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六条调控房地产业专题 > 正文

高住房拥有率下的贫富阴影:高房价令内需乏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2:47 第一财经日报

  余南平/文

  从2004年底开始,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趋势很不健康,它的运行方向必定会导致泡沫破裂。2005年七部委出台“国八条”是对这一现象作出的理性判断,但此后泡沫并未得到遏制。

  中国住房基尼系数相当高

  以租金来看,目前3%~4%的租金回报率不具备任何吸引力。但人们为什么还要买房子——是因为没有人会希望以租金作为回报,而都在博取价差收益。这和股票市场类似,人们根本不考虑红利,却都想着可以套现。另一方面,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目前中国26.6平方米的住房拥有率已经与中高发达国家水平相当,而最发达国家的平均住房拥有率大约在35.4平方米。如果按照建设部的提法,到2010年这项指标会达到35平方米,这就意味着届时中国GDP仍是小康水平,而住房却已达到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中国人均土地资源仍很稀缺的状况,这一结论就显得非常荒唐。一边是如此之高的住房拥有率,一边是老百姓抱怨买不起房——这背后掩盖的真实现状就是中国住房领域的基尼系数相当高。

  所以下一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坚决控制住房价,要通过公平税收让拥有多套房产的人付出更多的税,因为中国是人均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

  全球不存在住房完全市场化

  再进一步谈住房问题。我关心的有两点:第一是中国有没有住房政策,住房有没有完全市场化;第二是价格,也就是资本流动性问题。

  中国目前仍未对住房政策进行相应的立法,这是不对的——事实上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住房完全市场化。从通行情况来看,住房市场化率越高的国家往往都是发达程度欠佳的国家,例如危地马拉和墨西哥的市场化率都比中国高。而大部分欧洲国家都低于中国,其中德国的住房市场化率仅为42%。

  住房是一种需求,一种消费。如果它完全对应财富,那么理论上,造多少房子都不会够,因为钱总是越多越好。因此考虑到公共利益,全世界都会对住房消费加以限制。

  高房价令内需启动乏力

  回到价格问题,我更愿意把它看做跨市场的资本流动。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之后,资本流向大致为:专业资本进入商品市场,石油和包括铜在内的有色金属因此被炒高;非专业资本则进入房产领域,但这些资本目前正从

房地产业中流出,美国的租金回报以及新开工率都在回落。

  但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房地产价格会如此离谱?外资至少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它们的进入造成高端房产价格暴涨,这种效应是会向下传导的。

  目前全球都处于一个低息环境中,资金成本很低。日本基本处在零息水平,国际通行水准维持在4%左右。假如我是一个基金经理,我也会从国外借钱来中国买房。因为当年利差就是4个点,如果预期两到三年内

人民币升值15%,利润就会更多。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中东,人们通过石油挣了钱,然后就到中国买房。外国人有钱,可以在国内最好的地方买最好的房子,而中国人没有钱,就只能到郊区去住。这就是“货币驱逐”。中国应当不允许出现类似的现象,因此必须通过征税对其进行限制。

  住房中有一部分对应的是公共品,税收则对应着公共福利。中国社会的繁荣依靠众人,依靠中国劳动力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住房领域长驱直入的这部分外资不在中国工作,对中国经济没有丝毫贡献,仅凭缴纳一次契税就能抵消公共领域的长期投入吗?外资进入中国其他领域都会有所限制,外商直接投资有FDI,购买

股票有QFII,唯独购房可以一路绿灯,不加以任何限制,这是非常不公平和不正确的举动。

  对内来看,中国的租金回报率仅为3%,但还有人愿意投资,这已经很不正常。而商业地产的繁荣与否完全取决于区域消费力,没有消费力,再漂亮的超级市场,也没有人去。央行刚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十大城市的月供收入比已经达到38%,上海为45%。尽管央行认为这个数字仍处于正常水平,但在美国如果高于30%,就不会有任何银行贷款给你,因为你存在个人债务风险。

  中国消费率最近已降至25年来的新低,同时又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如果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将会非常危险。正是房价太高,透支了购买力,才会造成目前的状况。若以上海45%的月供收入比为例,再考虑恩格尔系数的因素,固定支出就将接近70%,试问何来进一步消费的能力?

  因此,我的观点是一定要控制住房消费。限制贷款只能收取短期效果,而长期有效的手段就是税收。物业税是一个方向;对购买多套房产,尤其是对购买别墅的人,施以重税也应该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之一。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依据其在“2006区域经济与商业地产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相关专题:国六条调控房地产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