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争议不过是为他人图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1:06 中国青年杂志

  本期主持人:

  亓昕

  本栏插图:

  付业兴

  讨论信箱:

  luyin1020@sohu.com

  投稿传真:

  (010)66175959

  有争议的人似乎都“火”了,甚至争议越大人越火。

  他们拥有无数粉丝、拥趸。他们是年轻人的新晋偶像,平淡的人格似乎已被这世界嫌弃,“活得有争议”才带劲儿、 新鲜和痛快……

  有争议的活法,其实质是什么?有争议的偶像,会给这世界带来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争议就是个性吗?假如争议成 为做人的一种标准,世界将会怎样?

  做人,就要做得有争议?

  争议,不过是为他人图乐

  文-康坦坦(广告人)

  活得有争议,可以引发注意力,当今社会,注意力就是金钱与名气。不过有时候,并不一定是那么回事。

  前不久,电视播出一个节目:东北有一个人想到一个创意,要“卖脸”,就是以自己的脸为“媒介”,为商家做广告 ,这个创意非常大胆,也引来周围一阵争议,但他坚信这是一个好想法,并准备用这个方法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这个“争议 ”甚至到了连商家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地步,他在焦急中等了许久后,终于有一个厂家找他,他兴奋异常,但去谈的时候心却一 凉,那竟是一个洁厕用品,并且酬劳也不是钱,而是一批洁厕用品。

  他咬咬牙答应了,某一天,他在脸上涂着油彩,上面是产品的名字,他出门了。

  他在热闹的街上来回走着,周围的人有的惊讶地看他,有的恐惧地躲开,他面无表情地继续走,完成着他的工作。

  完成这个工作后,他却——放弃了他的创意,他说:我以为自己并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但走到街上才知道,我受不了 ,我是一个正常人,我受不了。最后他说,准备找一个踏踏实实的工作从头做起。

  他,经历了一个从“争议生活”到“非争议生活”的转变。

  这一转变从表面看是面子上受不了,其深层原因却是:其内心并没有对这一争议行为方式的认同。现在已经不是在知 识、人性或者道德上需要革命的时代,也不需要石破天惊的生命启蒙以及生命意义的重塑,我们见到过生命方式上萨特式的争 议,科学进程中哥白尼式的争议,甚至包括婚姻发展中李二嫂(改嫁)式的争议,他们的争议源自自身人性力量的复苏,在进 行争议行为的过程中,其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即使付出再大代价也觉得值得,直到义无反顾。但现在的许 多“争议行为”已经没有内在的人文支撑,更多是人文精神以外的物质或者现实目的,是目的而非争议本身在支撑行动,它就 使得“争议人”在内心中实际上是抵触的,直到最终出现上面“卖脸”的放弃。

  那种抵触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如果不放弃,就必须靠外界的强烈关注给自己以虚荣感,以虚荣来继续这一争议行为, 于是,其最后是把自己的快乐和价值感交托给外界主宰和支配。

  一旦外界关注不多或者不再关注,内心就有大的失落,加上之前已经有的内心的抵触,其对自我的否定乃至蔑视就会 发生。

  其实,就算被广泛关注了,又能怎样?当下的人们更多是以娱乐的心态来看待争议,以娱乐的目的来鼓励争议。争议 ,已经成为大众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上,“争议者”自己都知道正在被某些人娱乐,那样他就更需要获得利益以弥补 内心的悲哀,就陷入更大争议、更迫切获利的行为怪圈中,而这时大众的热闹已经看够了,已经烦你了,已经去找新的争议与 热闹了。

  争议者没有内心意义的支撑,看争议者更没有,前者能不能得到利益不好说,后者得到娱乐却是真的,既然那样,何 必非要过“有争议”的生活,为别人图个乐呢?

