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考生与家长谁更不容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5:42 中国青年杂志

  采访-本刊记者亓昕

  新闻背景:据央视报道,最近网上一个高三家长博客圈十分火爆。

  去年,一位叫蓝水怡的网友在新浪开了一个个人博客,博客的名字叫做“儿在高三”。一个母亲关于自己高三儿子的 日记非但没有被淹没在新浪的众多博客当中,而且不到
两个月就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眼球。今年3月,新浪教育频道邀请蓝水 怡发起成立了高三家长博客圈。短短一个月,这个博客圈的访问量从开始的二三十万飙升到100多万,跻身新浪网人气最旺 的博客圈之一。

  此博客圈火爆的原因是什么?考生家长是比考生更累的一群人,考前考后他们该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作为考生的孩子 ,又能否为家长减压?

  记者:看完这则新闻您有什么感想?

  曲伟杰:感觉到考生家长是多么万众一心,又是多么心中没底。他们比学生还不容易,但是他们又弄得学生比他们还 难,这叫一加一难度大于二 。

  记者:您这句话怎么理解?

  曲伟杰:健康的家庭关系,应当是一减一,压力化为零。比如,父母的一句体谅话减去孩子的一个逆反,亲子间的压 力就没啦。可现在呢,父母一句孩子听厌了的“哼哼”教导,加上孩子堵上耳朵的一个动作,两个压力就加成了一个爆炸。这 叫一加一压力大于二。

  记者:在高考这样的关键时刻,父母与孩子需要互动,那么孩子有可能为父母减压吗?

  曲伟杰:太有可能啦。因为考前父母可是看着孩子的脸过日子。本人有句名言:谁心情坏,谁是敌人。只要考生一翻 脸,爹妈立马儿变孙子。孩子给父母减压很容易,逆反少一点,笑脸多一点,题量大一点,吃饭多一点,爹妈的压力瞬间就化 作满足的笑。

  记者:但是大多数孩子好像不大可能有这个觉悟。

  曲伟杰:所以要父母先觉悟。如果父母成为快乐火车,孩子会觉悟到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父母老拉着脸等孩子觉悟 ,其实也能等来,估计快也得发榜之后,慢则可能等到孩子有孩子的时候。

  记者:怎么觉悟呢?

  曲伟杰:觉悟之道有三:

  一、加强自己的嘴管理。和孩子说过的话不说(应邀而说例外);说和不说一样的话不说;说了孩子就想死的话给钱 都不说。家长管好了自己的嘴,孩子肯定比做了足疗还放松。

  二、加强自己的眼管理。家长看考生有点儿像看情人,那叫目不转睛啊。可这是“单相思”,十五六、十八九的孩子 渴望的可不是父母的炽热眼神呀。建议父母1/3的眼神看孩子的事,比如健康和安全,比如心情和冷暖,比如考前、考后的 特别需求;1/3的眼神看配偶,配偶总也不看可容易感情溜号;1/3的眼神看自己,把自己的形象、事业、人缘都弄好, 这可是对孩子最棒的支持。眼神分配好,孩子就会从目光的距离中找到亲情的美。

  三、加强思路管理。家长为什么这么紧张?因为把高考当成唯一的路。孩子为什么这么紧张?因为他确信,这回考不 好,这辈子就没好了。这两个思路拧到一起,就把人生无限活路活活给拧成了死路。其实什么叫胸怀宽广,说穿了就是只要没 “牺牲”就有走不完的活路,这活路首先来源于我们热爱生活的活生生的各样思路。思路丰富了,多窄的独木桥都能被我们化 解,加工成人生的立交桥。

  记者:您谈了很多关于考前的心理放松技巧,其实考后的家长们也很需要自我调节。您有什么建议吗?

