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自杀干预中学生肖敬的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1:06 法律与生活

  本刊记者/吕娟

  使浮沉于尘世的灵魂在震惊中得到洗涤,使可能堕落的精神获得一种向上奋进、珍惜生命的力量。

  这是写在一个名为“关爱生命万里行”的网站首页的一句话。网页做得很普通,甚至
有点简陋,一个歪着头注视着前 方某处的男童,身后是璀璨绽放的烟花。网站的主题是“青少年自杀行为干预”,“不做颓废的一代”,主创者肖敬在表述这 一主旨时,语气的成熟超越了他未满20岁的真实年龄。

  生存,是我最大的期盼

  2006年5月3日,由肖敬与其“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组全体成员发起的首届茉莉花论坛在肖敬的母校湖南省醴 陵县一中闭幕后,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名人。

  在之后两次的告媒体书中,肖敬略带不安地分析了自己成名的因素:自己是一个从少年开始就关注同龄人自杀这一连 成年人都不愿触及的沉重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为了这一“爱好”,自己两次放弃高考,与象牙塔失之交臂。 在媒体的反复追问下,他坦言,今年的重读只是他和父母“对外编造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实际上,这一年,他基本没去学校 ,也没打算再参加高考,“我不排斥学校教育,我只是在做自己的人生选择”,面对接踵而来的质疑,肖敬的解释显得有些急 切,“我以后可能会参加自考”,“我理想的职业是国际人道主义者”,“我不是逃避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一个曾经的未成年人,如此深刻地触及生死,对于这个在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问题,肖敬归结于自己体味感悟生命的 年龄较同龄人早。

  1999年冬天,13岁的肖敬因自己玩火,不小心点燃了棉袄,火苗蔓延到全身,并燃烧了他的头发,直至视线模 糊,知觉也近乎麻木,那时,生存,是他最大的期盼。

  烧伤被治好后不久,肖敬又因不明病因住进传染病房。“全身的皮肤逐渐呈腐烂趋势,五个护士同时给我打针,但还 是找不到血管。”

  当时,医生判定他活不过半月,因为高烧持续不退,白细胞迅速增多,皮肤进一步溃烂。“住院期间,我每天都会看 到有人离去,有人在病床上继续呻吟,看到这一切,我很知足,因为至少我还活着,不管上天给我的生命还有多短。”

  肖敬说,从那时起,他告诉自己不管是健康,还是面对疾病,都要享受活着的快乐。于是,十五天,几百个十五天后 ,他生存了下来。

  肖敬把这样的经历视为自己认识生命,感悟死亡的开始。从那以后,他明显快乐了,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比赛和组织各 类活动,并在校园里创立了 “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的前身——春谱筹建联盟,但当时活动的定位仅是 “崇尚科学,消除 迷信”,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制作录音带、收集红色经典图书进行发放等。

  2003年9月10日,也就是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当天,肖敬从新闻中第一次知道了“自杀”这个词。“在此之 前,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人自己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2003年12月6日,媒体大肆报道了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二年级一男生裸身跳楼身亡的新闻。

  “最先吸引我的不是自杀的消息,而是报纸上说那个男生喜欢尼采的超人哲学。我喜欢鲁迅的作品,而鲁迅对尼采是 有评价的,正因为这样,我把相关报道都看完了。”

  看完之后,肖敬的心沉重起来。“那一天,我的脑海变得空白,空白得甚至有点可怕。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喜 欢文字的他,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心里的感叹:

  “……诗一般的抉择,一首心中的歌/摩登时代的壮举,是那血泪中的歌/生命的绝唱,人生的奇观/赤裸裸的告别 ,一首无言的歌……”

  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收集国内外的自杀案例,同时学习诸如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但面对一 个个用血染成的悲剧,他的心情仍会无法克制地低迷和恐惧,特别是2004年5月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双城小学的连 环自杀案例,让他意识到自杀已经向低龄化趋势发展,“并且为现代人生命意识的淡薄而悲痛”。

  “一个13岁的小女孩竟然很坦然地在所谓的遗书里留下这样的文字:‘爸爸、妈妈,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 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好像是一个预言家,但预言的是自己生命的结束,是不堪回首的一步。”肖敬说,每每遇到这样 的案例,自己夜里都会在辗转失眠中度过。

