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刑满释放人员的艰难回归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16:42 央视《新闻调查》 | |||||||||
石家庄市蓝天职业培训中心主任李健 李淼 记者敬一丹 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节目《回归之路》,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不仅体现在减少犯罪更体现在社会公民对那些重获公民身份的刑满释放人员的包容与接纳。我们常常用走向新生来形容那些真诚悔过立志图新的服刑人员,
如何消除歧视让刑满释放人员有效回归社会,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世界性难题,有数字统计,由于得不到家庭的理解和社会的接纳,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刑满释放人员比例很高,改造的目的是终止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宁,如何帮助那些改造好的刑满释放人员,政府和民间都在进行着有效的尝试。 解说:2006年4月我们在河北省几所监狱采访了几位重新犯罪的服刑人员,调查了解是什么原因促成他们重新犯罪。 记者:你从上一次出狱到这次入狱,这中间有多长时间? 张某(服刑人员):两个月零二十八天。 记者:那这两个多月你在做什么呢? 张某(服刑人员):捡破烂,捡可乐瓶子。 记者:那你能维持你每天的吃饭吗? 张某(服刑人员):维持不下去,我也偷了卷帘门进来的。 解说:张某,第二次反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 记者:也没有机会去学点什么? 张某(服刑人员):学东西没有钱,好多地方去学东西必须得交钱。 记者:你是指学费是吧? 张某(服刑人员):对 学费。 牛某(服刑人员):犯过罪的人基本上都不用。 解说:牛某,第二次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年。 记者:不说自己的这段经历,那会不会有工作机会呢? 牛某(服刑人员):有一个地方干了一个多月吧,就在一个单位,人家知道了,知道以后就不用了。 记者:那怎么过呢? 牛某(服刑人员):第二次犯罪,虽然明知道这是犯罪,不过也是没办法,家里有两个孩子。 记者:从你出狱到第二次入狱这中间有多长时间? 李某(服刑人员):四个多月。 记者:四个多月? 李某(服刑人员):我几乎还没有,还没有仔细地看这个社会。 解说:李某,因贩卖毒品第二次入狱。 记者:第一次出狱那时候你在做什么? 李某(服刑人员):工作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可是作为我呢,40岁了,总是伸手找父母要钱,确实觉得不好意思。 记者:你想过别的就是给自己挣碗饭吃的路子吗? 李某(服刑人员):想过,但是像我这个年龄,自己又没有什么技能,也没有学历。 记者:你现在的刑期是? 李某(服刑人员):无期。 记者:就等于不再有选择的机会了,对任何职业。 李老铁(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重新犯罪应该说是一个世界性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国家来讲重新犯罪率相对比较高。 记者:为什么它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呢? 李老铁(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再重新犯罪一般它是有条件的,一个是他个人的主观条件,另外客观条件也很重要,比如说有的刑释解教人员出来以后,他们有的没有劳动技能,同时呢也没有劳动就业的这种条件,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再加上社会上有时候对他们有些歧视,甚至于有的家庭有些歧视,这样以来的话,他生活当没有保障的时候,他可能就要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解说:2001年石家庄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16特大爆炸案。案犯靳如超是累犯,初次刑满释放后妻子与他离了婚,后来家人的疏远和邻居的歧视加剧了他报复社会的行为,这起特大爆炸案造成了十多人死亡。