  玉米革命——争议之美

  文-虹影(作家)

  超女狂潮扫过中国,有点东西无可复原地变了。文化学家已经谈过不少,政治学家也加入进来,他们的观察我都不反 对,但是有一点谁都没有说到,或许因为我是女人,才一清二楚。我今天说出来,不怕犯忌。

  那就是:玉米爱春春,是女人爱女人,也是男人爱女人,但是我们爱的,是一个不像传统女人的女人,是一个有争议 的女人——这是一场革命,这是一个新时代轰轰烈烈的开场。

  粉丝绝对是女人多于男人,玉米更是如此。女孩子爱春春的帅气,阳光少年味儿十足,不带女性的柔媚腼腆,动作洒 脱利落。女人看中的是不像女人的女人,是有争议的女人,证明女人的眼光不必受男人主宰。

  玉米男人,多半却有点异样眼光:因为春春有几分男人没有的恬静,有些许男人没有的灿烂,尤其是她笑起来,眼睛 明亮清纯,还带有点羞涩,足以打动这种类型的男人,甚至是那种心灵受创的男人孤独的心灵。真正懂得女人的男人,见了春 春,会忽然眼前一亮,因为她和“纯女性美”不同,这点异样的争议之美,令人同样过目不忘。

  我的成都朋友J是男玉米的一个典型例子,他一直是凉粉,喜欢她的英文歌,喜欢她紧张的样子,喜欢她的

性感。可 是在看终极PK那一晚,忽然变心,变成铁杆玉米,甚至动员妻子、妻子的弟弟一家子全参与投春春的票,一个晚上不停守在 电视前按动手机上的键。

  更奇怪的事发生了,在拉票的过程中,他和春春命运就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成了“玉狂”,天天看录下的唱带,去 买地摊上的盗版光碟分送给朋友,听说春春到上海,他竟然抛开手里的大堆工作,专程坐飞机去上海,只是为了能亲眼目睹一 次她的风采。他在机场玉米地的喧哗中给我打电话:“谁都爱春春不得了,哪有动手打她的?记者乱说。”他在手机里激动地 叫。“我太幸福了,比第一次恋爱还幸福。”他说不下去,声音呜咽。他这副样子,不像个30岁的成熟男子。果然我接到了 他妻子的电子信,抱怨丈夫“变心”。我告诉她:你本来就有春春的豪爽。现在你照春春的打扮,学春春的动作,这个男人就 永远是你的。

  为什么?因为判断女性美的标准在发生变化,因为总是争议在推动这种变化。

  还有怪事:我楼上的邻居是音乐家,弹的是巴赫,听的是马勒,从不关心这等俗歌俚曲之事。他的女儿仪态高雅,2 0开外,养一条黑狗,每到傍晚父女必在公园里遛狗。我散步遇见了,会抱抱这黑狗。

  这天例行抱狗时,突然音乐家问我:“你是玉米还是凉粉?”

  “我?”我一愣,没有想到他会问这问题。

  他女儿一把将我怀中的黑狗抱过去,振振有词:“不是玉米,不能抱我家黑黑。”她还解释一句:“黑黑也是玉米。 别人上场,黑黑就乱跳,春春出场,黑黑就静下来专心听。”

  我傻在原地,看着父女俩的背影,这世界怪了,光天白日之下,还有强行玉米的吗?我连黑黑的性别都没有问清!

  不过男女玉米,老少玉米,爱春春的理由实际上是相同的——这才是女人味,新的女性美,越是有争议就越是鲜活, 越是有争议就越足见其杀伤力。

  我为春春砸进了多少票,属于革命机密,暂不透露。楼上音乐家的女儿也未免太缺少眼光:像我这样的女人,我这种 气质,我这样的一贯觉悟,玉米党还能少了我这个思想家?

