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焚 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11:48 观察与思考

  中国科举就是中国皇帝驮在背上的圣人,圣人一日不下地,皇帝就一日直不起腰来。

  -余志刚

  李斯附在嬴政耳根嘀咕了几句,嬴政说:“烧!”于是火光熊熊,纸蝶飞舞,诸子风流幻作黑云一片、青烟数缕……

  这就是震古慑今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的一把火,烧尽了“天下《诗》、《书》、百家语”,留下的仅为“医药、卜筮 、种树书”;秦始皇埋掉了460余名儒生,幸免的无非是一群掮客、帮办、“布道师”。李斯同为荀学门生,摇身间使出了 川剧里的变脸,白脸时嚷着“禁绝私学”,黑了脸便要践踏同门,转眼间儒生死绝,天下太平。秦始皇在这个没有杂音的国度 里呆了14年,他这边蹬腿一走,秦朝历史便告曲终奏雅。

  后来的苏轼有感于秦朝的国运浅薄,写了《游士失职之祸》一篇,认为智辩之士的被杀、被逐是导致秦朝速亡的根本 原因,儒生的声音听不见了,但此后儒生的舌头又何曾消停过?

  1866年,北京同文馆馆长马丁在波士顿作了一场《中国之科举考试》的报告,他在报告里讲了中国的第一位圣人 和第一任皇帝摔跤的故事:……游戏结束了,皇帝只好把摔伤的圣人驮着走,走了一程又一程,圣人不肯下来,皇帝成了驼背 。他说,中国科举就是中国皇帝驮在背上的圣人,圣人一日不下地,皇帝就一日直不起腰来。马丁这番话向波士顿市民传递了 两个消息:第一,秦朝“焚、坑”之后,历代帝王是学得乖了,他们不是把儒生踩在脚底,而是十分亲善地把他们驮在背上; 第二,儒生们偏是得了便宜又卖乖,借科举之名立圣人之言,皇帝只好在“至圣先师”的石头下喘气—如此这般归而宗之,可 见中国帝王的雅量了。

  顺着马丁的思路,我们何妨开卷撮页,一起来重温科举时代的那一段幻丽时光。

  大家熟悉的董仲舒是历史上的大儒,在一次汉武帝举行的“策问”中,他的“天人三策”应对如响,自此迎来了“经 、政合璧”的蜜月时光。儒家私学向来是帝王们随意抛掷的一只破鞋,因为汉武帝的一次忽发奇想,董氏经术附登龙体,成了 帝王们斜插鬓间的一枝“野花”。那是公元前140年,“贤良方正科”考试方兴未艾,通经致仕的热潮把普天下的“儒巾青 衫”统统锁进了梧桐疏雨的昏暗书斋。

  700多年过去了,隋炀帝首开 “进士科”科举,至596年(文帝十六年),陕西省出现了一个应试天才,他的 名字叫杜正藏。杜正藏3岁学《诗》,5岁得《易》,到了10岁被人称为“一品白衫”,18岁高中秀才(隋制为最高功名 ),作《文章体式》二十卷。他的经学文章十分了得,下笔神速,如有宿构。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竟在一次赴高丽途中因被 偷了盘缠,瑟缩街头,冻馁而死。杜正藏死了,他的《文章体式》却依然大行于世,传抄于“文澜阁”,议论于国子监,一时 洛阳纸贵。

  唐代君主多有谈玄之风,但历届科举仍须对民间的崇儒风气作出含蓄的呼应,高宗时代的一闱“明经科”考了“经策 ”、“帖经”、“经义”三场,“经策”是名词解释,“帖经”是字词填空,“经义”则是文句联缀,几天考下来取了“明经 及第”200余人,于是长安街头春风含笑,“曲江”池畔烟水明媚,一群青衫儒生赋诗赞曰,“新春初开及第花,一片承平 雅颂声”,对科举政治的感戴真是无以言表。李世民有感于这样的盛况,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这句话,在中国科举经历了宋儒理学的长期封冻和明清八股的彻底洗荡之后,它的那点意思才花落见实,渐显 明了。有位103岁的生员这样嘲笑李世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一辈子的科场失意,使他的每一滴唾沫 星子都成了子弹,他那根鹰爪一样撑开的手指一点就点在了李世民的死穴上:你寻求的哪里是什么“英雄”,你要的分明是“ 白头翁”啊!

  李世民设下的“彀”,原来是一个圈套。

  把这个圈套抖开来看一看,我们甚至发现了历代君王留在里面的许多“手迹”:汉武帝“独尊儒术”,宋宁宗颁行《 四书集注》,明太祖通祀孔子,明宪宗创制八股,清世祖开“博学鸿辞”……君王们都有一手不错的“女红”,先做“贴辫” ,再挖“花眼”,最后收“罗口”,一路下来,息息相应,丝丝入扣,浑然天成。

  一拨一拨的读书人进去了。地方从此安靖,天下永颂太平。

  ……

  明末清初的廖燕是个眼力独到的文人,他曾作《明太祖论》,评论朱元璋的驭民之术:你读书人不是喋喋不休吗?你 读书人不是自诩“半部《论语》治天下”吗?孤家真是恨不得“食尔肉寝尔皮”、“灭尔十族”赶尽杀绝而后快!但朱元璋比 起秦朝的嬴政实在要聪明得多,几场科举下来,“就把对手弄成了疯子”(鲁迅语)。他没烧一本书,却把“四书”之外的书 都给“焚”了;他没杀一个人,却把普天下的儒生都给“坑”了。

  攻城略地,刀不血刃。

  就请1866年的马丁与我们一起默哀吧。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