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破解医疗器械利益链症结:期待建立反商业贿赂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4:37 郑州晚报
破解医疗器械利益链症结:期待建立反商业贿赂法

  郑州晚报暗访医疗器械利益链的记者与北京九洲律师事务所律师冯啸鹏一起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全国网友深入探讨医疗领域商业贿赂问题。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小作坊、大药厂、总代理、销售商、医院、医生、病人,在被利益链条绑在一起的名单上,病人被动地处在了最后一环,成了种种黑幕交易与利益分成的最后埋单者。根据郑州晚报、新浪网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共有3000人参与调查,在“从医疗器械出厂到用在患者身上,谁从中获益最大”问题中,37%的人认为负责购进器械的医院负责人(业务院长、,器械科负责人)从中获益最大,22%的人认为是使用器械的主刀医生。事实上,不止医疗器械,医院药品流通也大致遵循着同一个模式。公众认为,在部分医院与医生当中,他们所
获得的收益已经远远超过了此前为人诟病的中间销售商。在被一个培育成熟的利益链裹带着前行数十年之后,医疗器械利益链的症结之破也迫在眉睫。

  被利益链裹着走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个人开始进入医药销售市场开始,利益链就在逐步成形。”5月30日,在医药行业做了20多年生意的张保国对记者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推行的新药品种还比较少,但那时试用新药就开始给临床大夫3%~5%的观察费。目前,这一费用仍然存在,作为给予医生技术

  劳务付出的回报。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但在业内人士眼中,这是医生收入与药品使用“挂钩”的开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个人开始进入医药与器械市场,这种情况下,给医生塞红包、吃回扣,才能保证药品、医械的销路。”张保国说,“医药与耗材企业多属于地方,一些地方看到药厂与医药销售有利可图,纷纷上马医药企业,给地方带来了一时的利益,但造成了至今仍存在的药品、医械供大于求的局面。”按照张保国的分析,小作坊、大药厂、总代理、销售商、医院、医生、病人逐渐组成了一条医疗药品与耗材市场的利益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个别职能部门也扮演了有争议的角色,甚至间接地加入了这一链条。

  在这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回扣问题,逐渐在医疗市场泛滥开来,时至今日,虽然监管部门屡次检查,并施以种种措施,但局面却没有大的改观,一些业内人士甚至用“失控”一词来形容。“一些医院摆出来监督电话,或者进行药品、医械统一招标,但无济于事。这个利益链条上除了病人是利益受损者,剩下的都是受益者。而病人,他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跟医生和医院作对的胆量。”这位业内人士举例认为,哈尔滨天价医疗案中,病人家属只有在治疗过程中忍气吞声,治疗过程完毕,并且费尽周折搜集到证据,才敢跟医院和医生叫板。

  “多方面的参与,共同促成了这个利益链。而弱势的病人只有用金钱去买平安。”这是一位业内人士的逻辑。

  数据显示,1997年,国内医药企业已经达到了6391家,国家在原则上不再批建药厂,在新药和医械的审批控制上也越来越严格。进入2000年,随着医疗问题的逐渐突出,国家打击医疗腐败与商业贿赂的力度不断加强,但在这些打击面前,这个利益链变得更加隐性。

  郑州市一位在医药行业近40年的医械销售总代理对记者说,在这个利益链前,单个的努力根本没有力量,无论是医生、医院还是中间商,都被牢牢地绑在上面。

  可否加大医生技术劳务费

  “老百姓天天说看病贵,老百姓不明白,医院是卖技术的,不是卖药和器材的。”记者在参加一次公疗医院会议时,一家医院的负责人如是说。

  5月30日,河南某省直医院一位负责体检的大夫对记者说,长期以来,医生的技术劳务费用并没有得到体现,以这家医院主任医师为例,通常每完成一例手术,手术费只占总医疗费用的1/5,“而这部分体现医生技术劳务价值的资金通常不直接发给个人,而是给科室”。

  当日,一位得湿疹的患者花了1元挂号费在黄河路某医院就诊,在大夫确诊并开出药方后,他转而在外面的药店取药。这位患者有些疑惑地对记者说,医生的价值只值这1元钱吗?

  “一位主任医师的账面工资收入不过2000元,技术价值在手术费中体现不出来,这种情况下,红包和回扣比工资还高,面对这种诱惑一些人很难拒绝。”一位省直医院的大夫对记者说。

  事实上,这一现象正是以药养医模式下的特有现象。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关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说,由于财政投入的减少,使相当多公立医疗机构出现了“以药养医”的局面。比如,如果一家医院运作费用需要100万元,通常这100万元由政府财政补贴、医院技术劳务所得和药品利润组成。事实上,医院的前两项收入很少,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贴占到30%,现在只有6%到8%。

  有公众认为,正是这种以药养医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促成医院入不敷出,医生价值得不到体现,而转向纵容“灰色收入”。“还要赶到市场上,还要盖大楼,还有科室任务,你说他们怎么办?只有在医械药品上抠,在红包上抠。”

  针对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强烈反映,刘新明说,要么提高政府财政补贴,要么提高医生技术劳务所得,改“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2005年以来,江苏淮安等地一些地方医院大幅降低药品价格,试图走出一条“以技养医”的路子。

  道德与良知的提升

  5月31日,本报联合新浪网做了一份《医疗器械价格高涨难题如何破解》的调查问卷,截至6月1日17时,共有3000人参与。针对医疗器械从出厂到用在患者身上谁是最大受益者的提问,37%的人认为是负责购进器械的医院负责人(业务院长、器械科负责人),22%认为是使用器械的主刀医生,还有23%认为是经销商(医疗器械经营公司);另针对器械行业真正获得暴利的是否是医生的提问,53%的人表示同意。

  由此引出一个被业内人士公认的事实是,整肃医疗市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在于医院和医生,其难点也在于此。

  制度够不够完善,监管有没有漏洞,是人们讨论医疗器械市场混乱与腐败问题时常想到的疑问。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眼里,一个常被提及的观点是,医生是否经受得住回扣与红包的诱惑,很大程度靠的是医德。

  2006年,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医院管理年,重点打击商业贿赂的形势下,一些医院和医生吃拿回扣的行为减少了很多,不少已经收手。

  “制度归制度,个人搞不搞(医疗腐败),很大程度上还要靠自己良心。”一位省直医院的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

  2006年5月,值得公众铭记的一件事是,四川省开江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肖启伟,因不满医院医生集体收受回扣而走上揭黑之路。医院的腐败现象被查处了,但肖启伟却受到了同事们的排挤,最后不得不远走山东。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承认

医疗改革市场化取向基本失败。如何去除市场化,成了拯救医疗改革的热门话题。

  “整肃医疗市场的目的在于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将病人花费降下来。但医院必须维持它的运营,加大药品药械流通环境的监督力度,同时也要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价格,并给予公立医院实行补偿政策。”一位政协委员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意见。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公众普遍需求的基本保健医疗是最具有公益性的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同时,专家也指出,要治理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现象,还是得从体制上做文章。专家还建议,应该实行分层医疗服务价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对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