  争议是推动力本身

  文-吴昂(专栏作者)

  公元前399年的某一天,苏格拉底站在由501名公民组成的总体上满怀敌意的陪审团面前,接受审判。因为惯于 直截了当地对其雅典同胞进行提问,苏格拉底长期以来被视为可疑的人物,他以他所发明的辨证法,直指人心,一针见血,追 问真理,令政治家们惊恐万状,遂使用司法手段将其谋杀,让“雅典的牛虻”永远缄默。可以想见,这个坚持认为“唯一值得 过的生活,是仔细审视的生活”的先哲,是他所处时代最大的异端,最淋漓的争议分子。

  182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与他终身热爱的音乐诀别。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耳聋使得他作品的数量大量减少,而 且很难被当时轻佻的维也纳所接受和理解。这个从未想过媚众取宠的大师,只为他自己和未来的理想主义听众作曲,在彼时维 也纳的音乐世界,他是最大异端,最淋漓的争议分子。

  1895年,被监禁两年的王尔德从伦敦的一家监狱出狱,此前,这个广受上流社会推崇的“唯美主义的先驱”因被 其所爱上的年轻爵士道格拉斯的父亲所控告,而锒铛入狱。英国的法律不允许这个“龌龊”的同性恋者,这个昔日迷人的时尚 人物、天才剧作家,彼时不见容于社会,是当时英国的最大异端,最淋漓的争议分子。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整个生平有如炸药一般强悍,他在五大 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从而积累了巨额财富。炸药为其带来金钱与荣耀的同时,也使他卷入战争,这个 世界不可或缺的发明家,似乎成了战争的帮凶。临终的前一年,他在遗嘱中称,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授予世界各国在五 种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而在必须面对战争的心灵时刻,他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最大异端,最淋漓的争议分子。

  ……历史的夹缝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异端,这样淋漓的争议分子。

  然而,人类的反思平反了苏格拉底伟大的智慧,理想主义者的胜利终使得《英雄交响曲》永垂不朽,尊严的复苏使得 王尔德曾经的丑闻变成了他最为诡丽的经历,科技的发展平息了诺贝尔内心深处的风暴……这些曾经的异端、争议分子,在文 明的进步中,获得了永恒的宁静;在整个世界的内省中,获得了应该得到的安慰与补偿。

  任何时代里,都有如他们这样的争议分子,那些局促的年代总有其或成立或不成立的理由,处置这些先锋与异数。然 而,他们最大的争议之处是:他们是属于某个时代,还是整个人类?他们获得的评判是该来自彼时的统治者,还是发展中的世 界?

  不,放在历史中考量,他们是人类群星之中的启明之星,是宇宙风暴后的夺目晴空,争议,恰是推动力本身。

  迷茫于大众时尚与个性化实践之间

  文-熊跃根(社会学者)

  在大众的眼里,中规中矩与从众式的随波逐流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落伍与平庸的代名词。再换句话说,丧失个 性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在市场标榜的价值观念里已沦为某种了无生趣的批评对象。放眼望去,那些在短时期内在网络时代和市场 经济大潮流中捞得几丝名利的人,似乎印证了一个难以颠覆的定理:即凡是那些有争议的网络名人最后都一路奏响成功的号角 ,名利之约纷至沓来,令世人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似乎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社会事实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总是如此令人感到矛盾不堪,一方面商业化使得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多的一致性而且也越来 越趋向于平均化,类似于大多数意义的社会阶层正在逐渐形成;而另一方面延续传统的力量似乎难以为继,强调个性和独立性 的主张却大行其道,颠覆传统行为模式的张力却似乎势如破竹。在眼球经济和名利思想充斥市井的氛围下,循规蹈矩和正统的 为人之道与言行不再被公众追捧,人们甚至提出现时代里个体行为的纲领性口号:做人就要做得有争议!对一些人而言,成为 有争议的人似乎代表一种成功的求生之道。然而,在喊出这句口号之后,很多人也许并未深刻反省它背后所隐含的种种文化意 义和不可预见的社会后果。

  在西方社会里,强调个体价值和流行个人主义文化的社会里,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与大胆张狂向来是年轻人的行为 模式。而那些有争议的名人也往往成为年轻人仿效的对象,他们的价值观与道德水准在某种程度上与时代的主流方向产生了某 种距离。