此后,石家庄市又发生了几起刑满释放人员犯下的恶性刑事案件。那么怎样预防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怎样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这成了摆在石家庄市决策层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王越飞(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据2003年我们有一个统计,这个重复犯罪率大约在8%左右,而特大或者重大刑事案件达到了70%左右,对于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所以说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扼制这种现象首先要从监狱和社会之间搭建一个畅通的桥梁。 解说:2003年12月为刑释解救人员重归社会的桥梁搭建起来,石家庄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道德、法律和劳动技能培训的中心。 记者:学员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李健全(石家庄市蓝天职业培训中心主任):一是石家庄籍的,刑满释放五年之内,然后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差,无就业能力,无一技之长,这些特殊的群体。 李老铁(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既然是刑释解教人员那就是我们的公民,我们就要按公民对待他,我们对这群人群更要进一步关爱,因为主要是防止重新犯罪。 解说:蓝天职业培训中心是怎么运作的?它探索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如何能让刑满释放人员通过短期学习与培训,重塑自信,融入社会呢? 李遵英(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原副书记):为了避免再回到高墙里面去,你首先要学法,要懂法,最后要做到守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我们在座的学员同志们尤为重要,能够进入蓝天培训中心我觉得应该补的第一课,就是法治教育课,因为我们要回归社会,要回报社会,我觉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在座的31位同志,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记者:那么像这样一些人是分散在茫茫人海中的,你们怎么找到他们的? 李健全(石家庄市蓝天职业培训中心主任):一个是通过司法局的安置帮教办给各县司法局发通知,第二个,我们通过政法委发了个通知,石家庄市政法委发到了各个公安局派出所,然后发到居委会,他们进行宣传,他们知道之后,上面有电话,就来我们这儿报名。 解说:刚出监狱的刑满释放人员由于多年与社会隔绝很难马上融入社会。曾经的犯罪经历使他们在求职和生活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谢跃杰出狱后,也曾经历过一段不适应期。 谢跃杰:刚回来也不愿意出去,不愿见人,也不愿意光在家待着,待着在家里没法过,进去的时候,家里欠了不少账。 解说:一个人犯罪不仅给家人带来心灵的创伤,同时也让他们的生活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记者:那几年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贺青(谢跃杰妻子):可以说杰子在里头待了三年,我没有一个晚上不失眠的,杰子进去了,但是我娘说,青 你回来看看家里,我没有钱我使什么给孩子,给他父母,最起码也得买两件点心或者买瓶酒孝敬老人,那一阵,我简直就没法说。 解说:原本等着丈夫回来挣钱,还清家里的欠债,可现实是,丈夫找工作四处碰壁。 贺青(谢跃杰妻子):记得第一次招工的时候人家说不让他干,回去了,蒙着被子就睡,蒙着被子就睡觉,你问他,他不承认,他不跟我说,他怕我心里难过,他不跟我说,人家不要他。 谢跃杰:那老板因为知道说我以前出过事,怕有事呗,不愿意用咱。 记者:就辞退了? 谢跃杰:对,辞退了。 