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留住更多生命的11种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1:05 法律与生活

  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及行为干预办法探讨

  本刊记者/吕娟(整理)

  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有112,983个15~34岁的人死于自杀,约占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世界卫生 组织也称,从年龄上看,15岁~25岁之间的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
2004年,上海市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 .85%的中小学生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 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2005年,笔者在湖南、新疆、四川所做的一项调查走访中 也发现超过1/4的大中学生有过自杀意念。特别是根据对262例中国青少年自杀案例的探究,笔者发现,有过亲人、朋友 自杀史和本地区、单位有过自杀案例出现者占绝大多数,约为47.9%。并且,小学生自杀率有所上升。

  笔者认为,防治青少年自杀归根结底要靠正确的教育。

  1、教育改革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三成接受调查的学子有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 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心理问题,而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现有教育制度某种程度上恶化了这些问题。笔者建议,教育改革可以从 建立全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调整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调整教育结构等方面开始,科学合理并且朝有利于社 会发展的方向进行。

  2、生命教育

  如果学生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死亡,他会更懂得珍爱、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应是以生命为核心 ,以社会、学科、专题、

家庭教育为手段,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

  3、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国民以虔诚及理解的态度面对无法改变的死亡。”笔者认为,旨在向青少年提供科学的、 必要的有关死亡的知识,包括死亡的不可逆转,死亡意味着全部生命活动的终止,生命结束的真正原因,死亡的不可避免等知 识的死亡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可帮助青少年重新认识生命的宝贵性和严肃性,从而使青少年“愿生、重生、爱生”。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青少年进行的心理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中61%心理不良、55%适应不良,成为 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其中,抑郁和焦虑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综合以上调查,青少年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 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对此,笔者建议,应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和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等。

  5、重视农村和贫困青少年心理健康

  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36%的农村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14%的农村青少年曾经或现在想自杀,这个数据较之城 市要高。农村青少年一旦走入城市,心理会产生较大波动,缺乏自信、徘徊迷惘、对他人不信任。笔者认为,应高度重视农村 和贫困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温馨的氛围。

  7、重视独生子女问题

  当前,要帮助“独生子女”解除孤独的生活,要鼓励其到群体中去,从中培养出团结合作的精神,友爱宽容的风度, 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消除自杀因子潜伏的可能性。

  8、挫折教育

  某种意义上讲,进行挫折教育的本质就是完善青少年的心理防卫机制,主要是提升青少年的挫折容忍力。

  9、纠正青少年

网瘾心理

  天津“网虫”张潇艺自杀后,全国为之震惊。很多青少年上网后没了“自我”,甚至被扭曲了人生观,笔者呼吁,应 加强网络教育,限制青少年上网时间,对网站实施监管指导,从而减少甚至消除网络对青少年心路历程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自杀 行为选择的影响,使青少年真正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

  10、转变父母的观念

  青少年自杀者有很多都感到家庭环境难以适应。因此,建议父母转变教育观念,以平等方式与子女互动,循循善诱, 加强关于青少年心理方面知识的学习。

  11、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笔者已经提到自杀具有传染性,例如2003年7月7日,大连一名16岁少女因崇拜香港影星张国荣而自杀。另据 有关报道,在张国荣自杀之后的9个小时内,香港有6人相继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比起往年香港平均每天2.7人自杀的 数字高出许多。因此,笔者呼吁媒体切记自杀是一种具备传染性的社会现象,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承担起社会责任。

  (摘编自肖敬《关于解决中国人自杀四大特征问题的方案建议稿》)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6月下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