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 让人类远离灾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4:5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坐标:东经118.2°,北纬39.6°

  人类将永远铭记这一时刻: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

  自1976年7月28日后,24.2万亡灵有了一个共同的祭日

  1976年7月28日,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3.8秒,那一个黑色的可怕瞬间。在唐山地壳下12公里深处,长期集聚在这里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比日本广岛原子弹强烈400倍、相当于800吨黄色炸药在城市底下爆炸。一时间,地球颤动地层轰鸣,一场人类史上堪称最为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的头上,转眼间,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西方媒体当时断言,这座城市将从地球上抹掉……

  A

  三十年前那一场惊世之灾

  解密一:震中为何迟迟不能确定?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亲历过唐山地震,他回顾唐山地震的速报工作,澄清了某些历史事实。

  由于唐山大地震无任何前震,主震突发,东部台站受到地震破坏。唐山地震主震记录实际上只记录了地震波的初至到时,后续波形全部限幅。震中位置十分分散,致使无法最后确定。

  1个多小时后,即凌晨5时过,最终确定速报结果是,发震时刻: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震中位置:唐山丰南,震级7.8。唐山地震速报就这样产生了。

  唐山地震速报如此艰难,是北京台网大地震速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解密二:

  震后为何没有爆发瘟疫?

  在人类灾害史上,曾一遍又一遍重演大灾后疫病流行的悲剧。唐山地震后,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支援下,唐山打响防疫灭病的攻坚战,创造“大灾之后无大疫”奇迹。

  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时值盛夏,遗体腐烂,蚊蝇密布,肠炎、痢疾肆虐,重大疫情一触即发。震后不久,河北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就成立卫生防疫领导小组,提出军民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结合、援唐防疫队与当地卫生防疫人员密切配合,大打一场防疫灭病的人民战争。考虑到

  灾区防疫力量不够,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

  1200多名防疫人员赶往唐山。

  解放军担当了掩埋遗体的重任。震后唐山市区有将近10万具遗体,是解放军运到郊区掩埋的。还有部分遇难者遗体由亲属临时掩埋在市区,当年冬天,唐山防疫人员和民兵把这些遗体全部挖出,迁入郊外8个公墓深埋合葬。到12月底,唐山地区共迁移和添土掩埋处理遗体19万多具,市区迁出埋在市内的遗体3万多具并进行了标准化掩埋。

  在掩埋遗体的同时,唐山广泛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防化部队出动洗消车,医务人员身背喷雾器,在断壁残垣中喷洒药物。国务院抗震救灾办公室还下令调农用除害灭虫飞机急赴唐山,前后共计141架次,喷洒马拉硫磷和敌敌畏45.29吨,从根本上消灭瘟疫孳生源地。8月底,唐山控制了肠炎、痢疾。

  解密三:青龙县为何无一人死亡?

  时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的汪成民,在唐山地震前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这个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

  1976年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作震情发言。当时主持会议的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没同意,让他在晚间座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

  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听到震情通报后,火速赶回县里。县领导冉广岐拍板,7月25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

  1996年4月11日,新华社刊发消息:河北青龙县县城距唐山仅115公里,但这个县在唐山大地震中无一人死亡。

  B

  三十年间这一座涅槃之城

  赤手空拳扒开废墟救人

  四川自贡籍军人陈学良回忆当年唐山地震大救援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火速调集11个师14万官兵,以最快速度抵达灾区投入抗震救灾。救灾部队官兵有千余人负伤,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作为当时先遣部队的一名连队文书,四川自贡籍军人陈学良奉命参加了救援。30年过去了,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真实的画面,一直定格在他脑海中。

  奉命抢险触目都是死尸裂缝

  那年,陈学良21岁。地震发生时,他所在的某部某师正在吉林白城训练。接到紧急集合令后,军人们很快踏上了开往河北方向的火车。

  饭没来得及吃,战士们就把饭抬到火车上吃。上火车后,他们才得知是唐山发生了地震。

  第二天早晨5时30分,火车到了丰南县。下了火车,“触目都是死尸、裂缝、坍塌的房屋、扭曲的铁轨,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味道。有人经过苍蝇就大片‘轰’起。”战士们听到的,是幸存者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嚎叫声。“看到我们来了,他们泪流满面欢呼‘解放军来了!’当时很多战士都流下了眼泪……”陈学良回忆着。

  一小时后,他们来到唐山开平区丰山村开平

化工厂。

  奋力救援3月没洗过一次澡

  工厂大门已倾斜,房屋也倒塌。战友们顾不上搭帐篷,听到老百姓急促地呼喊着“救救下面埋着的亲人”,就奋不顾身投入到救人行动中。由于部队开进时携带的工具很少,他们就赤手空拳用双手扒开石块,掀开预制板,扯断钢筋救出生还者。