解说:谢跃杰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这时蓝天职业培训中心传来一个意外的好消息。 他们通知乡里,乡里就问你去不去学。 记者:乡里来问的? 谢跃杰:对,他们下发(通知)到下边了,就是查看有出过事的人,像我们这样的,看有没有没事干的,想学什么东西的。 记者:他当时怎么跟你说的? 谢跃杰:他就说,想学点技术吗,我说想,学什么,他就说上面有学什么开车的,修车的,还有家电,反正说了不少,正好是有这个机会,自己比较喜欢修车,我从小挺爱弄车,正好有这个机会。 记者:那你当时打听那个学费了吗? 谢跃杰:问了,我说掏多少钱,人家说不掏钱,我说不可能吧,说是,过去带来回路费就行了,什么都不用带,当时我挺不相信的,当时我媳妇也不信。 记者:你们两口子都不敢相信? 谢跃杰:对。 贺青(谢跃杰妻子):人家说不要钱,你想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那时候不信,这不跟天上掉馅饼一样吗,谁都知道学修车,我问过这儿的小孩,最早都是四五千块钱,我就上乡里问了一趟,我就问他们,确实是有这么回事,那天我说杰子,咱几个吃点好的吧,杰子好吃羊肉串,俺就出去吃的,我记得清楚。 记者:全家还庆祝了一下。 贺青(谢跃杰妻子):对,庆祝了一下,确实是庆祝了一下。 记者:你当时去蓝天培训中心是谁找你的呢? 被采访人:就是从报纸上也看到过,为两劳释放人员提供的就业机会,免费学技术,一开始我还挺不相信这个事,哪有这么好的事,让我们去免费学,本来我们这些人员在社会上本来就别人就歧视我们,一说找工作干嘛,以前有什么背景,本来就不好找工作,我老想不可能有这个事,天上掉馅饼的事,不可能的,后来一去一问,培训中心的领导们都说是这么回事,我说,从我心里特别激动,你知道吧,下定决心,我要在那儿学习学习,办完驾照,回去以后开个出租什么的,养家糊口,总比在别的地方吊儿郎当,今天干这儿,明天干那儿强多了,是吧。 记者:我们采访很多蓝天培训中心的学员的时候,他们都说他们来学习是免费的,那么这个费用是怎么保证的? 李老铁(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政府进行拨款,政府决定每年给这个学校拨一百万的经费,这样一来的话就从经费上有保证了。 记者:每年为蓝天培训中心投入一百万,那么有的人可能就会说了,这值得吗?为这些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花这么多钱,这值吗? 王越飞(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非常值得,怎么说呢,如果说我们惩治一个犯罪所需要的代价是一的话,恐怕我们预防犯罪所投入的成本恐怕是它的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 记者:差距这么悬殊吗? 王越飞(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是啊,犯罪分子对社会的危害包括精神的 物质的,特别是在物质财产方面,有的造成几百万的损失,几十万的损失,甚至造成千百万的损失,从国内发生的案件来看,这个有目共睹,而我们石家庄市政府每年投资一百万,到现在我们先后培训了250个刑释解教人员,无一重新犯罪。 解说:每一个来蓝天职业培训中心的学员,必须接受法治道德教育,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接受就业指导,然后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他们被送到委培学校进行劳动技能的培训。 记者:第一批送来的蓝天的学员,那时候和您见面的时候,您什么感觉呢? 张文岐(石家庄市烹饪技术培训中心校长):第一次照面的时候,看这些人还不像那些个,不像是坏人。 记者:不像是坏人,原来您以为他们是坏人? 张文岐(石家庄市烹饪技术培训中心校长):我以为他们这些人肯定是从他身上带着一种让人不大接受的一种。 记者:可是人家刑满释放以后人家是公民了。 张文岐(石家庄市烹饪技术培训中心校长):是呀,但是从原来我的思想上讲,我就认为这些人好像出来以后,可能还要有一种让人不大好接受的感觉。 记者:结果一照面以后呢? 张文岐(石家庄市烹饪技术培训中心校长):结果照面以后感觉不是这么回事,感觉到跟我们学员差不多。 记者:那其他的老师有没有什么疑虑这怎么教他们呢? 张文岐(石家庄市烹饪技术培训中心校长):有,这些人是不是会跟我们其他学员一样的能够学好,也是很担心的,但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们表现也不错,他们上课很认真,老师教的时候也很认真,练基本功的时候也比较刻苦。 