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一个城市和一群人的拐点
    盛开着粉红色花朵的合欢树整齐而浪漫地站立在唐山新城主干道的两侧,那一簇簇像丝绒也像绿浪上浮动的粉红色祥云的花朵,带着香气为7月的这座城市消减着几分暑气,增添了许多温馨。年轻的“守望者”是这座新城的“卫士”,在它们的记忆中没有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但“1976·7·28”世界不会忘记。那一个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点42分53.8秒;那一个座标:东经118.2°,北纬39.6°;那一组数字:死亡242769人 ,重伤164851人 。举世震撼的大地震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夷为一片废墟。
  24万条生命沦为亡魂,这是个悲哀的整体,这是20世纪世界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它留给世人一个个震惊世界的惨烈景象,它带走一座城市完整的活力和情感,它让一座百年城市从外貌到精神严重地残缺,它让许多幸存者的命运就此发生重要的转折。   往前追溯10年,发生在1966年3月8日和22日的河北邢台地震,导致8000多人丧生、近40000人受伤,那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震级较大、破坏严重、伤亡惨重的大地震。[详细]
党育新(中)在育红小学
党氏三姐妹现在进行时
  大地震使得4200多名孩子一夜间成为孤儿,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出生不过百天。当年,这些孤儿中最受全国人民关注的“党氏三姐妹”,如今早已长大成人
  最小的党育新仍在唐山工作、生活,2006年7月1日,她成为一名党员。
  二姐党育苗1997年7月1日入党,现为一家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
  大姐党育红,5岁离开唐山移居奥地利,今年7月24日,她将和母亲苏珊娜女士一同回到中国,参加唐山抗震30周年纪念活动。
  党育新第一次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是在1984年6月。
这时候她已经8岁半了,下个学期她就要升入育红学校四年级。像以往每个假期一样,学校的大汽车会把她和同学们送回家中度假,但是这个暑假结束后,学校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再把孩子们接回石家庄——1984年6月,专门培养教育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震孤儿”的育红学校完成了她的使命,受命停办了……详细>>
那个救了八条命的犯人走了
    看守所里乱成一片,带伤的囚犯却没有越狱,废墟里救人被减刑,人性光辉感动警察
  伤的军人押着带伤的囚犯,带伤的囚犯又在废墟上奋力抢救奄奄一息的普通人:首先是那些看守所的干部,干部家属;再往远处去就是小街小巷里的群众。囚犯们和所有在废墟上的救险者一样,手忙脚乱,焦灼万端。他们似乎都已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和所有的救援者一样,小心翼翼地抱出那些受伤的孩子,扶出那些吓呆了的老人。”
  这是唐山大地震中真实的一幕,这一刻,没有高低贵贱,没有了警察与犯人的区分,有的只是生者与死者的区别。这些救人者在事后大多受到奖励,但在那一刻,他们没有想起要奖励。或者,隐去他们的名字是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曾在那样一种时刻显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详细>>

救出震后埋在废墟中186个小时的开滦矿工王树斌
原38军摄影工作者见到当年战友们从废墟中抢救出的孤女
记者手记:寻访生者是对死者的敬意
  “我大爷在1983年就已经过世了。”在经过3天的不懈努力后,当记者终于找到了龚玉良的侄子龚健的时候,他开口的一句话就让我们跌入了底谷。
  龚玉良,这个当年曾在大地震后救出8条人命的服刑人员现在过得好吗?事前我们种种的预想中从未设想过这样一个结局。因为当时龚玉良只有33岁,30年后他也才只有63岁。
  就连一直帮我们找寻线索的警察田国瑞也很想知道这些年龚玉良到底在做什么,30年后要重新寻找一个人并不容易。田国瑞托了一个现在还在唐山公安局的朋友在户籍处进行了查询,找到了两个龚育良(田国瑞把他的名字记错了一个字),一个还是小孩子,另一个则是在滦县一个乡镇的人,一圈电话打过去,他不是我们要找的人……详细>>
王子平:为新唐山记史
    一场大地震改变了他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从经济学者到地震社会学第一人
  年过七旬的王子平,是河北理工大学的教授,这位唐山大地震过来人说,他一家人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无一受伤,他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因为那间“毛石”砌成的房子,真是没有不倒塌的理由——前后几排这样不规则石头垒的房屋都坍塌了。
  像每一位唐山市民那样,王子平住在简易房里走过了震后重建家园的最初几年。1982年他向唐山市政府递交了一份政协提案,建议借助政府的力量,研究与整理唐山抗震10年的经验。一份提案,最终把这位经济学者变成中国第一位地震社会学家。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灾害社会学研究尚未起步,人们对开展这项研究的意义还不能完全理解……详细>>

