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是学者“星工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06:00 浙江在线 | |||||||||
亚奇 《百家讲坛》培育的是学者型明星,不是学者;提供的是娱乐,不是思想和文化。如果想做真正的学者,还得耐住寂寞,还得沉下心来用理性去思考、判断、积淀。 “媒”态炎凉,颓然下课的《读书时间》已被遗忘,人气陡升的《百家讲坛》正引发收视热潮,不仅如此,它还捧红了一些“名角”,比如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易中天。随着《易中天品三国》的播出,此君已被部分网友晋升为“超级教授”,而且迅速赢得了大批号
易先生也好,《百家讲坛》也罢,到底靠什么赢得观众的垂青?难道真是“文化”的力量?论文化品位,《读书时间》似乎不逊于《百家讲坛》,却英年早逝,香销玉殒,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无“趣”,缺乏“娱乐性”。从节目形态看,《读书时间》正襟危坐,“朗”得虽“专业”,“读”得虽高深,却了无情趣。《百家讲坛》则不同,更像是“表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加上故事技巧、悬念设计,确实“平添三分娇”,精致又好“看”。好看加有趣,《百家讲坛》以“文化”包裹下的“娱乐”底牌俘虏了观众。 怎么就“娱乐”了呢?走上《百家讲坛》的学者,能够在此舞台上笑傲江湖,必然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好口才,换种更流行的说法,即“忽悠”。看看最走红的当家小生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曾经是中学教师”,这绝非偶然:擅长循循善诱。电视是面向大众的,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任你满腹经纶,也无缘成为《百家讲坛》的媒介常客。因此,此坛既是讲坛,亦是舞台、秀场,更是争夺观众的战场。 当然,学者明星也还是学者,因此不能完全否定《百家讲坛》的“学术”内涵。但是,学术含量经过电视的过滤,不可能不打折扣。思维与时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电视的影像形态和线性传播,不给观众太多的思考时间,深刻不是电视的强项,指望从《百家讲坛》获得多少知识或思想,必定会失望。电视的娱乐工具属性,注定了《百家讲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课堂。 不过,这些声誉鹊起的学者明星,你也千万别真以为他一定是那个领域的权威。对于那些依托传媒赢得名声的学者,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称他们为“电视知识分子”在电视上“挖一段时间”,靠媒介生存。他们借助电视对于公众的号召力,利用大众对专业领域的缺乏了解,赢得他们难以在专业领域得到的认可。 最可笑的是,时间一久,道行一高,这些明星化了的学者往往信以为真地把自己当作了权威,容不得别人批评,处处显出莫名的优越感和自恋的得意劲儿。其实,“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忙着在电视上频频露脸,四处游说,哪里还有时间在专业领域专心?一个知识分子,离电视越近,离学者越远。 因此,《百家讲坛》培育的是学者型明星,不是学者;提供的是娱乐,不是思想和文化。如果想做真正的学者,还得耐住寂寞,“一盏枯灯,几卷残书”,还得沉下心来用理性去思考、判断、积淀。如果想成为学者型明星,天生一口好牙,口若悬河,而且能做到看上去“很有学问”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被观众识破,那么电视倒可以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