记者:他们是不是比一般经历单纯的年轻人更上心,更把它当一回事? 张文岐(石家庄市烹饪技术培训中心校长):感觉挺当回事的,从态度上看都很诚恳。 记者:有没有给学校惹过什么事? 张文岐(石家庄市烹饪技术培训中心校长):我们已经做了六期了,一个事都没有发生,所以我们现在再做蓝天送来的学生来讲,我们比较放心了,我们不再担心了。 解说:影响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的原因,除了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劳动技能,不容易找到工作,针对这一特点,蓝天培训中心专门为他们安排了实用、易学的技能课。 李健全(石家庄市蓝天职业培训中心主任):培训的科目都是比较简单的,学习比较短,三个月之内。 记者:就是短平快。 李健全(石家庄市蓝天职业培训中心主任):见效快,短平快,不需要太深的知识。 记者:就是适应学员本身的情况。 李健全(石家庄市蓝天职业培训中心主任):我们学员本身文化层次比较低,基本上是一些技能培训。 记者:那么蓝天培训中心和这些具体的教授技能的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李健全(石家庄市蓝天职业培训中心主任):是一种委托关系,送学员的时候都有一个协议,必须保证学员能够毕业,学到真正的本领,第二个呢是就业的一个要求,尽量地推荐就业,但是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就业,现在就业形势不太好,但是说,尽量地推荐就业。 解说:蓝天职业培训中心的学员目前主要还是自主择业,他们短时期内学会一门生存技能,可以找一个简单的工作养家糊口,虽然挣钱不多,但是生活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被采访人:我一天也不愿意歇着,开上了公交车,一上马路就挣钱,就这样,挺累,一天我干十几个小时,十四五个小时,挺累,但是心里面挺高兴的,挺开心的,要是自个累点能挣到钱就行,心里边挺高兴,每天晚上我九点多钟回来以后,我媳妇对我也挺好,觉得我在外面开一天车,给我做饭干嘛的,倒水,洗洗脸,总之对我挺好。 记者:看你这日子过得好像挺有心气的,盖了新房子,还有了儿子,是吧。 被采访人:现在我开车,反正从心里面觉得可有劲了,租了人家的车,按现在这个状态,两年之内就把车拿回来以后,一年收入也不少,过得一天一天会好起来。 记者:你现在对比你现在的心情和你刚回家时候那个心情? 被采访人:那个是大不一样。 记者:那个时候呢? 被采访人:真正是大起大落,大起大落。 被采访人家属:没见他这么开心过,我好像觉得我们结婚的时候,他也没有这么开心似的。 记者:是吗,生儿子的时候呢? 被采访人家属:生儿子时候也没这么开心。 记者:就是拿到(驾驶)证以后。 被采访人家属:就是拿到(驾驶)证以后,你都不知道,我都形容不出来了,咱们中国词汇这么丰富,我都不知道用哪个词来形容,他那个时候那个高兴劲,每天拿出来看啊看,不知道看多少遍。 记者:是吗,你觉得他为什么能那么兴奋,就甚至比结婚,比生儿子都让他高兴? 被采访人家属:他觉得社会没有遗弃他,这么关心他们,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这一个证能有什么,体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怀,还有这么多人关心他们,想着他们,不是说,哎呀以前怎么着,有过一次什么社会就小瞧你了,人们看不起你了,不是那么回事。 解说:走出蓝天培训中心的学员,除了用自己所学的技能造福于自己的家庭,有的学员还可以用自己的所学之长回馈社会。 被采访人(患者):我到这儿按摩我是慕名而来的,我打听过一个医疗部门的权威人士,因为是很多,有时候找不到地方,效果不明显,不但花了钱,而且还受了罪,关键是受罪。 记者:医生介绍您放心? 被采访人(患者):对,说这个兄弟按摩。 记者:那你来试了几次了? 被采访人(患者):四 五次了。 记者:怎么样? 被采访人(患者):效果非常明显。 记者:你刚来的时候走路? 被采访人(患者):刚来的时候腿疼得厉害,早晨洗脸弯腰的时候,弯不了腰,都得要一个手扶着,一个手才能用毛巾擦擦脸。 记者:现在自如吗? 被采访人(患者):现在你看,现在好多了,所以说我说确实不错。 记者:你现在有没有统计你一共从开业到现在接待了多少患者? 郭金元:这个患者可多了,三千左右吧,对呀,患者。 记者:把一个患者健康的送出去心里是什么感觉呢? 郭金元:很高兴的,如果有机会我打算既然咱们政府给了我这次机会,我打算再要一个大一点的门市,再找一个,准备搞大一点,为很多痛苦的患者解除痛苦,我打算往大处再开一个,有这个想法。 