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我”时代正在来临:这代人为打破规则而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14:41 新周刊

  我世代开启“我”时代

  “我们”的时代已经远去,而“我”的时代正在来临。全球化已经让地球变成一个村落,那就让World Wide Web也变成World Wide We吧。

  文/陈旧

  “我自己,我的丈夫,Kevin和我即将开始的新家庭。”在2004年致她的粉丝的一封信中,布兰妮·斯皮尔斯这样强调了她的人生至爱。当时她只有23岁,尚未因为频繁的怀孕与生育冲昏头脑。同样地,玛丽亚·莎拉波娃,又一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性情莽撞的青春偶像,屡次提及她的人生信条:“别人想什么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取悦你自己。”

  有多久没听到“我们”这个饱含着古典集体主义隐忍与含蓄气质的称谓了?“我们”的时代已经远去,而“我”的时代正在来临。20年前一个处处骄狂、时时任性、总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旁人只会指指点点:“这孩子家教不好。”而现在,一个时时谦虚、处处谨慎、老为他人着想的年轻人,你会不禁联想到,他是否来自第三世界、破碎家庭?或是别有所图?

  从我们到我

  我们耳边充斥着太多这样简单有力的口号,这些口号看似自我,实则从众,看似有理,实则蛮横:

  ——你是否介意自己的人缘不好?“做好自己就OK啦。”(Just be yourself)

  ——明知有害,你为什么还要抽烟/喝酒/吸毒呢?“要爽由自己。”“我了解我自己的需要。”(I learned a lot about myself)

  ——长成这个熊样,你还敢去参加选秀比赛?“相信自己,没什么不可能。”(Believe in yourself.Nothing is impossible)

  ——办公室里,就你的桌子最乱?“我的地盘听我的。”

  ——需不需要买双新波鞋或文个新文身?“当然,表达自己嘛。”(Yes, express yourself)

  ——为什么抛弃男(女)朋友/辞职/和丈母娘大吵一架?“你必须尊重你自己的内心感受。”(You have to respect yourself)

  ——打算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吗?“忠于自己。”(Be honest with yourself)

  ——你怎么会喜欢一个38岁的阿叔/阿婶?“我就喜欢。”(i’m loving it)

  ——到了适合年龄,打算结婚或生小孩吗?“在你学会爱人之前,你首先要爱你自己。”(You have to love yourself before you can love someone else)

  ——需要站出来表达观点捍卫权利吗?“当然,站出来为自己。”(Yes, stand up for yourself)

  Jean M. Twenge,第一个提出并定义“我”世代(Generation Me)的女学者,在她长达13年超过百万份问卷针对我世代的研究报告中,如此描述我世代的群体特征:以自我为中心、藐视权威、缺乏责任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决断,可是却有前所未有的不快乐。

  从我想到我要、我能

  “福布斯的富人榜比大公司榜更引人关注,你赢了!努力就有一切!成为最流行的口头语。品牌无所不在,即使是儿童用品。录像机、游戏机、小汽车和脱口秀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经济双位数增长,政府向毒品开战,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环境恶化,医疗费用飞涨,艾滋病开始流行……”《今日美国》对于美国1980年代“Me! Me! Me! generation”的描述现在看起来,更应该改名为《今日中国》。

  他们成长在近似的环境里,从美国校园暴力里的问题少年,到新加坡电影《十五》里的古惑仔,再到中国北京的二环十三郎,这一代人的行为失控成为困扰全球的大问题。而原因可能是:

  ——放纵的父母

  类似于《绝望主妇》里Lynette那样的母亲越来越少见了,她会为了患了多动症的双胞胎儿子打破邻居的窗户而登门致歉。而在中国,甚至美国,你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飞机上的儿童大哭大叫,追逐打闹,他们的父母无动于衷,旁若无人,仿佛那是别家的孩子。

  Michele Borba,一个来自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了从美国至中国,从马来西亚至阿根廷的上万名儿童后发现,如今全球的父母,对子女的负罪感,比他们的先辈,大大地加深了:为什么不能多陪他们一会儿,而要整天忙于工作呢?为什么不能给他们制造一个温馨自由的空间,而非要打打骂骂呢?为什么不能提供他们最好的食物、住房与教育,就像邻居父母能做到的那样?为什么不能给他们提供兄弟姐妹,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Michele Borba将这些问题少年的父母称之为NMK父母:“不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完美的!”(Not My Kid! My kid is perfect!)

