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越来越人性化的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6:56 中国青年杂志

  文-本刊记者信海光 图-ChinaFotoPress提供

  29年来第一次延期

  2006年6月6日,是全国高考的前一天。这一天的中国,像往常一样既安静,又忙碌。明天就要参加高考的考生 、家长和老师们,紧张而兴奋地等待随后那决定命运的几天。

  然而,在福建建瓯却完全是另一副景象。连日来的暴雨,使建瓯早已变成一片泽国,据建瓯市七里街水文站6月6日 下午3点观测,该地水位已达到了102.2米,远超了危险水位。6月6日下午3时40分左右,建瓯市80%的城区被淹 。建瓯全市已失踪5人。建阳城区1/3进水,最深处0.4米。10万余人紧急迁移。

  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大雨还在下,100多名武警带着多部冲锋舟在建瓯集合,准备一大早接送被水围困的考 生进考场。建瓯市政府紧急动员全市能用的车辆,由交警部门统一指挥组成“高考车队”在各大街小巷严阵以待,准备接送考 生应考。

  但现在已经不是接送考生的问题:考点都浸水、断电了!

  “三中考点要进水了!”

  “六中考点已经进水了!”

  “建瓯至东峰路段多处山体滑坡,367名东峰考生无法送进城参加考试!”

  “500多名监考和考试工作人员被洪水围困,很可能无法按时赶到考场。”

  一个接一个的电话打进建瓯市教育局,而且一个比一个紧急!

  于是,一场大水,在2006年6月6日这一天,使建瓯市载入了新中国的教育史:为了保证考生安全,为了保证高 考不出差错,建瓯市决定向省政府紧急递交“延期举行高考”的申请。福建省招委会随后启动应对预案,拟对建瓯4681名 考生启用B卷进行延期考试,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待定。这是我国自1977年恢复普通高考以来,第一次遭遇推迟考试时间。

  建瓯市教育局草拟了《致高考考生的一封信》、电视稿、广播稿。当一接到批准通知,他们便立即在拟定的通知上填 上复考时间,连夜发出通知。当天的电视、广播不停地滚动播出考试时间。

  没有一人因受灾原因缺考

  6月13日上午9时整,因洪灾被迫推迟的建瓯高考B卷考试如期进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延期高 考。也是全国首次因自然灾害大规模启用副卷高考。

  一样的考场,一样的课桌,一样忐忑不安的考生,一样焦虑的家长。建瓯市4653名考生如常应考。只是时间推迟 了6天。据建瓯市招生委员会统计,全部4681名考生除28名因保送、留学和体检不合格等个人因素自愿放弃外,没有1 名因灾缺考。

  这次使用的副卷和正常试卷也有“五个一样”:命题老师一样、试卷难易一样、试卷题型一样、试卷分值一样、试卷 评分标准一样。

  与往常不一样的则是考生们感受了更多的关心。

  为了这次历史性的延期高考,温家宝总理作出了重要批示;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也提出了“三个确保” 的要求:确保无一考生因自然灾害缺考、确保考生复考来去安全、确保考试平稳有序。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亲自坐镇建瓯 ,指挥延期高考准备工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宏伟等人则马不停蹄地奔波于5个考点,向考生宣传,与考生聊天谈心。与此同 时,建瓯市电视台滚动播出“五个一样”……

  教育局的干部们扛着铁锹上街了,全市掀起了卫生运动,为考生们营造良好卫生的环境。为防止考生路上不安全,教 育局专门组织了20辆中巴车,前往东峰中学接367名农村考生,然后安排统一住宿。他们甚至还为每个考场准备了2B铅 笔、黑色签字笔、橡皮、矿泉水……

  13日上午8点15分,建瓯六中考点门口。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徐徐停下,这是建瓯市委书记卓立筑的车。车门打开 ,下来的却是一名考生。不仅是卓立筑的专车,建瓯市所有的机关用车都被动员在车窗前方贴上“考生专用车”的标志,任何 考生在路上只要招手,这些车都会免费把考生送到考场。考点和考生驻地之间,45辆公交车来回穿梭,费用由政府和公交公 司支付。而凡是叫出租车的考生,凭准考证可以获得半价优惠。“从宣布延考到开考,我们市里的其他工作几乎都停掉了,都 给考试让步,给考生提供服务。”卓立筑介绍说。

  但并不是一切都顺利。

  6月13日下午5点,建瓯三中考点。数学科考试结束,不少考生情绪低落,都说比考前看到的今年高考的正常试卷 要难。许多考生家长,在见到孩子第一面的时候,已经强烈感受到这股反常的情绪了。不满和担忧在家长和考生中蔓延。于是 ,6月14日下午,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卓立筑亲自主持了家长座谈会,国家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福建省教育厅副厅 长刘宏伟出席座谈会,与考生家长“零距离对话”。

