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袁立嘎立立喜欢简单(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5:42 中国青年杂志
袁立嘎立立喜欢简单(图)

袁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那秋千孤独地摇啊/曾经是谁的快乐在上面摇摆/那小花安静地开呀/曾经是谁的眼泪在上面飘飞/如果说不回头/ 不必害怕/人生理想总会到达/为何我还追忆那似水年华……

  ——摘自袁立自传《正午时分》

  采访-本刊记者陈敏

  袁立从18岁到28岁,梦想从未改变,就是往前冲。

  于是她一直飞,一直飞,翅膀大力扑扇,向着晴空万里。忽然,她就倦了,停了,扔开桌上一大沓乱七八糟的剧本, 不顾任何劝说,暂时退出无数人引颈眺望的名利场,关起门来懒散生活。

  听歌喝茶,写写博客,或者呼朋唤友,畅谈理想。

  迄今为止,袁立已经“罢工”9个月。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她水灵得一如少女时期的杭州女孩,短发乌黑爽直,眼神 明亮跳脱,爱说爱笑,爱直接地说“不”。

  长时间不曾接拍过任何影视剧本,难道不怕辜负自己的才情?

  她吸一口猕猴桃汁,笑:“遇上我喜欢的角色,我会不顾一切地去塑造。但如果没有好的剧本,我宁肯待着。我不想 浪费观众的时间,也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

  这样的稍息,是对电光火石般的宝贵生命的另一种体恤和尊重。

  稍息过后,再度起飞,她会占领更广阔的天空。

  稍息之前的工作狂

  其实我是个害羞的人,虽然进电影学院时我的专业考试成绩第一,可是进了学校我就有点不适应……那一段日子对我 来说是灰色的……我觉得人生里有这样一段日子也挺好的。从最高峰摔到最低谷,从那以后我踏实了很多。我也明白了一个人 不可能一直走在云端,终究要落在地上的。

  ——摘自袁立博客

  从《永不瞑目》里率性痴情的欧阳兰兰,到《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伶俐泼辣的杜小月,再是《浮华背后》里的“像猫 一样”的女人莫菲,短发直立、笑容大大的个性女孩袁立,终于盛极而开。

  早前,她在黑暗里寂寞了多久?在软弱自卑的成长里纠缠了多久?

  28个月的时候,她被杭州的父母送到上海的姑姑家寄养,直到读书才回家。母亲管制过分严厉,自己的数学成绩实 在糟糕,漂亮懂事的弟弟太引人瞩目……少女渐渐懂得了最初的寂寥。

  20岁,一个细雨连绵的日子,她独自去报考上海戏剧学院。黑雨伞,灰毛衣,笼着依旧忧郁的脸。填报名表的时候 ,她的手都在哆嗦,为什么人生每次关卡,总要考试呢?她又无法逃。

  开始面试了,考场上一群活泼的少男少女们劈叉踢腿,载歌载舞,而她多半低头,盯着新买的那双白色舞鞋发呆。过 了三试之后,是最关键的面试,她红着脸谈起成长中的痛苦彷徨,谈到害怕考试,甚至不止一次决意在成绩公布之前自杀。

  老师说,孩子,你对生活太没有热情了。

  之后,袁立落榜。

  和其他几个落榜少年一起出来,有人振臂一呼,不如再去北京电影学院看看!好啊好啊。大家兴冲冲地凑钱,买了一 张卧铺车票,连带袁立全部混上了车。

  意外之行,却成就了袁立。她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录取。尽管舞蹈考试的时候她不肯学蛤蟆叫,傻傻地看着别人扑 进场里“呱呱呱”——却正是那种边缘地带的忧郁,使她脱颖而出。

  她以为人生从此柳暗花明,却陷入另一个沼泽。

  大学4年,时光流动沉缓,铁沙般灌进心田,郁闷至极。她总学不会老师教的表演方式,上台手心出汗,下台脸还在 红。她成了不折不扣的差生,三四年来一律低头走路,细声说话;课堂上,没有同学愿意和她合作小品,她只好一人分饰几角 ,在台上东奔西走,老师都忍不住喊:“你应该马上去滑稽剧团报到!”周末,她拖着拖鞋穿过幽长走廊,望见窗下的女孩手 捧大束嚣张玫瑰,心下恻然,好想也谈一场温暖的恋爱……

  所有的梦想都长了霉,盼不到天晴的日子。但她不找父母诉苦,也不求朋友依偎,习惯了从小到大一个人,习惯了自 己流泪,再自己偷偷擦掉。

  快毕业时,她先后接了两部戏,《非常爱情》和《汉宫飞燕》。演含辛茹苦照顾植物人的苦情女,之后又变身为后宫 里飞扬跋扈的妃子,她叫苦不迭,觉得演戏太难。

  直到碰到“欧阳兰兰”和“杜小月”,她陡然放松,凭借“醉拳似的、没有套路的”表演方式,一炮而红。

  这种率性的自成一路的表演,有时仍然会挨骂。譬如拍摄《浮华背后》,她第一次去片场,和陆毅配戏时因为加了一 句台词,就被导演吼道:“你有什么资格乱改戏?”