记者:有这个想法? 郭金元:对。 解说:谢跃杰通过蓝天职业培训中心学习了汽车维修技术,后来他又在培训中心的帮助下继续深造,拿到了高级技工证,现在他自己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店,不仅从社会上招聘技术人员,而且也吸纳了与他有着同样经历的刑满释放人员。 谢跃杰:找了一个什么,也是我认识的,以前在监狱,他出来比较早,他也是在家待着没事,在家种地,家好几个孩子,我说你学门技术,你过来到我这儿干吧,我说在这儿学修车,毕竟以后有着落。 记者:现在有这种背景的人,师傅有几位呢? 谢跃杰:现在有三个吧,还有一个就是年前他从监狱出来,他是四川人,可能一出来家里没什么人了,他不爱回家,他是托朋友找了我的朋友过来找个地方,找地方安排上班,出来没饭吃,他过来跟我说了,我说行我要。 记者:假如你招一个经历单纯的人,你不是更省心吗?你为什么愿意留他们呢? 谢跃杰:自个有那个经历以后吧就想别人跟自己一样,出去找工作干嘛处处碰壁。 记者:就是你也被拒绝过。 谢跃杰:对。对不起。 记者:是不是有过同等经历的人就更容易理解? 谢跃杰:对。反正从心里就比较了解他们。 记者:那当他们来找上门,希望你能留他们的时候,你就不忍说不了。 谢跃杰:我不是说不忍说不,就是从心里不能说不。 记者:因为什么? 谢跃杰:因为就是说政府把我们培训完了以后让我们造福于社会,那时候光记住一个人出去以后要造福于社会,我们怎么造福社会,就是说我能做多大贡献做多大贡献,不光我的技术为社会造福,我还要让别人学会这技术,同样造福于社会。 记者:那杰子呢能接受他们,那你呢? 贺青(谢跃杰妻子):能,我比杰子还开通点,因为跟我接触这么长时间,我觉得他们人心都挺好的,他们也可能就像杰子,一次就说什么过失吧,走错了道,不是说他这步错,下步他还错去,起码他知道不应该再错下去了,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呢。 解说:刑满释放人员要真正地融入社会,除了要有基本的生存技能之外,更为重要的要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心理调适能力。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类人群的心理干预机构,北京爱心导航基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这是一家民间机构,由一名刑满释放人员通过朋友的赞助创办的。 记者:你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潘锐:走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刹那突然感觉自己很空,什么都没有,对这个社会很迷茫,很茫然,我才和社会脱节两年八个月我就会有这样的感觉,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我会躲着人走,怕人,怕见人。 解说:潘锐曾学过法律,当过律师。1999年潘锐准备出国深造,可就在临行前一场交通肇事葬送了他的前程,潘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潘锐:回来之后,然后不断地接触这些以前的狱友,包括有同样经历的这些人,接触之后,他们的生存状态,包括他们那些人最深的想法,包括他们想去犯罪的那种念头,这个对我的震动也特别大,我记得有一个朋友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有几个朋友和他们一起来吃饭吧,然后我就过去了,他跟我说都是他的狱友,从监狱里面回来的,我看还有好多是从别的地方来的,以前从来没来过北京,一致说都是来看他,我就感觉有点奇怪,怎么凑这么齐呀,他跟我说潘哥,我这次找他们几个过来,我想做一次大的,做大的,我说干什么呀,他说绑架,当时他提完这句话的时候我一下惊住了,我说你为什么想干这个,他说我父母为我吃太多苦了,我以后不想让他们吃苦了,我要给他们留一笔钱,哪怕我死都无所谓,我要给他们留笔钱,我说你知道叔叔阿姨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钱吗?不是,是你这个儿子,他希望你是一个健康平安的儿子,退一万万步来讲你绑架成功了,你们五个人抢二百万,每个人四十万,你让你父母怎么花这四十万?即使你父母能拿到这笔钱。 解说:潘锐制止了这起即将发生的绑架案,同时他也在思考怎样避免重新犯罪的问题。 