  “我们第一批救出的是一家四口。当时,我们正在搜寻幸存者,一对老人焦急地呼喊:‘我的女儿、女婿还埋在楼下。”战友们有的用铁棍撬,有的用手抬,有的搬,有的打孔,终于在卧室一角看到了被埋在废墟里的一家人。一个小男孩有气无力地喊着:“解放军叔叔快来救救我们,我爸爸还在下面。”陈学良的心被极度震撼着,“这个稚嫩的声音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却的声音。”每一个幸存者被救出来,周围就是一片欢呼,这些欢呼声让战士们人心振奋。

  地震一周后的那天下午4时多,他和战友们在唐山一

医院倒塌的楼房废墟中竟发现了8名生还者,“这真是一个奇迹!那是8名女医护人员。”

  陈学良说,由于地震,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都全部被破坏了。战士每天喝的是开平化工厂浴池里的水,吃的是部队战备用的难以下咽的压缩饼干和飞机空投下来的用塑料装着的馒头、烙饼。

  他回忆说:“15天后,也就是道路抢修好后,才从滦河运水过来。而这之前,战士们洗脸、洗脚、擦身都只有一盆水可以用,喝的水是用小水桶(可装3-5公斤水)装起的,战士们你一口我一口传着喝。”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救灾抢险的3个月中,战士们没洗过一次澡。

  余震不断石块砸下意外负伤

  在这里,每天都有数十次余震,每当听到雷鸣吼声便知是余震来临了。“一次工作中,地面突然猛烈地颠簸,发出隆隆响声,我知道这是一次较大的余震。当时我正和3名战友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来不及躲闪,4人被从危墙上滑落下来的石块埋住,腰以下的部位都被埋进去了。”

  陈学良的左腿被砸伤,当时出现红肿、发紫等症状,但他还是坚持着救灾抢险工作。救灾归来后,陈学良的部分内脏和腿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后遗症并发,被送往部队医院进行抢救。陈学良退伍回到自贡后被评定因公三级残疾军人。 孔令巧段静记者曹笑实习生沈智今日是唐山的祭日,更是唐山的生日:唐山在7月涅槃。地震给唐山一个毁灭性的灾难,唐山则在一片瓦砾上创造了奇迹。在经历10年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后,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

  活力的现代化唐山重新崛起。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工程。”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薛渤珣说。

  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新唐山,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七五”时期,唐山经济发展速度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八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全国平均发展速度;2005年,唐山市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居河北省第一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新唐山崛起之根。”唐山市委书记张和深有感触地说,30年来,团结互助的精神,已深深植入知荣明耻的唐山人民的灵魂,而且孕育出了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

  张北地震时,29辆卡车满载着唐山人民无私援助的救灾物资第一批到达灾区;九江洪灾,唐山是全国第一个捐款超过百万元的城市;印度洋海啸,唐山地震孤儿代金荣一个人就捐款3万元。

  大地震使4200多名孩子失去父母,“唐山孤儿”甚至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30年过去,这批孤儿早已长大成人,近半数成为各行业骨干。

  C

  三十年祭为了悲剧不重演

  面对地震我们是否能从容应对?

  专家呼吁:提高公众应对地震危机意识迫在眉睫

  40年前的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台连续两次强烈地震夺去8000多人的生命;30年前的7月28日,24.2万多人在唐山地震中再也不能醒来。今天,当我们缅怀死难者时,也深切感到:对地震惨痛记忆的最好纪念,就是能够肯定地回答专家们忧心忡忡的一个提问:假如现在地震突然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否能够从容应对?是否能够避免惊慌失措?

  地震预报具有相当局限性

  地震的危害之大、摧毁能力之强,给人类留下了惨痛回忆;但在地震面前,人类并非无所作为。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陈建民说,“地震可以预报,但只有少量成功先例。”我国较大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不到10%。地震预报上的局限性,使地震灾害预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防震防灾演练近乎空白

  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水平所限,不能单靠地震预报这一个环节,而应加强预防和应急救援。“唐山造成那么大的损失,与唐山是一个对地震不设防的城市有关,而且缺乏专业救援队伍也影响了救灾效果。”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周清良分析。

  各地有应急预案,但不少地方仅停留在字面上,而针对公众的防震防灾演练近乎空白,现在中小学课本也没有系统的防震知识介绍。

  提高危机意识迫在眉睫

  “我国群众的防震意识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加大宣传,防震意识的高低、防震知识的普及与否,对能否减轻地震灾害有重要影响。”陈建民说。

  邢台市地震局局长张国斌也坦言,地震的惨痛记忆距我们并不遥远,但目前许多人防震减灾意识仍然淡薄。2005年的九江地震,死亡12人,专家分析死因后发现,居民普遍缺乏避震自救知识是一个主要因素。受九江地震影响,湖北一些县市的学校出现学生拥挤踩踏事故,78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11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以往的经验教训并未被很好汲取,公众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仍然非常薄弱。

  陈建民呼吁,“应把地震知识、自救互救等纳入教育体系,特别是纳入中小学生的教育体系,用一个娃娃影响一个家庭,逐步提高全民的地震灾害意识和地震知识水平。”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