  不愿被台词禁锢的袁立,却最终演活了“莫菲”。

  “起初,我和莫菲是陌生的,彼此打量了很久。慢慢的,我们互相接受,合而为一。演完戏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 说话、打扮、发型什么的都是莫菲,根本找不到袁立。”

  这种让角色复活的能力,成为演员袁立的最大幸福。同时,也使她赢得无数人的认可,稍可弥补冷清惶恐的少年岁月 ……

  鱼儿鱼儿慢慢游

  我的朋友会问:“为什么老和钱过不去?为什么不去拍呢?”可能我是一个太尊重自己内心的人,老是拍一些不靠谱 的戏,我会失去对这个行业的热情。人的一生,假如20岁到50岁是一个人工作的黄金时段。短短的30年去掉吃饭、睡觉 、休息、谈恋爱,真正工作的时间有多少呢?为什么不能认认真真做一点事情?

  ——摘自袁立的博客

  只要有好剧本,袁立甚至愿意天天待在片场。

  《啼笑因缘》拍摄前的一个月,袁立特意去老舍茶馆学京韵大鼓,回到家把喜欢的西洋爵士音乐、三巨头的歌扒拉到 一边,听着大鼓声声。

  拍摄就在北京丰台,袁立不肯回家,天天吃住在剧组,沉浸到角色里。镜头前,她梳条长辫,穿件立领藕衫,背大鼓 ,手拿红木大板,飞一眼,就是活脱脱的卖艺女子凤喜。后来转到北普陀影视城拍摄,正值严冬,又没暖气,人人冻得瑟瑟发 抖,穿着布鞋的“凤喜”满脚都长了冻疮,晚上捧着冰冷的盒饭,咽一口,差点儿想哭。那时,影视城里的饺子馆一个小小的 煤炉,成为散戏之后她的最爱。

  每天工作结束,已是凌晨两三点,早上6点又得起床化妆,人人疲累。有天一大早就要演一场苦情戏,为了尽快进入 情绪,空腹的袁立仰头猛灌了几口“塔卡拉”酒,同场的傅彪惊叹说,这妹妹忒厉害!入戏了,“凤喜”狠狠咬了刘德拴一口 ,那是真咬,对方疼得一甩手就把她摔地上了,膝盖破了,工作人员要来包扎,“凤喜”却坚持继续拍,终于来了情绪,谁还 管那点伤口?拍完这条,膝盖还在流血,她不肯包扎,却跑过去盯着监视器。

  有点疯狂吧?可她沉溺其中。

  这样的工作狂,在2005年拍摄完《大校的女儿》之后,却开始拒绝接戏,自行放假。

  “工作在我生命中是第一位的,但是现在没有角色让我有欲望去表达,我刚好乐得自在,如同在水中游泳的鱼,东游 西逛,发现生活里还有好多美好的事情。这是一种喜悦的发现。”

  记者:你因为剧本的原因不接戏,长久下去,心里不着急?

  袁立:我已经失去很多机会了。挣不到很多钱,就这样过平平淡淡的日子吧。

  很多大制作的电影,也是漂亮的泡沫而已,缺乏情感,缺乏力量,一味号称自己花了多少多少万。这就像一个暴发户 在那吆喝,去我家看看!一进去,所有房间都镶金包银,可有意思吗?其实,抱着平静、真诚的心态,小制作也能出精品。可 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装饰往往大于内在。人很浮躁。我更乐意跳出来看看世界,飞上去看看别人在忙什么。永远跟着潮流转 ,不好。

  记者:对国内电视剧的现状是否感到忧虑?

  袁立:我不知道再过20年,下一代人怎么看我们的戏?如何评价我们这一代人?难道电视里永远都是教人打打杀杀 ,互相不信任?或者为一点小事腻腻歪歪?我希望多一些像《阿信》这样的戏,给人鼓励给人希望,教会孩子包括成年人很多 做人的道理。

  记者:容易被哪个国家的影视剧打动?

