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医院的成立,为弱势群体带来福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00:31 央视《经济半小时》 | |||||||||
惠民医院的成立,为弱势群体带来福音 来京务工的葛明艳因为没钱治病,全家陷入了困境,我们来看看小葛的经济状况,小葛一家有五口人,全家每个月靠的就是220元的低保,是一个典型的低收入的家庭,他家全年的总收入不到三千元钱,就是几年不吃不喝,也做不起一次普通的手术,而小葛来北京打工的时候,又没有买保险,所以,小葛得病后得不到任何社会保险或者是商业保险,既没有社
今天小葛夫妇出门去找一种救命药,这种药一瓶就要2万多元,据说效果不错,药厂现在开展了免费赠药的慈善活动,但要得到这种药,小周首先要找医生写推荐信,今天小周已经是第十次出门了,每次都要骑几十里地,前几次,他们都没能见到这种药的注册医生,因为他们付不起昂贵的挂号费。 葛明艳:“说是有一个注册大夫,他也是100元钱的挂号费,我说算了吧,别去了,别去问那个药了。” 眼看着小葛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小周一咬牙,就挂了100元钱的特需门诊号,这样小葛夫妇终于能跟注册医生见上面了,按照赠药程序,小葛需要先做一系列检查,小葛重做了血常规和骨髓穿刺、还花了560元做了基因检测,但小葛还是得不到推荐信,因为她不是北京人。 注册大夫:“那么她也应该是回到她的当地去申请,哎,这样的话呢,程序上是这样的。” 周洪:“回一趟重庆,我们两个人坐那个火车硬座,坐一天一宿吧,到重庆,也就说费用我们得用,两个人得快500元钱。” 要得到救命药,小葛至少得跑上千公里的路回到家乡;至少得花半年的时间来重新做一系列的检查;至少得掏上万元来完成以上这些申请过程,因为她是外地人,不能在北京享受这个慈善捐助,而这块石头也被于小千踢到了。 于小千:“它开始有争议,比如说我们海淀做了一家惠民医院,就是弱势群体吧,会不会全北京,会不会全中国来,我们的财政能不能支撑全市的相对于救助的这种人群。” 流动的外地人在海淀区就有将近80万,很多是像葛明艳这样的低收入的劳动者,他们该不该享受海淀区公共财政的好处?经过磋商,海淀区政府决定这家惠民医院的大门将向所有人敞开,因为海淀区已经意识到医疗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 虽然大道理谁都会讲,于小千暗地里也早就算过帐,国有公立医院不会因为向穷人敞开大门而倒闭。 于小千告诉记者,公立医院的固定成本由财政支付之后,剩下的就是水电等浮动成本,而这将是大数法则,就是来看的病人越多,医院的负担就越小,2005年12月底,海淀区全新模式的公立医院上地医院开张了,不久这家小小的公立医院就来了一位客人,卫生部部长高强带来了他对目前公立医院机制的思考。 高强:“公立医院不应该赢利。” 北京市海淀区决定,假如这家不赚钱的公立医院运转顺利,海淀区还将按照这个新模式,开两家新的公立医院,这两家医院也将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人群敞开大门。 海淀区公立惠民医院面对的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农民,而卫生部统计,农民中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占30.3%,其中70%是由于经济困难;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为45.8%,其中38.2%也是由于经济困难,农民未就诊率、未住院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小葛已经进入了癌症晚期,医生说,他只剩下半年时间了,他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