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张洁记者杨春聊《新闻调查》十周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20:59 新浪嘉宾访谈 | |||||||||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和记者杨春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 《新闻调查》主持人、记者杨春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新闻调查走过了十个年头,他们保持着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秉持着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每一期铿锵有力的节目背后有调查人的身影。5月15日,新浪网特邀《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主持人杨春做客嘉宾聊天室,向网友讲述《新闻调查》的成长轨迹。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的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您做客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两位嘉宾,坐在我旁边是《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张洁老师,欢迎您。 张洁:新浪网友大家好,等待这一刻等待了很多天了,但愿今天下午愉快。 主持人:坐在那边是《新闻调查》的主持人,也是记者杨春,也欢迎你。 杨春:谢谢各位网友,以往是坐在演播室里,现在坐在新浪的聊天室里感觉也有点像演播室,希望我们渡过一个愉快的聊天时刻。 主持人: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您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 《新闻调查》这个栏目是1996年5月17日开办的,到现在已经有10年了。 张洁:对,后天就是10周年。 主持人:张老师是创办的时候就到《新闻调查》了。 张洁:96年1月份就到《新闻调查》。 主持人:给我们讲一讲《新闻调查》当初创办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张洁:我刚进这个栏目的时候还没有“新闻调查”这个名称,那时叫大片组,我们就知道台里面要办这么一个45分钟容量的深度新闻栏目,它的容量相当于一集电视剧。至于怎么来做这个栏目,那时候我们脑子里说实话是一片空白。第一期节目样片就是我带着摄像组去做的。当时我脑子里是什么呢?《东方之子》式的采访,因为它是双主机,有主持人、嘉宾;《生活空间》的拍摄方式,是强调纪实;《焦点访谈》的访谈题材,必须是对中国现实生活的一种介入、分析调查。说实话那时候把这些栏目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成为《新闻调查》的模板进行操作,从中你可以发现,我们在一开始是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但当时也观摩了一些国外的同类栏目,比如美国《60分》,当时是我们学习的,还有记者的采访,如华莱士的采访,还有双机的拍摄,可能在现场有评述。我们在做第一期节目的时候,纪录片的感觉走的比较多,至于记者在现场的评述,都是后来节目剪出来之后觉得不像调查,才带着记者又去重拍。那时关于栏目的样态,也是一步一步探索得比较成熟。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栏目对中央电视台作为新闻节目来说来说,意味着央视要拿出一个特别重头,能够代表央视这批电视人思想的最高境界,和他们在电视专业方面的最高制作水准。那时我们的台领导说要制作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一个大的深度节目,这个方向是比较清晰的。 主持人:当时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尝试? 张洁:对。 主持人:你们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节目。 张洁:对。 主持人:当时栏目组有几个人? 张洁:当初栏目大致给我们的编制是比较多的,我记得是80多个人。装备上来说应该是非常豪华的阵容,因为新闻调查我们知道一般两个人,一个摄像,一个记者。但是我们这个摄制组,当时按照6个人的装备,两个摄影、一个录音,一个出镜记者,加一个编导和编导助理,双机拍摄,加上录音,录音都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用这么重型的装备和重型的人才打造这么一个栏目,这样的气魄也只有中央电视台才有。 主持人:现在呢? 张洁:随着央视在管理上越来越强调成本节约,强调资源最大化,我们现在基本上的人,一般摄制组还是5个人,只是编导助理这一块岗位暂时没有。 主持人:现在《新闻调查》这个节目的制作模式是什么样的? 张洁:这说到《新闻调查》的制作流程了。 