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焦点访谈》专题 > 正文

焦点访谈:守护精神家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23:42 CCTV《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2006年6月9日播出节目《守护精神家园》,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则反馈。4月29号,《焦点访谈》以《这里还在建高尔夫球场》为题报道了江苏省江阴市有关部门违反国务院相关规定建设高尔夫球场问题。节目播出后,引起国家林业局的高度重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立即作出指示,责成江苏省林业局对报道中涉及林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江苏省林业局针对节目反映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责成江阴市林业主管部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节目提到的龙涛国际乡村俱乐部内的高尔夫球场后期工程继续停建,并做好跟踪监督。下发江苏省林业局关于依法严格加强征占林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违法征占用林地清理整治行动,严肃查处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

  我们再来关注今天的焦点。我们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曾听自己的爷爷奶奶唱民歌、讲故事、猜谜语,或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按照本民族的习俗过个节。这些民歌故事、谜语习俗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更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华价值,它们中有代表性的一些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解说:

  今年的5月31号是传统的端午节,一大早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就开始了传统的端午节纪念活动。现在大家的看到的这项活动叫游江招魂,通过公读祭文、拜祭屈原、抛洒粽子等方式,表达秭归人对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怀念。

  湖北市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监 段德新:

  抛粽子是和民间故事相结合的,因为当时

神话传说有个神鱼,把粽子撒在江里面,让神鱼吃了之后,很有力地赶快把他(屈原)驼回来。

  解说:

  龙舟竞渡是秭归人喜爱的一种纪念活动。每年端午节这一天,当地群众都会赶来参加比赛,伴随着激昂的号子声,多条龙舟你追我赶。而且同样在这一天,当地家家户户的老百性都会包粽子、挂艾蒿菖蒲、喝雄黄酒,有的人家还会贴对联,非常热闹。因此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端午比年大,女儿回娘家”。更有特点的是,秭归县还有一个农民自己组织的??嫂谈诗社,这个诗社开始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每年的端午节这天,诗社的成员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吟诵各种题材的诗歌。

  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村村民 李国杰:

  诗词都是自己的写的。

  记者:

  都是您自己写的?

  李国杰:

  对。

  记者:

  这个曲调呢?

  李国杰:

  曲调就是根据古人吟诗,都是这么个声调,一代传一代。

  解说:

  热闹隆重的秭归端午历史悠久,千百年来联绵不断,有着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表现方式,并且已经成为秭归人的一个传统习俗。2005年,秭归端午作为岁时节令,被列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宜昌,同时与秭归端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土家舞蹈撒叶儿嗬、下堡坪故事,青林寺谜语、兴山民歌、夷陵丝竹和枝江吹打乐。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田青:

  我们一个民族的风俗,包括我们的节庆,是我们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比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想到屈原,想到他的诗篇,想到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的历史,这实际上是使我们民族具有凝聚力一种最好的方式。

  段德新:

  我们可以从很多的习俗,过年过节这样的习俗,我们可以找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和他的根。

  解说:

  但是,这些有着珍贵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危机。

  这位71岁的老人,名叫陈家珍,是演唱兴山谷歌的一位老艺人。兴山谷歌过去是在薅草劳动的时候唱,村里任何一户人家要薅草,只要敲响薅草锣鼓,全村人都会来帮忙,大家在一起薅草时,就会唱起这种山歌。但是现在无论在田间还是在地头,几乎听不到这种山歌了。

  湖北市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罗晓路:

  因为科技的发展,农民撒除草剂就够了,有时候甚至不去薅草,用它这种形式,生产习俗的形式传承的兴山民歌,那这个歌就很危险了,没有传承的载体了。

  解说:

  没有了传承的载体,自然像陈家珍老人这样会唱兴山古歌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很少能够听到古歌,即便在家很也不喜欢唱这样的山歌。

  宜昌县兴山县黄粮镇户溪村村民 陈家珍:

  听这个音调唱不出来,像哭腔,像打丧鼓的。

  记者:

  毕竟给您感觉,现在唱的人越来越少了?

