个元器件,所以这个研制成功的时候首先我们开发了这个模拟的这种摄像头,当初这个产品还非常少。 记者:这是哪一年(生产出来的)?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1998年就有了 研制了。 记者:1998年的话,这个电脑眼应该在当时还是比较少。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 是很少,所以我们到展会上去展览的时候非常吸引我们客户的眼球,那么运用这个产品,我们又应用到我们这个可视对讲,1996年 1997年的时候我们做了这个可视对讲门铃,这是最初的产品。围绕着这个可视对讲门铃,我们又开发出来很多的小区安防智能系统,市场也比较大。 记者:有一点我们比较费解的是西安交大在全国的某些科研领域是很有优势的,比如说机电 那么为什么不是在自有的,原有很成熟的科技项目上做一些转化,为什么要从一个比较陌生的这样一个领域,从国外引进专家来做呢?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当时可能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大家都在研究前沿科学,最热,要最热的要领先的就是微电子技术 生物技术,当时就最热,那么我们这个公司也是我自己也可能对,这个企业的定位就是高,要高。 记者:那时候对高科技这个高的理解就是要最前沿的领域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人家有的我不做,人家没有的我来做,就是这样的。 记者:那就是说 那个时候更多的还是想吸引注意力。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拿到核心技术 再招商引资。 记者:就是要打出高科技这张牌。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对 打出这张牌。 解说:从1994年到1998年的几年中,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先后引进了3.5英寸safe软盘、CMOS芯片技术、生物试剂等等一系列技术项目,并且在当时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几年中,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也从注册资金1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年创利税突破1000万元的高科技企业。可是,企业随后的发展,却逐步为将来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记者:那时侯这楼都盖起来了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都盖起来了,当时这三栋楼在我们这个东开发区里头属于一个最大的企业了,那时候生产线也很多。 记者:这边是生产什么?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这边是生物试剂,微电子技术,那边就是我们的可视对讲系列产品的生产线。 记者:这个17号楼?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 17号楼,18号楼是我们JINXI塑胶,它们都在生产,车也很多,一天进进出出一片非常繁忙的景象。 解说:短短几年中,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走过了创业期,开始步入辉煌。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全资企业,学校的师生也对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在交大人们的心目当中也是一种骄傲,所以我们在广大的学生 教师当中征集我们技术开发公司新的名称,那么1994年4月份就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 记者:当时所寄予的希望是什么?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西安交通大学这一块是唐代的一个遗址,大家就认为开元这两个字一个是开创未来,一个是开元盛世。 解说:此后一段时间里,在电视台的广告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形象和产品广告,这也成为了当时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们的骄傲。而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也以高科技企业的形象,在陕西省甚至西北地区声名远扬。 资料: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我们就是要努力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又要做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的优势,把我们自己的高科技的成果的产业推向规模化并实现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为陕西的经济做出贡献。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