我们分几个流程,首先我们选题策划这一块是我们的龙头,我们有专门搞信息搜集和分析选题、申报选题的工作。每周我们栏目组有两次报题会,在报题会上我们得从观众来信,从网络、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以及其它的各部委交换来的所有信息我们进行整合,挑出一些我们认为值得《新闻调查》关注的选题,然后经过栏目制片人的认可向台里进行申报,申报下来的选题我们就可以进入到前期采访,对这个信息源进行核实。因为现在媒体竞争,有很多信息,如果你不到现场,比如说你直接把5个人派过去,但很多信息有可能不真实,不足以做一个新闻调查。为了保证我们投入产出能够节约成本,之前我们可能会派一个人或者是两个人,比如编导或者策划会到事件的发生地,对我们手上的事实进行一种再确认,然后回来之后形成一个策划案,如果可以拍了,我们就把摄像、录音、记者派给他,他们再进行7到10天的拍摄,回来以后出镜记者跟摄像录音可能又做其它节目,这个节目的编导就把这50、60盘带子到编辑机房进行半个月左右的后期制作。 我们一般一个节目从选题到播出,一般来说我们可能是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比较长。 主持人:您现在对《新闻调查》这个节目的状态满意吗? 张洁:满意不好说。特别是面对在这么样一种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么样一些非常挑剔的观众,你能不能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你能不能传递公众特别想知道的事件和思想,这个方面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特别特别大。而且现在的竞争可以说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的竞争,不仅我们要和我们的电视深度栏目竞争,我们要和平面竞争,甚至要和网络竞争,太难了。所以,你要问我是否满意,我不敢说满意这个字,我们只能说尽量做到最好,把我们的潜力发挥最大。 主持人:你理想中的《新闻调查》是什么样的? 张洁:我以前说过一句话,这是一个深度栏目。深度意味着现场的抵达,深度意味着追问的深入,深度意味着证据的确立。如果很多新闻现场都能有《新闻调查》的身影,很多被隐瞒的、被遮盖事实的地方都有《新闻调查》的身影,我们的追问能够非常尖锐,我们的证据,我们的调查采访技巧能够特别高级,能够把一个一个的调查性报道做得非常到位,满足公众对新闻知情权的要求,同时惩恶扬善,对维护社会正义起到我们的力量,这是我们想达到的境界。 主持人:杨春理想中的《新闻调查》应该是什么样子? 杨春:从个人化的角度来说,作为出镜记者,我的理想状态就是能把自己想做的节目做好,能够传递给观众。 主持人:你对现在的《新闻调查》怎么评价? 杨春:现在的《新闻调查》,领导在这儿不好发言。 (张洁笑) 作为一个深度栏目肯定面临内部管理的问题、外部竞争的问题,是很难做好的一个栏目,但是我相信它在不断走向好的方向和好的轨道。 主持人:新闻调查第一期播出的节目是《宏志班》,张老师还记得当时播出时的状况吗? 张洁:当时我们栏目筹备组出去的所有创作人员集中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宾馆,集体收看这个节目。《宏志班》这个节目关注的是城市贫困问题,通过宏志班两个班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全方位的透视。本来宏志班是一个社会现象,是属于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属于一个动态的社会事件,但是《新闻调查》介入到这种静态的社会现象分析的时候,逻辑的思维力量,比如探讨那些东西,把这么一些贫困的学生集合在一个班上进行教育好不好?另外这些学生由于他们的勤奋、用功、努力,再加上他们生活上特别简朴,无疑成了社会独生子女的样板,因此这些学生被社会请去做报告,做这样那样的一些社会活动,可能既影响了他们学习,又改变了他们生活的某种感觉。比如请他们住高级的宾馆,请他们吃非常可口的饭菜。另外通过专家的分析,把这样一些贫困的孩子,他们在一起,他们会不会在心理有相互的暗示。所以,这个节目从多个角度透视这么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显出一种思想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 这个节目当初是白岩松采访的,白岩松当初是《东方之子》的一个主持人。在这个节目当中我们发现他在采访这些方方面面,学校、老师、家长的过程当中,他随时都有一些现场的分析、现场的评述,就显示了一个记者在介入到社会生活某一个层面的时候他自己的一些思考。这样的一种大容量的既调查事实、反映事实,又对事实进行评述,这样一种样态在央视以前的深度节目里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这个节目被当时央视的新闻节目来说,它就给你感觉到一种思想的力量,看了节目让你感觉很过瘾,理性的角度提供给你多角度的参照。这个节目在央视9点时段的竞标当中获得第一名,我们台编委会把最高分投给这个节目,当时把最好的时段,星期五晚上这个时段让给了《新闻调查》。这个节目播出以后,它的反响,特别是在教育界、新闻界、理论界、高端的知识分子当中反映非常好,觉得央视的节目有思想了,有理性。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