潘锐:所以当时我就想怎么样去做,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来帮助这些人,有犯罪动机的这些人,阻止他们再去犯罪,然后就想到爱心导航这种方式。 解说:照片上的这位父亲叫石亮,在他生命中最痛苦、最孤独的时候,他结识了潘锐。 记者:那个时候你心情不好,心情能糟到什么样子呢? 石亮:老是想再走原来的路。 记者:那原来的路都已经让你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了,那么多年失去自由。 石亮:对,不管是怎么着,特别不正常的心理。 记者:那时候心里想跟一个什么样的人聊聊呢? 石亮:听我说,把我心里这些苦,委屈都倒出来就行了。 记者:就听你倾诉就行? 石亮对。哪怕不认识都可以。 记者:那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潘锐的呢? 石亮:是朋友介绍的,我们两个共同之处就是说,我现在的很多问题他能理解。 记者:他愿意听你倾诉吗? 石亮:他愿意听啊,反正我那回都觉得我都说烦了他还没听烦。 记者:说了多长时间? 石亮:有几个小时,几个小时他就一直在听,一直在听我说,而且说,很多时候我感觉哪儿,说得特别偏激的时候,他能给我解开那个疙瘩,刚开始的时候。 记者:那你现在理解潘锐为什么用那么多时间来听你倾诉? 石亮:很多就是刚刚回来那些人有个心理转型期,这几个月,如果他家里的负担,社会上的负担,外来的压力对他来说很多都解决不了的,只能再重新去走过去的路。 记者:当时潘锐说什么能让你心里头动了一下? 石亮:他就说,再这么活着有什么意思,再去那么活有什么意思,很多事情还等着我去做,他老是说那句话,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战胜一切,我开始不理解,我老认为我懂,可是说我还不那么懂。 记者:潘锐聊的和其他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的? 石亮:那会儿对我就跟对自己兄弟似的那么说,跟我说很多话,很不留面子。 记者:不留面子? 石亮:对,他说不行咱俩就碰一下,那个意思,老爷们需要发泄,不行咱们俩打一架,没别人,反正挺让我感动的。 记者:有没有说得很刺激你,让你觉得特别意想不到,没有人跟你这样说过话。 石亮:有。 记者:例如说的什么话? 石亮:臭下三烂嘛,就是说你要再走那样的路不就跟臭下三烂一样吗,烂泥糊不上墙那个意思,而且很多话别的朋友没说过,他跟我说过,也很刺激我,促使我吧,不能再去做很多过去所做过的事情,应该重新去生活。 解说:石亮找了一份工作,一个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不过石亮说,他很享受现在这份稳定而平静的生活。 解说:石亮的朋友李淼,曾因吸毒多次进劳教所,石亮把李淼介绍给了潘锐,潘锐不仅改变了李淼,使他从一名求助者成为爱心导航的志愿者,而且还帮助李淼化解了与父母多年的积怨。 潘锐:爱心导航的这种帮助模式,它不仅仅是爱心导航本身的,它还需要家人,需要社会层层方面对他有一种帮助,那么我觉得家人是最主要的,家人都不接受,都有一种排斥,对他的心理这种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那时候我就想,我应该怎么样去做这项工作来化解他们之间这种矛盾。 李杰华(李淼父亲):根本就不理他了那会儿,跟他不说话,谁也不理他,就行同陌路人一样,谁也不理谁。 记者:在一个家里头? 李杰华(李淼父亲):对,不理他,谁也不理他。 记者:最厉害的时候家里什么样子? 陈玉伶(李淼母亲):他那屋子弄锁,我们这屋也弄,他妹妹那屋也弄,家里头到处都是锁。 记者:能锁住吗? 李杰华(李淼父亲):锁什么呀,给你撬了。 陈玉伶(李淼母亲):有人,天天家里得有人看着他。 李杰华(李淼父亲):不光是看着他,还得看着东西呢,都给你拿去卖了,他那个屋子已经卖光了。 记者:那时候家里不像个家样子。 陈玉伶(李淼母亲):乱七八糟的,现在还稍微好点,要什么没什么,真是,那时候我说,我说我都有死的心了,真无可救药了这孩子。 李淼:跟潘锐我们挺彻心的谈了一次,确实是真情的感悟吧,我们俩方方面面都在谈,包括我出狱之后走上社会这段时间,到家里、社会,我说怎么去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谈到父母,当然我自己心里也有抵触情趣,对父母,我们俩聊到父母的时候,潘锐都哭了。 记者:你呢? 李淼:我也哭了,他说人嘛,民以孝为天嘛,如果你交朋友做事情不孝敬父母,哪还有真正朋友呢,说我现在父母还健在,我现在有尽孝的机会,可是潘锐想尽孝他都没有机会了,这让我特别特别的感动,毕竟是自己的心里一块儿痛。 