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中美经贸进入微妙时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0:12 南方新闻网

  中国通获任美国财长

  本报记者 肖华舒眉

  云南边陲雨崩村的村民们做梦都想不到,曾经在村里那间20元/晚的接待站住过的一个美国人突然变成美国财政部 长。

  5月31日,总统布什在白宫玫瑰园宣布了对亨利·鲍尔森(HenryPaulson)的这一任命,随后将提交 国会表决。

  来过中国70多次的鲍尔森那次是以环保人士身份徒步走进至今仍不通车的雨崩村的,他也许是第一个如此深入中国 的美国高官。

  从1990年代初起,他每年数次往返中国,有时是作为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主席,有时是美国大自然保护 协会的主席,更多的则是美国高盛集团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当然,下一次,60岁的他将换上新的身份。

  这一角色的变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年薪将从去年的3800万美元锐减为不到20万美元,而且从今以后他必须学会在 逼仄的政治空间里腾挪、斗争与寻找平衡。

  不过喜欢抓蛇的鲍尔森欢迎这个挑战,他从来没怕过什么。

  争议鲍尔森

  “别人说他很冷酷,我总是不相信,”6月5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合作与发展中心主任潘庆中说,“他看起来那么 随和。”

  在顾问委员会议上,在高盛基金数次向清华捐赠时,他们多有接触。

  鲍尔森身高一米八六,秃头,结实而矫健,脸上总是没什么表情。

  作为一个高盛人,他跟清华早有渊源,高盛基金曾陆续捐赠250万美元,而他早在2000年便已经成为清华经管 学院顾问委员会首任主席。

  虽然鲍尔森从未透露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和理由,但外界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而在前两年,另一个进入清华的高 盛人约翰·桑顿曾经坦率地告诉记者,“中国的崛起是我这一生最重大的事情,而这段经历对我将来回美国谋求公职意义非凡 ”。

  那时候,桑顿这位高盛前首席运营官曾以一美元年薪成为学院的老师,挑选了50名他认为未来可能会成为市长、省 长或者董事长的年轻人作为学生。

  对美国人来说,中国的意义正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聪明人涌入这里寻找商业、政治上的各种机会。无论桑顿还是 鲍尔森,都是同样的“淘金”者,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坦白了目标,而后者从未说明。然而毫无疑问,鲍尔森这次被选秀跟他如 此深刻了解中国大有关系。

  同样的猜疑在鲍尔森身上一再发生,更多时候是因为他热爱环保。作为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区联席理事(值得一 提的是,另一位理事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他跟云南政府一起在当地开展了许多环保项目,花费了大量财力和精力。

  这在功利的商业圈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网通的前首席执行官田溯宁说,“绝大多数投资银行家来中国就知道推 销,而汉克呢称)即使在谈交易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推销,他会谈其他的一些事情,比如说环保。”高盛拥有中国网通2.4 %的股份,并承销了2004年中国网通价值13.1亿美元的上市股票。

  许多人评论说这是鲍尔森做生意的一种巧妙的方式,尽管他自己曾经表示那只是他喜欢的事情而已。但也正因为环保 的缘故,他曾经得到了和江泽民主席交谈一个多小时的机会。

  看起来他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捉摸。马建就为此感到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一个人。

  马建是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云南的工作人员。2002年10月,他陪着鲍尔森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徒步走上雨崩村 。在那个地区,协会每年投入约100万元教人们保护“神山圣地”,告诉村民怎样科学地采松茸,为人们安装太阳能器具, 以免将森林砍成柴烧光。

  那一次他们原本准备了马,但鲍尔森拒绝了,夫妇俩坚持徒步7个小时走到雨崩,第二天又选择了另一条更难的路出 山,走了10多个小时。接下来,他再次拒绝了在香格里拉休息一夜的安排,赶往机场,到达时已经是凌晨。

  他拒绝被安排时的不容分说,和他一路上对夫人温迪细致入微的照顾,以及在赶往机场的路上对司机一再感谢时的真 诚,让马建很迟疑,“我很难简单的评价他,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耕耘中国

  没有什么能比高盛在中国的故事更具有鲍尔森式风格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鲍尔森投入重金,耐心耕耘十多年, 只要机会露出头来,他就毫不犹豫地跳出来抓住它。

  高盛高华证券就是这样被抓住的。这家实际上突破中国政策限制,主要被外资公司控制的证券公司在中国是历史性的 突破。

  在高盛内部,它的代号是“汉克计划”(Hank'sproject),顾名思义,由鲍尔森亲手推进。

  2002年左右,证监会高层数度试探外资投行们是否愿意以“买门票”的方式进入中国。但那时候正值安然丑闻、 世界通信破产连番冲击华尔街,各大投行如惊弓之鸟,都觉得风险太大。下转第24版

  机会就此向高盛打开了一条缝,而高盛将它凿成了一扇门。为了拿到这张“门票”,他们不惜掏出3.8亿元“捐赠 ”用于填补海南证券的窟窿,即使这个数字后来上升到5.1亿元,高盛也照掏不误。

  不料,就在高盛高华制订方案的重要时刻,SARS来袭,人人避中国唯恐不及,连北京人也纷纷逃离这座城市。

  危急之中,鲍尔森再一次展示了他的勇敢和执著,把这个危机变成了更大的机会。警报尚未解除,他就飞抵北京,不 仅成为华尔街在那时头一个光临的“大人物”,还在当时一片唱衰声中力挺中国。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头条称赞 他“患难之中见英雄”。

