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北京公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11:57 新周刊 | |||||||||
北京公交从来就没进入现代化,却在大跃进式地跨入“后”现代阶段——滞后的“后”:高成本、低速、不自由。 文/张洋 谁能告诉北京,那张公交IC卡的号码?放之其他城市皆通的公交IC卡,2006年5月1
单就刷卡乘车而言,北京市民的抱怨就已远远超过这座城市为解决其公共交通问题而出台的所有纷乱而复杂的规章政 策。 “北京太大啊”,“北京多少人啊”,“北京多少外地人啊”,“北京每天有多少人乘公交车上下班啊”……简单地 说,以上便是北京市民对北京公交票制等改革怨声载道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眼里,其他城市无法和北京相提并论,北京有着特 殊的“市情”。 北京的特殊“市情” 有个北京公交的段子:一外地人向售票员伸出一张10元钱的纸币:“见过吗?!见过吗?!”如此反复,售票员终 于勃然大怒,掏出一张100元的票子戳到外地人的眼前,大喝一声:“你见过吗?!”——其实他说的是“建国门!建国门 !” 公交车无疑是最先敞开的城市之窗。最能体现北京特殊“市情”的就是:只要与这扇窗有关,那一切现代化城市法则 的推行就永远也摆脱不了与生俱来的艰难。 每趟车上的售票员还只是“市情”之一。作为首批“建设事业IC卡应用试点城市”,北京最早在公交车上安装一卡 通系统始于2001年6月,当时北京巴士股份有20余条线路的422部车辆作为试点。从安装时间的早晚看,北京排在全 国的第三位,但直到2003年4月,北京市民手中的一卡通却仅有几百张而已,到2005年年底,总量上升到21万张左 右,但其中包括了学生手中的10万张。 而本次全面推行刷卡乘车,根据北京市交委统计,自4月1日发卡,截至5月16日,北京市累计发放公交IC卡2 07.49万张。但令人担心的是,到5月底前已办理6月份充值的卡数还不到1万张。 在全国较为成功的上海市一卡通,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市区公交车很早就开始实行单一票制,这对快速推行一卡通无 疑是大开方便之门。而目前北京市的一卡通面临着两种刷卡方式,单一票制公交车上车刷卡,分段计价公交车则是上下车都要 刷卡,无形之中,放慢了乘客上下车的速度,更为激化矛盾的是,常常有乘客在分段计价的公交车下车时忘了刷卡,这样,在 下次乘车时,就要补缴全款。 而售票员们其实也和多交了车钱的乘客们一样恼火,因为POS机的存在不但没有把他们从原始的强体力劳动中解放 出来,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与难度,鉴别谁是刷卡的谁是买票的,已经成了急需他们熟练掌握的新工作。而同一时间, 网上诸如“15条上车逃票新方法”的帖子却早已经层出不穷了,发帖者自称“全部亲身试验过”,致使公交部门不寒而栗, 于是不久前又有消息传出:将成立首支手持POS机验票的稽查队,约500名稽查队员于近期上车工作。 北京的特殊“市情”正越来越复杂。 一个悖论集中的城市样本 “被虐”这个词已经开始被用来形容面对北京交通时的感受。曾有深圳人在动身来北京之前心有余悸地问:“据说北 京有趟300路……”(注:300路为北京内环的重要线路,以“挤”和“堵”著称。) 北京现有公交车1.8万辆左右,其中月票(目前市民使用的六类IC卡中有五类为月票卡)有效的车只占45%, 但这部分车却承担了80%的运量,而月票无效的1万辆车,只承担着20%的运量,巴士、八方达等公交车资源处于半无效 状态,继续加剧着北京的拥堵。 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是:她要从天津的家出门乘公交车,再转乘京津城际特快到北京,她出门前给北京的朋友挂了电 话约好北京站见,然后两人一起出门。其结果是她已经到了北京站,而她的朋友却还在来北京站的公交车上。——如果你在北 京生活过,那你就一定不会觉得这段经历有多夸张。 因写作《城记》而名声大噪的新华社记者王军认为,一种交通政策应该对应一种城市形态,你要以小汽车和大马路来 解决问题,你的城市就应该像洛杉矶那样是低密度、大尺度的,这样才不会堵车。而你要建设一个高密度的城市,交通政策只 能是以公交和步行为主导,像纽约那样,地铁是上下行四车道,上面自然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摩天大楼。 可王军像所有到过北京或在北京生活的人一样,看到的是马路变成停车场,感受的是在北京“一天只能出门办一件事 ”的低效率。用洛杉矶的政策来解决纽约的交通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一直对北京城市规划不满的王军说:“北京的问题就在 于它什么交通模式都要发展,既发展私家车,又发展公共交通,结果反而是什么样的交通都不方便了。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表明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是把所有的交通模式都占全了而取得成功的。像洛杉矶那样的汽车城市已遭到世人诟病,因为能耗过大, 失去城市密度,就像一个大郊区。而相比之下,纽约由于交通政策指向明确,只发展公交,不拓宽马路,就让你开车不痛快, 结果是大家都不开车了,曼哈顿岛将近80%的人没有私家车,靠公共交通就解决问题了。”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称,交通的本质应该是低成本、快速和自由流动,但不合理的汽车政策,无序的 城市规划,让北京的问题成了人、车、路集体发病的综合症,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堵,越来越混乱。 首都优越感下的城市鸿沟 人们很难理解北京的特殊“市情”,更多的人则认为,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北京作为一个城市而言,展现给 世人更多的是其规划的不合理,是城市氛围的不够宽容和友善。 在城市化的权力和财政支配权极大地被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的同时,大家已经不再有太多心思等着看北京的做法了, 众多的目光都已经瞄准国际目标,瞄准香港、新加坡、纽约或者东京。甚至现在地级城市要请建筑师,也不到北京去请了,动 不动就搞国际招标,拉老外来做。 但对于这些,北京人显然是后知后觉,否则为什么仍然觉得“北京就是和其他城市不一样”,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拿 到北京来就是行不通?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公交车售票员一样,在北京,有太多的所谓本地人瞧不起所谓的外地人,认为正是他们搞乱了自 己城市的秩序,影响了他们本地人的正常生活。他们一听外地口音就会有首都式的优越感,动辄提起“我们北京烤鸭”,他们 对政治的热情高过米饭,即使你碰上拉板车的板爷都能听到他们指点江山。但事实上正是这些前赴后继汇集到北京来的外地人 ,以及他们随身带来的知识、技术和财富,在建设和美化着北京。而并无恶意的首都式优越感,却正越来越加剧着这座城市与 其他城市间的鸿沟。 那种由于政策倾斜,由于区域规划上的优势,而日积月累形成的“皇城子民”心态,在北京长期以集体无意识的形态 存在,北京人自己并不觉得,而就是觉得了也不想改变,细微到坚持北京至今“仍未做好接受公交IC卡的准备,仍未做好与 国际接轨的准备”,那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好呢? 相关专题: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