  应书增说,国家考试中心将组织命题专家对两套试题进行科学评估,并综合建瓯地区多年平均分和福建省高考平均分 等因素,进行“考后的分数调整”。

  “这次建瓯人民受灾,我们决不能让建瓯人民在高考中吃亏,请大家吃下这颗定心丸。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人性 化管理的政府,既然能够把抗洪救灾这个问题解决,也能够把分数这个问题解决。”应书增一席话毕,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考生家长们这下完全放心了。

  越来越人性化的高考

  从建瓯延考的种种细节可以看出,中国的高考正在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而2006年,这种变化尤其突出,以致于有 媒体称2006年为“高考人性化年”。

  而在之前,有关“人性化”的话题,曾在相当时间内困扰中国高考。最典型的莫过于几年前高考日发生在陕西渭南市 的一件事情:一名女考生骑车赶到考场门口时,比进入考场的规定时间晚了两分种。女考生求门卫和警察放她进去,把门的就 是不同意,女考生跪在地上痛哭哀求,但直到15时正式考试铃声响起,考场的门还是没开……媒体对此广为质疑。

  实际上,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人们注意到了高考的人性化变化。

  最初的变化是从制度开始,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门把高考从炎热难耐的7月份调整到相对凉爽的6月份,考生 再也无须冒着7月的酷暑赶考了,避开炎炎酷暑,考生能够更加轻松舒适地参加考试。同时,面对社会建立了复查分数制度, 紧接着,高考体检降低了录取门槛,放宽了对患疾病或生理缺陷者的录取要求。甚至对考生忘记带准考证都有了相当宽容的处 理方式:在考生证件不全的情况下,可以比对真人和照片验相貌,让考生先考试再补办证件。

  考生如遇身体不适,如厕后仍可继续考试。根据今年广州市《普通高考考场偶发事件处理指引》明确规定,一般情况 下考试中途考生若要上厕所,需作交卷处理,但如确有身体不适需要上厕所,可由主考指派一名同性别的考场联络员全程陪同 其上厕所,厕毕再回试室继续考试。上海教育考试院下发的《高考监考员职责》,甚至对监考老师提出了更为细节的要求。监 考人员尽量不穿硬底鞋;监考人员不要长时间站在考生旁边;对精神特别紧张的考生,应立即予以安慰,但不能影响到其他考 生。北京、广东的教育部门还专门给每个考生配置了2B铅笔。在山东,考生如不小心弄脏或损坏试卷、答题卡要求更换时, 监考员可以申请备用试卷、答题卡……

  特殊考生的考试权也被人性化关怀所涵盖在内。在6月7日上午开始的北京高考10万多份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两 份特殊试卷:大字卷。这是专门为两名低视力考生准备的。大字卷和视障考生出现在考场,在高考中都是第一次。

  除了考试制度本身,各地有关部门也纷纷采取有效措施,从细节入手,努力排除各种对考生的干扰,为考生营造安静 、平和的考试环境。每到高考,公安、交通等部门就会增加力量全力保安全、保畅通,保证每一名考生安全、准时到达考场; 建设、环保部门要对建筑工地等处加强巡查,加大对噪音的查处力度;卫生、防疫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为考生的饮食安全筑 起放心墙;就连

医院也会派出急救车,在考场外随时待命,一旦有事,第一时间就能出现在现场。在上海,为保听力考试顺利 进行,繁忙的淮海东路都被短暂封路。

  有些城市的考场附近的公交站点被临时调整。为方便考生乘车参加高考,广州市客管处决定临时调整部分考场附近公 交站点。西安市的“教育专线”公交车高考期间考生免费乘车。人性化的细节还出现在一些南京市民的手机里。高考第一天考 试结束的前几分钟,南京30万考生中许多人的家长就几乎同时接到了这样两条免费短信:“高考首日,不要追问,切勿责怪 ,请做一位聆听者。”还有一条,“请提醒孩子,考后不要与同学对题,尽快调整好心态迎接下场考试。”这是南京市教育局 通过“教育一线通”发来的助考公益短信。几十条助考短信都是经过有关专家精心选编,内容包括对考生的生活安排、学习方 法、心理调控等方面的指导,也有对考生家长的心态引导和方法指导。

  这次高考人性化的大潮,也有民间的积极参与。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餐厅要事先进行大扫除,做到食品干净卫生。 上海还出现了“高考避经门诊”,专门指点那些自己购买

避孕药来调节月经的女生。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女生而言,盲目服 用避孕药的后果可想而知。

  把人性化推而广之

  从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制度到今天,高考已经走过了29年的历程。从当年苛求家庭出身的“推荐式”,到强调 考试成绩的“竞争式”,高考走出了“血统论”的阴影,更多公民得以推开大学之门,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得到了充分尊重;从 一张考卷定终生,到今年部分大学自主招生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试教育已显“破冰”之势;而高考时间从“黑色七月”到 “凉爽六月”的调整,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人性化理念。29年来,高考这所有的进步,其实正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下高考的人性化规定并不是全国范围内的,而是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越大,则人性化措 施越完善。我们希望,高考的人性化特色,能够在全国所有地方推广,进而脱离“全民总动员,处处开绿灯”的特殊关怀,把 人性化的光辉照耀到中国人的整个生活中去。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