记者:但是那个时候隔阂太深了。 李淼:隔阂特别特别深。 记者:不沟通那个时间太长了,就是打破僵局怎么打破的? 李淼:潘锐去我家了,跟我父母,跟我父亲抱头痛哭。 潘锐:说起李淼,父母的怨气大了,我就做一听众,因为从心里面来讲,必须让老人把他们多年的积怨一定要发泄出来,一吐为快嘛,因为他们这种伤心,这种积怨可能也是由来已久了,必须得给他们有一个倾诉的一个出口,那么我就作为这个垃圾桶了,来接着,他们说我听着,然后再慢慢一点一点地影响。 李杰华(李淼父亲):我说只要李淼能在你那儿学好了,我说你真是活菩萨了。 记者:你用了活菩萨这样的说法。 李杰华(李淼父亲):他要能给李淼那样的要给调教好了,那真是,多少次了,李淼他多少次了,戒毒都无数次了。 记者:就是连家里都要放弃他了? 李杰华(李淼父亲):本身就想放弃。为什么不理他呢? 潘锐:有时候李淼也有喝多的时候或者是跟家人吵架的时候,这时候就觉得特别特别担心,而且怎么样去把控他的一个情绪,掌握他的心理,怎么样去对他有一种引导,让他主要是心理戒毒,怎么让他把从毒品的心理和以前那种罪错的心理,给他引导到自愿服务的,这一块参与心理来。 解说:在潘锐的帮助下渐渐地远离了毒品,他作为爱心导航基地八百多名志愿者中的一员,常常义务去监狱看守所,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帮助那些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做好回归社会的心理准备。 李淼:我觉得以前就是耻辱,但是毕竟是自己以前的历史,这是抹不去的,我之所以敢说出来,讲出来,我就想告诉更多的人,引以我为戒,做个踏踏实实的好人,还是心里踏实,做一个好人,你的生命到第多少年的时候,开始仔细考虑的一句话,我今天还未满34,33,才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好人,自己才能想到说为别人去做点什么。 记者:从那儿以后你觉得儿子在变化吗? 李杰华(李淼父亲):变。 记者:每次回来能看出来? 陈玉伶(李淼母亲):第二次回来他爸不有病,戒烟戒酒了,就喝点红酒,给了他爸,甭管多少钱吧,买了一箱红酒,后来我说花什么钱呀,又没钱。 李杰华(李淼父亲):头一次,长30多,头一次,我没喝过他一口酒,没抽过他一颗烟,更没花过他一分钱。 记者:那这回呢,儿子这回把红酒给你拿回来了。 李杰华(李淼父亲):美。对,变了,从心里变了。 记者:这回这个父子互相之间那种感觉不一样了? 李杰华(李淼父亲):不一样了,对,大不一样了,每次喝这酒的时候的感觉呢。 李杰华(李淼父亲):儿子买的,好像味都变了。 记者:是吗。 记者:就在这个对你的工作对象进行帮教的时候,哪方面你是觉得吃力的?就是光靠爱心导航的力量已经不够了。 潘锐:就是求助我们的特别多,可是我们帮助起来,从客观条件上就受到限制,爱心导航现在陷入这种困境,基地现在运转不下去了。 记者:是怎样的困境? 潘锐:那么现在我们欠款有20万。20多万还包括房租水电费,水电现在停了,现在停电停水。 记者:对。刚才你们工作人员给我倒的水说是从别的办公室借来的。 潘锐:从外面借的,借的热水,所以说我觉得这一块呢确实对我这个,对我打击确实很大,但是也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得爱心导航的这种模式更需要被推广,更需要全社会人来关注,来参与。 解说:爱心导航基地由于拖欠房屋费、水电费,已被房屋出租方终止了二十年的房屋租赁合同。潘锐目前正在寻求多方帮助,想留住爱心导航基地。 总制片人:梁建增 赵微 制片人:张洁 编导:陈新红 摄像:王晓鹏 李季 录音:呼和 助编:刘涛 解说:古兵 责编:郑刚 王琦冰 合成:张东升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胡劲草 播出主管:孙金岭 郑曼茜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人: 李老铁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越飞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李瑞祥 原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建全 石家庄市蓝天职业培训中心主任 李遵英 石家庄市委原副书记 张文岐 石家庄市饮食集团烹饪技工学校书记 谢跃杰 贺 青 谢跃杰妻子 郭金元 潘 锐 石 亮 李 淼 李杰华 李淼父亲 陈玉伶 李淼母亲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