  ——社会的变异

  你有无发现,身边的单身女人、同性恋者、单亲家庭与丁克家庭突然多了起来?自我意识的崛起使得种种以集体主义为根基的社会基本架构正走向烟消云散。现在的年轻人有谁听说过介绍信?那是20年前,能证明你的社会人角色的唯一工具。今日之结婚证、户口本会不会就类似于明日之介绍信?

  就像单身女人,尽管超过35岁之后,她们被拉登绑架的可能性都要大过找到一个如意郎君。但她们有了金钱、权力、地位之后又何必仰仗男人生活?就像戴比尔斯的广告,推销左手钻戒给单身女人,“你的左手代表‘我们’,而右手呢,则诉说着‘我’,全世界的女人们,举起右手”。

  来自台湾的购物者研究专家路波表示,这是因为单身女人们一般都认为:“假如我没结婚,根本得不到礼物,平常自己好慷慨,钱都用在家人及朋友身上,而得到同等回馈的几率却极其渺茫。”欧洲RSCC公关公司的购物年度消费调查时候发现,48%年龄35岁以下的女人,采办礼品时,会首先给自己挑选个好礼物。

  ——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

  《时代》周刊曾经惊讶于日本我世代惊人的消费能力,而且这种消费往往以非理性的方式出现。2001年日本尚未脱离通货紧缩泥淖之际,法国著名奢侈品LV在日本市场的销售仍能出现惊人的两位数增长。据日本智库Saison Research Institute的调查,有超过90%的东京人在20多岁时,就至少拥有一件LV的产品。

  一个二十来岁连单身公寓都租不起的人却认为自己应该住高级公寓,一个月薪1500的前台接线生节衣缩食去买价值上万的LV皮包,有500万中国人想买豪华车,因为广告是这样诱惑他的。我世代奉行“我花故我在”(spending becomes me)的消费哲学,在一个没有宗教与意识形态维系的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就是最大的宗教与意识形态。

  从我再到我们

  1999年,社会学家霍伊和史特劳斯曾在《千禧年世代的崛起》(Millennials Rising by Neil Howe and William Strauss)一书中预言:1982年出生的孩子长大以后,将成为美国下一个“最伟大的世代”,他们将会积极乐观,重视自己的社会公民责任。

  这一预言很快被认为是荒谬的:至少这些孩子们可以被视作“最沮丧的世代”,同样是Jean Twenge,她检视了美国1950年代至今的儿童精神病记录,她发现今天的孩子远比1950及1960年代的孩子焦虑与沮丧,那些现在看起来正常的孩子,很可能在1950年代被送进儿童精神病院。难怪在台湾,《Generation Me》被翻译成《青春不快乐物语》。

  Jean Twenge分析后认为,今天儿童如此焦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支持系统的瓦解。1950年代的孩子多半住在大家庭环境里,离祖父母、叔伯阿姨、堂表兄弟很近,常常可以互动。今日的孩子几乎不可能有任何亲戚住在附近,他们被单亲抚养的几率也比以前高很多。

  Rt Hon Donald McKinnon,曾任英联邦秘书长的他,早在2001年就宣称:我世代必定要终结。他的依据是,世界上任一个体与另一个体的联结关系都不超过6层。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个肯尼亚农民和一个新西兰少女,看似毫无关联,但事实上,肯尼亚农民有个朋友在内罗毕某餐厅做

厨师,餐厅老板的哥哥在一家高级酒店做工,正好认识一个新西兰来的志愿者,志愿者的姐姐就是这个新西兰少女的妈妈。

  世代大趋势是越来越个人化了,还是像麦克卢汉地球村那样,回归部落文明?这是个未知数。

 [1] [2] [3] [4] [5] [6] [下一页]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