  比如在西方,一些球星与歌星往往在性格与言行上表现得和大众的模式大相径庭,他们出格的行为方式最终还不断获 得传媒的青睐而声名鹊起。在

世界足球界号称“足球坏小子”的人物当中,最著名的并不是以坏脾气出名的英国的保罗·加斯 科因,而是球技精湛、行为放荡不羁和爱国心深厚的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虽然他是一个曾借上帝之手带领球队取得胜利的队 长和因吸毒陷入丑闻的公众人物,但是即使在今天,世人还是会把马拉多纳看成是20世纪最优秀最杰出的足球运动员之一。

  然而,在西方世界,成为有争议的公众人物的结局并非都像马拉多纳那样幸运。从体育界到学术界,从宗教领域到政 坛,因为有争议的私生活和行为方式,不少有争议的公众人物,在他们出格的私生活和行为方式被传媒放大以后,声誉与职业 前景从此被断送的也大有人在。在普通人的眼里,对公众人物而言,其实这些另类的行为方式和有争议的言行并非总是可以原 谅的,更谈不上可以仿效,因为社会的开放和道德的约束还不足以解除传统的力量,更因为青年一代本身也没有沦丧到失去基 本判断的地步。因此,做人行事决不是简单地以出格和与众不同为基本的行动智慧,而是在符合基本社会道德要求与价值观的 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与人格。出格和不随波逐流不是刻意地制造与他人产生行为模式的差异,而是在保留个性 的基础上,遵循一般的社会标准而不触犯大众心中的道德尺度。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不管是公众人物还是一般的普通公民,很少有人愿意以有争议的言行这一 代价来获得知名的心理满足或是商业上的成功。而对年轻人来说,公众人物性格和言行上的瑕疵,也只是代表了人性中的脆弱 与不足,但决不是成功的一块基石。在世人眼里,有缺陷的性格和出格的言行是可以原谅的,但按照一般的逻辑,仿效这些行 为并以此为行动原则注定是可笑的也是肤浅的。

  在以效率和金钱为思维基础的商业社会里,传统的英雄崇拜和正统的人格特征往往失去魅力,而新的偶像特征代之以 另类和叛逆为基本风格。对一些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而言,平淡无奇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已经变得毫无价值,而出格、大胆甚至 颠覆大数定律般的做人方式似乎赢得了人们的心声。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一些个体尤其是偶像或名人有争议的言行不仅并未 导致灾难性的社会后果(比如事业受阻或名声败裂),相反却带来事业上的机遇或商业上的成功。世人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场有 关道德与价值观的真正论战,也不是关注有关为人处事的真正道德选择标准,而是利益的最终走向是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在这 样的事件争论背后,我们不仅仅要思考偶像或公众人物的言行的积极和消极功能,尤其是他们的行为模式是否对年轻人造成了 回声效应。更重要的,在这些事件之后,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是否反省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人的社会化方式是以道德 原则还是以经济利益原则为尺度?

  今天的市场经济制度不仅改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产生了不可遏制的破坏。交换和利 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传统人格与一般伦理的主体性颠覆力量,大多数和持久性的行为及思想方式的内在价值却遭到质疑, 这就是所谓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层面上遭遇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日益量化、世俗化和表面化的商业时代里,强调个性化和偏激 化的主张也不断在得到强化。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和冲突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我看来,对年轻一代而言,人生道路和思想行为 方式的参照系统决不应该是简单地以偶像特征和名人效应为基本尺度,而应该是在不断学习、深刻体验与自我反思中去塑造健 全的人格,并最终以融入社会而非背离社会为基本选择。因为,对年轻人而言,终有一天,社会的深刻性和理性的意义,足以 让他们看穿金钱世界和市场交换价值的肤浅,同时认识并接纳生活世界林林总总的实在性。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