原育红院教师于先梅拿着老照片在唐山地震孤儿簇拥下
唐山十大志愿者之一金胜恩
志愿者老金
  大地震造成16万多人伤残,两次偶遇使3个陌生人结下深厚友情
  大地震造成了16.48万人伤残,唐山也在一夜间成为全世界残疾人口最多的城市。在这些伤员中,多数人失去了肢体, 3817人成为截瘫伤员。
  幸存者金胜恩,当年39岁,原唐山市综合食品厂工会主席;伤残者姚翠芹,当年22岁,是个爱跳舞的刚从部队文艺兵转业的姑娘,在唐山建行工作刚一个月;伤残者宋乃轩,当年20多岁的农村小伙儿,最大希望是能够吃上公家饭。一场地震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选择。
  偶遇开始的特殊友谊
  金胜恩的大家庭在地震中有8口人遇难,但是他的小家庭却躲过了这场劫难。金胜恩自己在废墟中救出了同院的6个人,他的中指最后磨得露出了骨头,肿得像枣一样粗。而因为先救别人,最后小女儿被救出来时都快不行了,经过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金胜恩的人生在1980年以后完全改变,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残疾人事业上投入这么多精力 ……详细>>
命是白捡来的 就该多做点儿
    他是平凡的唐山人,没有特殊的身份和业绩,他是幸存者的一个缩影
  “地震那年我15岁,我弟弟是我扒出来的。”王宝刚带着记者去拜谒河北理工大学校内的“唐山地震遗址”,“这处遗址当年是刚盖好的图书馆,还没使用,就地震了。”遗址由于地壳运动时不同的力学作用,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完全坍塌;另一部分往下“矬”了一层,四楼变成了三楼;还有三分之一,几乎没有变形。
  王宝刚不是专职解说员,但是请他当解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的一位同事从旁边走过,打了个招呼:王老师,又讲解啊。
  15岁佩枪巡逻
  王宝刚说学校就是他的家,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从地震开始,我就在学校工作、生活了,我带着手枪领着一群民兵护校 ……详细>>

河北理工大学内的地震遗址
一座城市三十年的起伏
一座城市的三十年起伏
    废城唐山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煤都要变港口,小城市要当经济中心,35万人变成了300万人。对这座城市来说,没有什么不可能
  此前已有90多年历史的唐山市,在1976年7月28日成为一片废墟。30年后,这座被认为几乎从地球上抹掉的城市却仍在日益壮大,其间的变化翻天覆地。
  唐山市规划局原局长赵振中,唐山市规划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王旭春,这两位城市建设的“设计师”亲历了唐山30年的起伏变迁。
  前20年:一个中小城市的梦想
  唐山是全国最早开始城市规划的地级市,年代可以追溯到1956年。赵振中保存下来的一份“唐山市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略微有些发黄……详细>>
精神废墟
    物质家园坍塌的同时,精神废墟随之而来,比起有形的建设,精神重建更重要
  唐山市百货大楼“波澜壮阔”地座落在新华中道上,这是座5层高的大楼,由于防震而要求不能“长高”,所以就天宽地阔地占据了两条街——楼体长达230米,沿主干道从建设路一路盘踞到文化路绿地边上。
  这座大楼是对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的献礼。在迎接抗震纪念30周年前夕,它也像唐山市许多其他建筑一样,正在进行着彻底的内外装修。它的对面就是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馆和平阔的纪念广场。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有形地记忆: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秒,北纬39.6度、东经 118.2度这一三维坐标的地方,30年来,人们习惯于用“毁于一旦”这个词来形容那一顷刻之间的唐山 ……详细>>

欢送救灾的解放军战士
周总理到邢台灾区视察
他预报了海城地震
    混乱、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加好运气
  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但接踵而来的唐山大地震又粉碎了人们的梦想。“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说。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递减到1300多人。
  已经退休在家的李志永,曾经亲历了发生于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并参与了震前预报……详细>>
报与不报:技术与制度难题
    “现在,一个基层台站的地震前兆数据传送到北京,包括中间的处理环节,不超过一天。而那时候,可能是半个月。”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车时说。
  地震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更快,一个地震从发生到通报给社会,不超过30分钟。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在即时性地收集来自国家台网和各级区域台网传送的信息。
  中国是一个地震分布广泛的国家,地震监测台网也星罗棋布。自从张衡制造候风地动仪以来,中国人企图预报地震的梦想就从来没有消失过。在1966年邢台地震后,中国政府大大加强地震台站的建设,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中国所有省份均建立了区域地震台网。但这个数字到今天,可能只相当于一个省级台网的规模。借助卫星、网络及计算机 ……详细>>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