  可以想见,鲍尔森的冒险回报给他的是惊喜。2004年底,短短一周内,高盛三次参与在三个重要领域创造历史。

  12月2日,高盛高华证券成立,让一直梦想独自控制中国业务的其他外资投行很是眼红;8日,作为财务顾问,高 盛协助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翻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新篇章;而在其间,高盛帮助中兴通讯成功登陆H股,开创A股上 市公司海外二次上市的历史。

  从1994年在北京、上海设立办事处算起,此时高盛进入中国已逾10年,根深叶茂,理当开花结果。这三例其实 只是高盛进入中国十年来创造的众多“第一”中的一部分,它与中国政府、大型国企关系异常亲密,中 移动、中石油等这些公 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大业务通常都交给了高盛。

  这时候,鲍尔森率领的高盛跟他1994年刚到纽约接任二把手时看到的相比,变化翻天覆地。那时许多合伙人正纷 纷带着资金离开这个摇摇欲坠的地方,而现在,高盛不仅是惟一一家在华尔街丑闻、破产、兼并的漩涡中屹立135年不倒的 公司,也是那里最赚钱的公司,去年利润高达56亿美元。在许多人看来,进入高盛就成为了华尔街的王子,而鲍尔森则被称 为“华尔街国王”。

  沉默的“华尔街国王”

  鲍尔森神秘的外衣缘自他的沉默。

  与其他那些明星般的投资银行家截然不同,在高盛内部被称呼为汉克的他,看起来就像他们在纽约百老汇大街85号 那栋褐色的外部没有任何标志的大楼一样沉默。

  “他说话很少,很直,唯一公开说的一次还说错了。”一位高盛员工说。那是在2002年初,在纽约一次投资大会 上,鲍尔森说,在所有业务中15%到20%的人创造了公司80%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可以被裁掉,而不会影响公司的业绩 。这番话让许多员工很愤怒,纽约办公室的员工们为此去敲了他的门。两天后,鲍尔森不得不道歉,此后更加少言寡语,只在 每个季度给2万多名员工每人发一封电子语音邮件。

  但这个沉默的人之所以当上一把手,却是因为一次爆发。2003年,纽约证交所因为当时的主席格拉索支付一大笔 退休金而遭到猛烈抨击,鲍尔森发动了一场革命,把格拉索赶下了台,并且让纽约证交所从此管理与交易分开。

  这让他的沉默越发变得深不可测。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既拙于交际,又长袖善舞。

  鲍尔森是华尔街上少有的下班就回家的好男人。他很少去那些名流云集的高级会所,也不喜欢打高尔夫,倒是习惯于 陪着当教师的夫人在纽约中央公园看鸟,即使度假也通常是两个人去太平洋上找个小岛安静地晒太阳。

  但是在社交场上的缄默并不代表他跟别人没有多少交情,恰恰相反,鲍尔森有一个广泛而强大的关系网,这从英国《 金融时报》报道过的一个小故事可见一斑:“9·11”之后,美国封锁领空,使得鲍尔森滞留北京。他拿起电话拨了几个号 码,没过几个小时,私人飞机就启航飞回了纽约。

  而在讲究党派的政治圈子里也能左右逢源,观察人士认为跟鲍尔森为他们提供的政治捐款有关。

  有意思的是,根据美国政治回应中心(CenterforResponsivePolitics)的一项分析, 自1989年以来,鲍尔森一家为共和党人提供了超过37万美元竞选资金,而他的夫人温迪则将她掏出的竞选资金中的3/ 4给了民主党,比如希拉里,一共约5.5万美元。

  正因为在两党之中都颇受欢迎,许多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由共和党总统布什提名的鲍尔森应该很快能通过国会表决,一 个理由就是有名的民主党派人士舒默盛赞鲍尔森将是“美国可以期待的最佳人选”。

  但是,更多分析人士认为,鲍尔森面对的将是荆棘而非坦途,正如《纽约时报》所言,在美国历史上一直握有最大经 济话语权的财政部长的权力在布什政府期间实际上已经收归总统及其小圈子里的幕僚,而财长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已。

  “总统陷在他亲手制造的回声室内,听不到其他人的声音,身边被一小群人紧紧围住,这个圈子越来越小,并且在所 有的事情上都协调一致。它使总统离开了公众的视线,并远离他最需要的东西:诚实,对事实真相以及他到底会如何对待事实 真相的公正无私的观点。”布什政府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奥尼尔在离职一年后总结道,这正是他愤而辞职的原因。

  鲍尔森能改变这种局面吗?有报道说,他之所以改变初衷接受财长一职务是因为白宫同意他将获得一个财长应有的政 策制定权,问题在于,环绕总统的“禁卫军”真的愿意如此吗?更重要的是,总统本人真的愿意如此吗?

  “没关系,鲍尔森喜欢挑战。对他来说,没什么好怕的,即便是蛇这样令人望而生畏的东西。”了解他的人说。

  在他配合的唯一一次关于他本人的报道中,《财富》杂志的记者描述了他们半路偶遇一条蛇的情景,鲍尔森飞身跳下 车去,使后座的人以为他看到了一具死尸。他在茂盛的草丛里拨来拨去,因为没有抓到那条蛇,失望极了。

  如果你知道40多岁前鲍尔森一直生活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如果你知道他们原来位于伊利诺伊州巴灵顿一家农场的 家里除了普通动物之外,还养着蛇、鳄鱼、毒蜘蛛,并允许四只浣熊自由走动,就知道几乎没有什么能让鲍尔森害怕,也很难 有什么让他低头。

  这一次,他能抓到些什么呢? 来源:

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