  曲伟杰:先悦纳孩子。怎么学习,怎么考,这是孩子能决定的;考什么样,进什么榜,这是孩子决定不了的。既然孩 子挺过了高考这一关,就该为他干杯。“你已经努力了,考什么样儿我们都一样爱你。”此话考后说,哪个孩子不感动得半死 ?当然,考前说这话,孩子肯定得翻译成“忽悠”。

  再给自己点儿奖励。把一个幼小的生命“抚弄”到高考完成,这要多么浓的爱心,多么高的智慧、多么强的生存能力 ,千万别说“我教育孩子失败了”这种鬼话,这种话看似自责,其实是对孩子最严重的评语,会让暂败的孩子一蹶难振的。你 说自己教育成功啦,孩子心中立刻会光芒四射。

  最后,领着孩子去认认母校。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是最好的学校。通知书下来了,录取咱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 ,因为他是即将把孩子哺育成才的母校啊!如果站在母校却艳羡他校,那是多么的势利,多么的不仗义,多么的让母校也让自 己瞧不起。与孩子共同拥抱母校,就把孩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真实地、也有情有意地联系在一起了。

  有价值的痛苦来自坚定的努力

  隐:

  你好!

  我现在是研一的学生,学习生物。2005年从一所农业大学毕业后我考研到了现在就读的大学,我的道路似乎很顺 利,但是这样一路走来就像走一条直线般的乏味、无趣。

  我是1982年生人,从5岁到现在24岁还在上学。虽然家里条件很一般,但是从没有为钱而担心辍学。每到开学 的时候,爸爸会给我钱去报名,刚开始的学费是几十块钱,后来慢慢的成了上百元钱,再后来上了千元。爸爸只有我和姐姐两 个女孩,在别人眼里,供我们上完大学就可以了,可我又考上了研究生,仅仅为了0.2分之差成了当年招生名额里的自费第 一人。知道自己被录取的那天,我拿着电话,离家4年,第一次在打长途的时候哭了,因为平日里不善言辞的妈妈压低声音告 诉我:“你念研究生的钱,你爸给你都存好了,复习那么苦,别的孩子都没考上,你考上了,不在乎那些钱,想想有人想念还 念不了呢……”可是每年超过1万元的学费和住宿费外加生活费,让家里的负担比我和姐姐一起上大学的时候更重了,心里滋 味可真是不好受。

  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贫困生补助,这些我好像不需要,可是却觉得自己十足的无用,学的东西没有一丝一毫能转化 为生产力,那种感觉很郁闷,无法释怀,却也无法有大的改变。

  我写信只是倾诉一下我现在的苦闷,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医生,给人一点就通,恍然醒悟,谢谢你看完我的 邮件,我喜欢你在去年的一期回信里说的一句话“奔跑,就像阿甘。”简单的一句话,我觉得就像对我说的一样,让人振奋。

  菲菲

  菲菲:

  我有一点感动——太多的孩子麻木地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你的这一点自责,实在因稀有而珍贵。

  父母越来越老,而我们并没有越来越强大;人生的学费越交越贵,而我们并没有越来越富有;前行的负载越来越重, 而我们的脚步并没有越来越轻……多么令人难以忍受的交错与后置,像哈里·波特的魔法学校里的魔幻台阶,人生之路仿佛总 有一些阶梯,在我们还没有登抵的时候,就已经撤离。

  于是心急如焚,恨不能超常规地生长,这世界上也因此变相地多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他们都步履匆匆,只是有人在 前进,有人在转圈。

  我的说法有些极端,可我没有贬义。你确也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大概只是“干着急而不近”,且动因良善——为 了报偿父母。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是,24岁的你已然如此不耐烦,恐怕那些直到34岁还在读书的人要自卑而死了,确有人嘲笑那些硕士博士博士 后们就快读到“烈士”了,可是,还有一些拥有尖端学历的人,却是一步步将自己打造成拥有尖端才学之人。他们的书读得其 所,他们的青春如箭在弦,他们的人生经世致用,更通俗地说,他们——一步到位。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也有那些烦躁时刻, 拷问自己生产力的转化何日到来?

  你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不知道良辰美景何时到来,而是对其如何到来缺乏底气。学历的意义正在于学而后历,“学”正 该是为这之后的“历”而励精图治,缜密规划,那么毕业后的“一步到位”或许并非

神话;或者勤工俭学,那是最具象征意义 (象征你已长大)与心理安抚作用(不管是对你自己还是父母)的行为,更是让你在如此必要的年龄对金钱有更必要更直观感 受的最佳途径。

  就是不要在摇摆中痛苦,更具建设性以及更有魅力的痛苦产生于具体坚定的努力之中,这样的痛苦才有价值,更直接 地说,才有物质价值。

  隐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