  陈家珍:

  越来越少,有的人不爱学,现在的人不爱学。

  解说:

  年轻人不爱听也不爱学,老艺人却在逐渐地老化。如果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的记忆传承下来,就必然会带来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消失。

  湖北市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监 段德新:

  像我们从去年抢救以来,到今年为止,这些老艺人就去世了六个,这是非常可惜的。

  解说:

  为了让这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保存下去,宜昌市从去年开始对民间民俗文化开始了抢救式的保护。他们把一些老艺人的技艺、绝活,用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但是这种料资料式的保护,并不能使通过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得到原生态的保护。

  罗晓路:

  在我们做工作的同时,我们有这么个感觉,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一定要是活态的,它一定是群体把它继承下去。

  解说:

  现在宜昌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鼓励活态传承,主要有家传、师传、村落传承和社会传承四种方式。所谓家传,就是一个家庭中长辈传给晚辈。1982年,陈家珍老人开始将自己所会唱的山歌教给自己的儿女和孙子,现在一家子孙三代,大到四五十岁的小到八岁的四十多口人,都在学唱兴山古歌。

  陈家珍的孙女:

  山歌歌词

  陈家珍的女儿:

  跟她吃,跟她睡了几十年,但是还是唱不到妈那个味。

  解说:

  除了家传,在宜昌最常见的还有师传,也就是师傅带徒弟。

  这是长江峡江两岸流传千百年的船工号子,唱这个号子是一位85岁老人胡震浩,这曲峡工号子他唱了有半个多世纪。

  胡震浩 益昌市秭归县文化馆退休工作人员:

  我已经有85岁了,我再要不教人、不传出去的话,它将没有一个人接受过来,所以我想这些东西无论如何不能带到土里去,我要教给他们,他们一代传一代,一代传一代。

  解说:

  2003年胡震浩老人收了一位徒弟,24岁的邓勇庸开始向老人学习唱招魂魄、峡工号子,为的就是不让这嘹亮的歌声成为千古绝唱。

  胡震浩:

  峡江号子他学了很多,屈原的东西,我也讲了很多屈原的故事给他听,把屈原有些原始的资料都给了他了。

  解说:

  除了家传、师传外,还有的就是村落式的传承。这种被称为撒叶儿嗬的土家舞蹈,也被称为跳丧,原本是长阳县土家族的一种习俗。在一家的老人去世的时候,全村人在一起都会跳起这种舞蹈。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镇桃山村村民民 田家佑:

  半夜听见丧鼓响,不知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走,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礼,跳一夜丧舞送人情。

  解说:

  现在跳撒叶儿嗬已经不局限在丧事的时候,老人祝寿、各种庆祝活动上都出现了跳撒叶儿嗬的场面。这种舞蹈已经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许多土家族年轻人也借此机会学习跳撒叶儿嗬。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八角庙村 汪荣超:

  为了把濒临失传的土家文化继续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我们必须跟着老艺人学,不然的话,那就没有传承下去的可能了。

  解说:

  土家族的撒叶儿嗬舞蹈靠这种村落式的传承方式,不仅被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人们所继承,而且还有所发展。而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是需要更多的人共同保持的一种习俗。在这种社会传承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也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像这样大规模的龙舟进度已经离不开秭归县政府的组织和投入。

  湖市秭归宜昌书记 罗平(火良):

  政府从组织引导这个角度考虑,能够把这样一能种传统民俗上升为一种文化活动,来促进成对这种文化遗产的尊重、珍惜,同时也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田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的根,一个漠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不会有光辉的未来,我们为自己的历史自豪,同时我们也要用我们所有的力量使我们的历史不在我们这一代中断。

  演播室主持人: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518个推荐项目,这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就会有消失的可能。国务院决定将今后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0号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不过希望不仅是一天,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实时的一种责实。

  好,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焦点访谈》,再见。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