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人类品质的升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04:5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30年前,一场7.8级大地震使唐山24万多条生命葬身瓦砾中。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重大代价,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财富。 抗震精神共铸民族之魂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尤其可怕。 然而,英勇的唐山人民并没有被大灾难压垮,他们充满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勇气和力量,唐山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震后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胜利…… 在大地震发生时和震后建设中所凝结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唐山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的城市。 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不仅属于唐山,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科学家的天然“实验场” 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30年来,世界各地地震工作者络绎不绝地来到这个发生过特大灾害的地方,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从而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和指导。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学家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地震的极端复杂性,就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征途上前进了一小步。 地震工作者把诸如唐山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方作为实例,作为重中之重的研究对象,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并依靠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力图从中找出制服地震“恶魔”的武器。 防御地震:变被动为主动 人类是不是在地震灾害面前就只能被动承受? 几十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经过对大量地震幸存者调查研究发现:即使在地震发生、房倒屋塌的情况下,人类依然有着生存空间,有着防卫和保护自己的可能。这里的关键在于人们拥有一定的地震科学知识,并在地震前、地震发生时、地震发生后能否采取及时、适当、合理的避险与自救行为。这是在牺牲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之后得出的珍贵历史经验,也是防止地震灾害的一大飞跃。 循着这一研究思路,王子平与另几位地震专家把触角伸向了地震社会学。他们提出了“大防御战略”,出版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地震社会学初探》及大量有关专著。 这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无疑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在我们这个并不安宁的地球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灾难,而卓有成效地防御和应对会使人们更大限度地减少痛苦、伤亡和损失。 (新华社)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