  案例继续收集着,两年后,肖敬整理编写了一部8万字的书稿——《浅谈生命教育——从青少年自杀说起》,262 例青少年自杀案,262种反思与感悟,肖敬认为,这是他在理论上的一个总结。但他强调,自己想成为的不仅仅是理论探究 者,更希望是一个实践者,一个真正的行动者。

  2004年5月10日,高二的他联合几位同学启动了“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呼吁整个社会“关爱生命,呵护心 灵”。开设网上论坛、热线电话、QQ聊天、筹备青少年自杀行为干预研讨会,尤其是十集《茉莉花学生论坛》的VCD光盘 的摄制,“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从生存危机到情感危机,从自我价值否定到教育理念错位,从心理亚健康到抑郁症,从死亡 之声到网络传奇,从‘北大小鸽子’事件到‘马加爵事件’,数百名志愿人员参与讲述了青少年从自杀心理产生到行为付出的 过程”。

  谢谢你勇敢地活下去

  同样年轻的生命,为什么会轻易地选择放弃?这是几年来令肖敬备感迷惑与沉痛的,而更令他感到沉痛的是,据专家 估算,中国每年约有200万自杀未遂者,这意味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8人自杀未遂。

  肖敬QQ上的网名便叫“关爱生命”,或许是这个名字所蕴涵的温情,几年来,借网络向他透露苦闷与轻生念头的同 龄人越来越多,而随着茉莉花论坛的名气扩张,这里似乎成了他开设的一家心理诊所,在这里,他听到了很多不快乐的成长故 事——

  找到我的第一个朋友实际上是一个同性恋者,两年来我对他有一种很深的愧疚。当时,我了解了他的故事后,很不知 所措,可以说是歧视的。当时我没看完他的信,就把它烧了,一年内也没给他回过信。后来,想回信的时候,又忘了他留下的 地址,但还是根据记忆中的地址,回了一封,不知道他收到没有,希望他能够快乐,虽然我也不太想对这个领域多说些什么, 不过还是希望社会能多一些宽容吧。

  去年7月,我的QQ上一个叫做“活”的女孩找到我,首先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蓝和红是同一所大学相互 深爱着的恋人,大二的时候同居了,但在大四的时候,红发现自己患上了一种妇科疾病,好像以后无法生育。红为了蓝的幸福 ,选择了与蓝分手,但蓝并不理解真正的原因,从此一蹶不振。在后来的研究生考试中,蓝没有考上,红考上了,蓝因此更加 恨红,红也更加悲痛和绝望,想到结束生命寻找解脱。很显然,故事中“红”就是网友“活”。我和她聊了相当长一段时期, 有时回答她的问题,有时也与她探讨一些问题,还提供一些建议,尽己所能解释一些疑惑,后来我发现她开朗些了,也许找到 了她心灵的归宿,祝她幸福。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河北女孩“梦之灵”,她出生于1988年,是一个高一学生,父母靠赌为生,她说她是一个坏 女孩,吸烟,喝酒都行。女孩找到我时,她说:“我是个心理比较脆弱的女孩子,我的成长历程中充满着痛苦,我想在今年5 月结束自己。”她还告诉我:“从小跟奶奶长大,奶奶很关心我,但到了小学毕业,我就开始跟着爸妈了……爸妈很少回家, 闹过好多次离婚,小时侯多次看到爸妈打架,吵闹……我升入初中后,有个男朋友,我真的好爱他,可后来听说他对我不是真 心,他只想玩而已,那时我觉得原来自己一直是一个被人愚弄的玩偶……”起初,她对我缺乏信任,为了获得她的信任,我说 自己35岁了,她问我有孩子吗,我说我曾经是孩子,这句话是她对我认同的第一句话,后来,我努力地跟她找共同话题,这 基本上是我情感交流惯用的第一步。我们终于打开了话题,后来深入地了解了她的家庭,她的理想,特别是她自杀意念的主要 诱发因子,讲到她想去巴黎当设计师的理想时,她显然对这个世界是如此地留恋,后来经过不断的心理暗示和激励,她好像找 回了自我,她说了一句很动情的话:“……至少你是我的希望,我日记中曾写过,让我找到一个我可以完全信赖的朋友,不让 我的余生有所遗憾。”我也鼓励她:“也谢谢你,希望你能勇敢地活下去!”

