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新闻调查》专题 > 正文

河北山西村民11年凿通太行山却成废路(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0:29 央视《新闻调查》
河北山西村民11年凿通太行山却成废路(组图)

记者杨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河北山西村民11年凿通太行山却成废路(组图)

王发林


河北山西村民11年凿通太行山却成废路(组图)

李马群


河北山西村民11年凿通太行山却成废路(组图)

吴矿山


  央视《新闻调查》7月3日播出节目《尴尬的致富路》,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巍巍太行,隔断了两个山村。他们是河北省内邱县的杏峪村和山西省昔阳县的小东峪村。为了摆脱贫穷与闭塞,十年前,两个省的村民们自发筹资开凿隧道,打通太行山。就在
那时,当地也上马了一条打通两地的公路。村民们期待着县里的公路能和他们的隧道相连,给他们带来一条脱贫致富之路。然而,事与愿违,无论是县里的公路,还是村民们的隧道,如今都面临着尴尬的命运。

  解说: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隔开了东西相临的河北山西两省,是两省自然分界线。砂岩岭是太行山脉中最薄的地方。在砂岩岭下有两个村落:这是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位于砂岩岭东侧;这是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位于砂岩岭西侧。杏峪村和小东峪村这两个村庄,被当地人称作“两峪”。两峪之间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两千多米,村民往来却要翻山越岭,花费好几个小时。

  解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北省内邱县和山西省昔阳县都积极发展旅游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在短时间内,砂岩岭西边的大寨、北边的嶂石岩和南边的寒山,都成了有名的旅游区。砂岩岭的自然风光和嶂石岩、寒山相比各有千秋,当时也被规划为旅游区,然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地理上位于这些风景区中心的砂岩岭并没有成为旅游区。如果凿通一条隧道,穿过砂岩岭,不但可以连接两村,方便交通,更重要的是能连接起周边的风景区,形成以砂岩岭为中心的旅游观光区。这是贫穷的两峪村民所能想到的惟一致富办法。

  记者串场:翻过大山就是山西省的小东峪村,山的这一边是河北省的杏峪村,愚公移山上说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的就是这个地方,九十年代初期,两个村的村民,立下雄心壮志,决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凿通太行山,开通一条致富路。

  解说:他叫李马群,立志要用隧道连接两峪,是当时的河北省杏峪村村委会副主任。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原先都想这个主意,原先老一辈都想这个主意。锅碗灶勺都弄好了以后,准备下手了,后来不敢了。没动工。这是上一届。后来王丛亮当支书以后,他搞旅游搞不成,搞旅游以后一看路不方便,这个就啥也弄不成。后来想打路(隧道)。

  解说:1994年,王丛亮当上了河北省杏峪村的村支书,他在外打工经商多年,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为了使家乡不再贫穷闭塞,王丛亮横下心,决意凿通太行。然而,横在两峪之间的太行山,几乎是一块完整的岩石,坚硬异常,而且需要掘进1250米才能洞穿。

  记者:当时你们村是什么情况?能够承担得起这么大的工程吗?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当时王丛亮当支书,我那会是副主任,我们算一下,用咱们卖坡(山林)的钱,可以打通这个隧洞,老百姓再积点义务工,群众积极性挺高。

  记者:大家心齐吗?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心可齐了,老百姓一致同意,一致同意把洞钻开。

  解说:李如明,与河北省杏峪村相邻的山西省小东峪村村支书。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我们商量是,杏峪村和小东峪村,两个村把山(林)卖掉,杏峪村把山卖掉,我们村把山(林)抵押给人家,没有钱。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小东峪投入整个一坡山林,当时跟小东峪商量作价70万块钱,也算成打隧洞的股份,两个村合打的。

  解说:脱贫心切的两省村民孤注一掷,变卖和抵押出他们赖以为生的山林,用筹集到的100多万元资金,购买设备、炸药,准备从河北、山西两个方向,向太行山中心开凿。经过村民们一年的筹划,1995年10月,在没有任何立项手续的情况下,两村正式开凿“两峪隧道”。

  解说:被困守在山沟里的两峪人想的是,如果能打通砂岩岭,就能让自己走出大山,未来以两峪为中心的

旅游网还可以让大伙致富。而他们万万没有意识到,两峪隧道一旦打通,连接的不仅仅是两个村所在的河北省内邱县以及山西省昔阳县,更重要的是,一个地跨两省6县的交通网将会随之隐约形成。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叫一个村打一千多米的隧洞,觉得是一个大的工程,包括(我)在交通上干这么多年了,也不敢打这么大个洞。

  解说: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 吴矿山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他这个隧洞我是1995年12月份才听说,到1996年1月份我和代县长上山来了解这个事,当时反正有个纪要,王义章当时是代县长,听说这个情况 觉得比较盲目。

  解说:在两峪隧道的工地上,没有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这些拿着简单工具的庄稼汉。但开凿一千多米长的隧道,毕竟不比种庄稼。

  两峪隧道开凿3个月后,内邱县代县长王义章召开专门会议,叫停两峪隧道工程,并形成“县长办公会议纪要”。纪要着重指出:工程应慎重安排,不可仓促动工、盲目上马,以免造成劳民伤财。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下过纪要以后,这个支书(王丛亮)当时个性特别强,算这个坡,卖了钱,打通这个洞,不需要其他帮助。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山里人大部分是好的,但是有些人特别犟,他犟到什么程度,他就不把县乡政府当作一回事,他光说我花我自己钱,办我自己事。

