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吸员王超的烟草生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3:23 新世纪周刊 | |||||||||
-本刊记者/胡杰 距离王超办公室十几米的地方,就能嗅到一股浓重的烟草味道。这不是燃烧后的烟草味道,是那些原始的烟叶或者经 过处理的烟叶味道,散发着一点野性。 王超是红云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作为卷烟厂,烟叶无疑是最重要的原料。然而王超的办公室里烟草的味道更酽。乍进办公室,会让人怀疑自己走进了 机场的吸烟室:不会吸烟的人,多数要眯起双眼咳嗽两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王超的办公室窗户大开。在中国云南昆明这样一个凉爽怡人的夏日午后,除了一位微胖、脸色有点黑的男子外,办公 室里面还坐着3位瘦削一些的男子。让人惊诧的是,他们每人左手上同时夹着3支卷烟,每支都缓缓地吸上好几口。浓重的昆 明口音让人听不清楚他们在喷云吐雾后交流的内容,但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字。 “这位是王超,集团技术中心原料室主任。”红云烟草(集团)改革发展部陪同采访人员介绍道。上来握手的,是那 位微胖、脸色有点黑的男子。 王超的工作原来隶属于昆明卷烟厂。对于中国的烟民来说,昆明卷烟厂是个熟悉的名字,“云烟”这样著名的香烟品 牌,就是这家卷烟厂的产品。然而从2005年11月8日开始,王超的身份改变了:红云集团成立,他成了集团的员工。2 006年初,“昆明卷烟厂出品”这几个字前面加上了“红云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背后,是中国烟草行业的一次深刻 的体制变革——从厂长负责的工厂制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制。 但王超的基本工作并没有变:为消费者找到最好的用来生产香烟的烟叶,并做出技术上的处理,满足消费者的吸食口 味。只不过,原来只为昆明卷烟厂服务,现在,要对集团的若干个子公司服务。改制后的红云集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控股的 集团,目前拥有5个工厂、两个控股或参股公司。 主任的头衔,敌不过那3位同时吸3根烟的男人给人的新奇感。凑近一看,一个脸盘略长的男子的手上的3根烟的烟 嘴处,居然都标着圆珠笔手写的号码:3,4,5。 “他们正在试吸。”王超解释说。被试吸的烟是很多人熟悉的一种牌号:红山茶。 “这种烟不是生产了很多年,还需要试吸?” “正因为如此,更需要试吸。”面对着一脸疑惑,烟草原料专家王超打开了话匣子:“一个牌号的香烟,有固定的口 味和风格,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口味质量稳定。但用来生产这种牌号香烟的烟叶,是一批一批的,每一批都会因为产地 、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即便配方一样,口味也可能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评吸员们把不同的配方都要试吸,以便保持口味的一 致性,建立一种内在品质的动态平衡。” 不同烟叶的配比,加上和不同香精等辅料的组合,只有学过排列组合这种数学概念的人才能理解评吸员们的工作量。 最多的时候,这些烟草品吸员们每人每天要抽上百根烟。 王超本人也是一位品吸员。他刚刚参加过一次考试,获得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签发的品吸员资格证书。品吸员分作不同 的级别,王超说,红云集团的武副总裁是他们这里级别最高的品吸员,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品吸委员会出任副主任,“他是权 威”。 现在,王超所在的技术中心由红云集团的一份副总裁垂直领导,这位副总裁,就是他多次提到的武怡。 作为中国烟草行业改革的第一个试点单位,红云集团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一个结果就是董事会和经 理层分设,由经理层负责日常生产经营。总裁朱绍明和俞瑞方、武怡、许立为、马子肖4位副总裁,成为驾驭“红云”这个中 国第二大烟草集团的“五套车”。而以董事长徐莹为首的董事会,则把管人、管战略、管资产作为工作重点。 王超是中国最早一批烟草工程方面的大学毕业生。1984年,郑州轻工学院开设烟草工程专业,次年,王超成为这 个专业的一名学生。大学二年级,这位云南男人彻底成了一名“烟民”,烟龄迄今超过20年。“抽烟成瘾,跟学这个专业有 关系。” 谈到烟草,王超一下子专业起来,让外行人云里雾里。不过王超所说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别小看 一包香烟,它里面有很多科技含量。 在专利部门,属于红云集团的自主知识产权已经达到41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 利4项。诸如“一种微分子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让人感觉到颇为“高精尖”。事实上,在一支“云烟”品牌的香烟中 ,还有生物技术以及酶工程的研究成果。为了选定一种香料,王超所负责的部门,仅实验分析资料就有500多页A4打印纸 那么厚。 在红云集团技术中心,博士、硕士,以及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研发队伍,已经超过160人。集腋成裘,《云烟系列 产品研制开发》科技项目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足以证明红云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向科学技术要竞争力,向品牌 的科技附加值要增长潜力。科技与创新,也正成为中国烟草行业的整体战略。 原材料的多样化以及科技上创新,让红云集团的旗舰品牌“云烟”形成了系列产品。王超面前的茶几上,叫做“云烟 ”的香烟有6种之多,从十多块钱一包到数十元一包,包装各异,口味不同。其中一种外包装有些发黄的“云烟”,专门在江 浙一带销售,市场细分到这种程度,王超说,是因为中国各地吸烟群体的口味各不相同。 在红云集团,像王超这样的品吸员不少于40人。“最多的时候,十几个人在一起对同一种烟进行品吸,对新品种提 出意见。”品吸员这么大的工作强度背后,是红云集团推出新品的速度。在过去5年中,企业依靠新产品所创造的利润,累计 达到了25亿元。 研制低焦油的香烟,也是王超和红云集团其他科技人员的工作。中国烟草行业在世界烟控条约框架下,把减害作为未 来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中式卷烟的概念,也一步步清晰起来。 “降焦减害在技术上并不特别难,难在既能减害、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吸食口味。”王超说。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焦 油含量以及烟碱含量的降低,就像兑了水的酒,寡淡无味,乏善可陈。 即便是像许力为这样的集团副总裁,每天都要把品吸刚刚生产出来的香烟作为日常工作之一。“这是对质量的一种检 验。”许立为说。上上下下,和谐一体,这是红云的企业文化特征。 质量保证了以“云烟”为首的红云集团产品的畅销。今年上半年,红云集团在云南省的4个生产点即实现利税71. 75万元,同比增长2.42亿元。集团改革发展部陪同采访的同志介绍说: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总是满 足不了市场需求,近几年集团不得不采取联营的方式增加市场供给。 王超和他的同事们很忙碌,但也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在新的集团总裁班子的领导下,改制后的企业呈现出了勃勃生 机,也给员工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种现代企业的制度和机制,伴随有阵痛,但更多的是希望。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