  很长一段时间后,她给我留言说:“我长大后一定会是个名人的,不管是做什么的,我有这个能力!”看到她的留言 ,我真的流泪了,为她彻底走出那片阴霾的天空而高兴得流泪。

  这样的案例很多,特别是女孩子因情感问题想自杀的大有人在。对于男孩子,就业是一件不小的问题,有一个网友找 到我说:“我是一个刚刚失业的社会青年,至今已经好几个月没工作了,天天还拿家里人的钱花,心里实在过意不去!现在跟 我妈一个人过,天天这样的生活让我压力很大,都绝望了,有时候真想去死……”当然对于男孩子,我的语言力度可能要大一 些,但同样我动用一些心理否定机制和激励机制,让他最后表示一定要为了自己和家人好好活下去。

  肖敬说,现在找他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包括很多家长。前不久,一位母亲找到他,说她的女儿患了抑郁症和强迫症, 对什么也不感兴趣,没有朋友,常哭,吃了一年盐酸帕罗西汀,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但还不容乐观。对于这样的求助,肖敬常 常会觉得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找不到倾诉与交流的地方,特别是免费的地方。当然,也有同龄的原因。” 而他苦恼的是,自己并没有心理咨询的专业资质,对于已经产生心理疾病的人,“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诊疗”。

  不能坚守信念,还有什么价值

  正像许多人所猜测的一样,儿子的特立独行,无疑在望子成龙的肖敬的父母心里投了一枚重磅炸弹。

  “开始肯定反对啊,生了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孩子,谁能接受?”肖敬笑称,他花了三年多时间对父母“连哄带骗”, 逐步说服,“大概告诉他们一个道理,人如果连自己的信念都不能坚守,还有什么价值呢?”

  父母最终妥协,肖敬知道,并不是他们认同了他的行为,而是他们妥协于“父母对儿子的那种感情”。

  肖敬说,他之所以选择继续从事这项关爱生命的活动,正是因为对于这个信念,已经坚持了这么长时间,每走一步都 很艰难,因此无法放弃。

  为了获得社会的支持,2004年暑假,17岁的肖敬借参加北京一个文学夏令营颁奖活动的机会到了北京、武汉、 长沙等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争取一些专家教授的支持”。其中,包括拿着牌子在首都师范大学寻找毛志成教授; 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得到张德玄老师的热心帮助,不仅认真地回答他的问题,更帮他介绍了一些北京大学的资深专家;在拜访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时候,得到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支持,纷纷在签名薄上写下自己的姓名以示对活动的支持。

  回到醴陵,肖敬根据在各地获得的专家的名单和联系方式,疯狂地给他们写信、发邮件和发短信。“至少和一千位各 界的老师通过不同方式联系过。”虽然大多石沉大海,但后来仍有几十位专家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其中,包括我国心理学奠基 者之一、年过八旬的张厚粲。“他们以各种形式帮助我们,联系慈善赞助机构,免费为网站服务,或者寄钱表示资助。”

  当然,有收获,也必然有挫折。“在寻求社会支持时,被一些单位的主管领导叫人(把我)轰出来,在一所学校,一 位领导说我们在做一件极其荒谬的事情。在拍摄青少年自杀问题系列情景剧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同学经受风吹日晒,花了半 年的时间,牺牲掉一个个夜晚和周末。”

  肖敬的行为也引起了母校一些老师的争议。“一位老师知道我今年又因做这件事情放弃高考时,大发雷霆,满脸通红 地把我骂了一顿。”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错,肖敬说他已经不再考虑,他强调自己只是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但绝对反对同龄 人逃学厌学的行为。

  2005年11月11日,肖敬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情,他把自己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两个月三万多字的信寄了出去。“ 很多人说总理每天那么忙,一定没时间看我的信,但我还是寄了,因为我寄出的是一份期待,和一种由外而内的使命。”

  2006年5月2日,筹备了近九个月、数次难产的“茉莉花中学生论坛——我们都只有一次生命”终于在肖敬和4 00余名志愿者的坚守下召开了。听到应邀而来的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打开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发来的贺辞,看着同龄人脸上 燃烧的对生活的激情,肖敬说自己“很小家子气”地哭了。

  但是,这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很快恢复了他超越年龄的冷静。他说自己目前的目标是扩大“关爱生命万里行”志愿 者的队伍,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工,“专业化和规范化”是我们的目标,“让所有热爱生命的人成为参与者”,肖敬说,这也 是他的信念。

  (在本报道撰写之际,本刊记者通过浏览“关爱生命万里行”网站得知,由湖南省醴陵县中学生发起的“关爱生命万 里行活动”已得到国家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批示。)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6月下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