  邵中月(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原村支书):他那时候就跟内邱县政府闹僵了,他不理人家。

  解说:邵中月,山西小东峪村老支书。

  邵中月(原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他如果跟人家好说就没事,他光跟人家吵架,那不行 跟政府吵架怎么行呢。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一开始他没想到要投资,你要想争得上级支持你必须按程序办。什么叫程序呢?你就应该一步一步怎么办 怎么报批,上面批了你才能干,你不能先斩后奏。

  记者: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它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步骤。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对 你才能动手,现在要搞个工程,要好些报批手续,立项 上面批准 要很长时间。

  记者:他们还要坚持自己的这种做法。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后来给他总结了四句话,第一句是 精神可嘉,盲目上马,不讲程序,骑虎难下。

  解说:在没有取得政府审批立项的前提下,王从亮继续开凿两峪隧道,然而在掘进280米之后,两个村卖山林的钱就花光了,两峪隧道被迫停工。更为不幸的是,随后,两峪村民的主心骨王丛亮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记者:那个时候王丛亮去世了,钱也花得的差不多了,那个时候大家有没有动摇?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当然有动摇,有的同意继续打,有的还不同意打。

  记者:那个时候怎么办?好像马上就半途而废了?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不能叫洞半途而废,王丛亮死的时候还给我留下遗嘱,说你必须把洞给打通。给我写的遗嘱,摁了个手印。那个时候我也都掉眼泪了,王丛亮给我递这个遗嘱的时候。你村主任,必须把这个洞打好,不能给群众造成害,造成半途而废,本来是造福的,最后给群众造了祸害。

  记者:你当时答应了吗?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当时答应了。我说这个洞,你放心,我找投资户,不管怎么样这洞也得打通。

  解说:杏峪村所在的河北省内邱县要往山西昔阳修路的消息不胫而走,这给隧道两侧的两个村庄带来了希望。

  解说:如果河北省内邱县的出境线路经过两峪,作为这条公路的一部分,未完工的两峪隧道就能顺利打通,而且公路沿线的村庄都将因此受益。于是,杏峪村连同沿线其他村庄,集体向河北内邱县委、县政府提出请求。与此同时,山西省昔阳县县委、县政府也向河北内邱县委、县政府发去公函,希望河北省内邱县考虑小东峪村与杏峪村的利益。然而,内邱县没有采纳昔阳县的意见,坚持选择另外了线路,也就是从内邱到昔阳的内昔公路线。

  记者:我也想了解一下,当时为什么不选择所谓的两峪路,而选择所谓的内昔路?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这就看地形了,因为测量路首先看地形 地貌,看从哪边走,一个是路的标准能达到,其次就是造价低一点,你说从这边修路要是不怕造价高从这(里)也能修,但是你按他这个标准修确实是近了。能近几公里,起码是五 六公里,但是他这个标准太低,一个是打这个隧道太长,另外他那个路基坡度特别陡,看着它短了,最陡的时候,(路短了)有四 五公里多,但是一展线,起码有七 八公里,这样两边的长度都按照这个标准来说就差不多,所以咱一衡量,从经济上面,从标准上面一直衡量,结果定的是走西川,走的南线。

  解说:内邱县的这个决定,使两峪村民再一次陷入困境。

  记者:当时在那种困境下,不管是谁来,只要愿意拿钱,拿东西出来,你们都会同意条件。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商量能把洞打通,咱们不造成半途而废。

  记者:那是最重要的。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最重要的。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当时老百姓想法就是,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不管费多大的劲(也要请到投资户),他给咱一分钱,咱给他二分钱的利,愿意把这个洞打开。

  记者:当时实在是没办法了。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实在是没办法了么。

  解说:没了办法的两峪村民,此时内忧外困,要想继续开凿隧道,必须找人来投资。为了说服一个人,他们费劲心机。他叫王发林,14岁离开杏峪村外出工作,在邢台日清公司任贸易部经理,是两峪人眼中“有一百多万”资产的大能人。

  记者:当时这两个村的人找过你多少次?还记得吗?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哎呀 这个没法计算,这将近半年吧,我说土话 死缠活绕,采取一个一个磨你,一个个跟你说,因为人也是感情动物,一 这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二 村支书那是我叔伯弟弟叫王丛亮 他去世以后,这个洞面临半途而废 停下来,所以说我才答应他们回来开的。

  记者:但是老王我问你,我知道你是做生意的人,商人讲究的是无利不走,你来这儿除了感情上的因素之外,还有没有别的?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第一个首先分析它有没有开发价值,如果有这个开发价值,那就是说作为我一个商人来说我可以在这儿运作。

  记者:那你当时分析的结果怎么样呢?有没有经济价值,有没有它的前景。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这个洞通以后就得靠收费,靠收费来还投入 来实现经济效益。

  记者:而且这么大的工程国家政策到底是怎么回事,允不允许,需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当时打听过吗?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当时他们第一个给我提供了山西省81号令。

  解说:两峪隧道投资人王发林所指的,是山西省81号令,就是这份“山西省社会筹资修建公路暂行办法”,其中第二条规定:各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团体和公民自筹资金修建公路,均适用本办法。依据该办法第五条第三款的规定:在干线公路上新建长度超过500米的公路隧道,建成后可以收取通行费。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所以有山西省81号令,他们给我 我才敢在这里投资。

  记者:可是那81号令是山西省的,不是河北省的。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当时我也想过这个事,整个洞三分之二是山西的,这个太行山以流水为界,三分之一是河北的。

  记者:实在不行你就去那边。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对。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调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