  袁立:现在比较喜欢韩国片。像《记忆中的橡皮擦》,也许情节是虚构的,可还是让我感动得哭了好几回,描绘了那 么美好的情感。

  韩国导演也很时髦,演员永远服饰得体,也很会运用镜头。

  好比,他会这样描绘“性感”:棒球场上,女孩子穿着细细的高跟鞋,裸露着纤细的脚踝。当她躬身挥出一棒,很有 质感的大棒球迅猛地从她的脚踝和细细的鞋跟掠过,让人觉得特别性感——就是这种感觉。而我们对“性感”的理解,还停留 在什么阶段?

  记者:你最欣赏的演员是谁?为什么?

  袁立:我最喜欢的演员是罗伯特·德尼罗和苏菲·玛索。他们都很有个性,反叛不羁,不会轻易为外界动摇。演戏很 少痕迹,都是自然流露的。我不喜欢刻意做作的东西。

  我也喜欢韩国女演员干净清澈的眼神,没有阅人无数的沧桑,很迷人。要知道,唯独眼神是不可以化妆的。保持干净 清澈、无欲无望的纯洁状态,简简单单地拍自己喜欢的戏,多好啊。

  嘎立立喜欢简单

  (倡议网友一起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书)做这些事我没想过有什么信念,只是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是有善良和美好的东 西,我相信一句话叫“相由心生”,付出比得到更能让人快乐,帮助别人可以让自己的内心踏实安详,脸上也会洋溢出美丽平 和的神情。

  我相信,一个简单的人的心也是干净的,一个心灵干净的人,他画出的画,他写出的散文,都是干净而优美的。

  ——摘自袁立的博客

  闲暇了,袁立几乎每天经营“嘎立立的博客”,絮絮叨叨地谈着琐屑又美好的一切:陶冶心情的音乐和绿茶;舍不得 扔的穿了10年的老鞋子,一位歌手在每次演唱会留在第23排最右边的“父亲的特别座”;喜欢呼吸甚于喜欢工作、从无名 到盛名都保持“安静而又散淡”的杜尚……

  她没有料到的是,自己已经在公众视野消失大半年,博客仍然人气旺旺,曾经几度荣列新浪博客前三甲。

  在录一期“实话实说”的时候,她遇见了“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被他的“单纯善良有信仰”打动。在他的 提议下,袁立决心和网友一起给孩子们捐书,并在博客里写道:“我深信一本好书对一个小孩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 于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来说,送去好书,要比送给他们衣服和钱更有意义……书本可以日日夜夜地陪着他们,让他们开阔眼界 ,了解外面的世界,与城市里的孩子得到一样多的见识。拿出咱们的书,我们可以把感动变成实际行动。”

  这篇博客成为新浪网的博客精品。很多网友支持,也有人提出异议:“袁立应该是飞扬跋扈的时尚女孩,怎么变成这 样?”“做秀吧。艺人都爱做秀。”

  无论褒贬,袁立处之淡然。

  记者:你希望这次捐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袁立:有次我们在北京近郊的十三陵水库拍戏。有些农民嘴巴半张地在旁边观望,表情木讷。这一幕让我记忆深刻。 我觉得山里的孩子更需要精神食粮……书非常有用。给孩子10本书,哪怕他读完一本,也会有益。所谓知书达理,他会知廉 耻,懂得自尊、自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记者:在演艺道路这么多年,你是否会因本性善良受到伤害?

  袁立:受过伤吧,但是不会改变我什么。从前,我以为这个世界没有小人,直到亲历有些人损人利己的手段。可笑的 是,他们还装得道貌岸然,活像披着披风的蟑螂,特别猖狂。呵呵,不过我不怕,还算坚强。

  记者:郁闷的时候,有要好的闺蜜会帮你分担吗?

  袁立:我不喜欢闺蜜这个词,太甜太腻。我一般都自己作决定,遇到伤害自己消化。我的朋友基本都是哥们儿,豪爽 、有人生智慧,很理想主义的那种人,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能让我看到更多,比起和闺蜜们一起逛街挑选指甲油,可能更 适合我。

  记者:你喜欢年轻人怎样一种状态?

  袁立:健康的,有个性的,真正很酷的,有理想,热爱脚下的土地。

  记者: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西藏生死书》,为什么?

  袁立:这本书于我是一本教材。对待死亡,他希望人们放下恐惧,从容淡定。我见过人临死前的一幕,亲人哭天抢地 ,她已停止呼吸,眼角却有泪渗出……其实对死者最后的爱,莫过于给他灵魂的安静。

  对生,书中说:“由于忙碌和散乱,我们已经看不见内心深处的自己了,远离了自我,我们的心是如此焦虑,充满成 见。要学会驯服你的心,让它变得柔软……”我很喜欢。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