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浙江余姚:环境的鱼VS经济的熊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14:26 小康杂志

  2006年,余姚在全国百强县排名第12名。但《小康》在余姚的调查采访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访者认为余姚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环保工作,以达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采写/《小康》记者 秦俊勇

  污染:余姚人的伤心处

  “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模具城”、“华东塑料加工制造及贸易集散中心”等等让人充满想象空间的称号是这个城市的代名词。经济增长迅速,财政收入丰实,当地居民富有,也是这个城市的代名词。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的一次数据统计中,它的发展活力指数达到94.550分,名列该市所在省区榜首,引人侧目,这个城市就是浙江省的余姚市。

  但《小康》在余姚进行的民意调查中,虽然民众对于余姚的经济增长比较满意,但在他们看来,余姚的繁荣还是带着阴影。

  “我们是做小生意的,经常需要和政府的工作人员打交道,但是感觉和他们的沟通比较弱势。”一家商店的老板说,他们认为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沟通中,往往感觉自己处在下风,不能获得平等的对话,尤其在面对公安、工商等一些强势部门时,更是如此。

  除了民间和地方政府沟通问题,余姚精神文明建设也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小康》记者做问卷调查时,有人反映在余姚市的长安路、五金城等地方有大量色情发廊,更有好事者闲暇之余查看分布在这一带的发廊的数量,结果让人大吃一惊,竟然有上百多家。

  但是,余姚最突出的问题还不是这些,而是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余姚凤山街道舜江名苑三期住户胡先生来电:我们小区旁有几家厂经常在排废气,气味很重,连家里的不锈钢物品都生锈了⋯⋯大伙对此怨声载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也未见情况好转。”翻开2006年7月13日的《宁波日报》,两条民意信息中,就有一条是余姚的普通百姓在反映环境问题。而在《小康》的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访者认为余姚需要继续加强环保工作,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据当地人介绍,目前很多工厂的工业废水和垃圾都在向海涂地带排放,给当地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有人担心海里的鱼类也已经被污染,不敢放心食用。

  “我是泗门人,我家就住在杭州湾不远处,很多的垃圾都往海涂地带运,臭死了,还有那些腌制过榨菜的水也都往那儿倒。现在海鲜都不敢吃了—乡亲们都说海鲜有毒。”这是当地人心里的真实纪录,虽显得有点夸张,但显出环境污染给当地人带来的恐慌和无助。

  环保:刻不容缓

  余姚是全国闻名的塑料集散中心,从1999年起每年举办的塑料博览会扬名中外,吸引了众多塑料企业、石化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参加展览,成交额逐年递增,从而极大地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辉煌的塑料产业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链条,成了当地政府对外宣传的骄傲。

  根据公开的统计资料,到2004年底,余姚共有塑料制品企业6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该行业的工业总产值221.4亿元。同时余姚还是中国最大的塑料原料市场,浙江省最大的生产资料市场,塑料原料销售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0%左右。

  余姚塑料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当地政府积极扶持的政策紧密相连,余姚市以“工业立市”为口号,强调打造具有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塑料制品、电器机械、不锈钢粗钢等产业是余姚发展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尤其以化工类产业为突出。

  “工业立市”的口号给余姚经济带来了繁荣,促进了当地百姓的收入,但同时也给地方生态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记者采访期间,很多被访者表示近年余姚的空气质量每况愈下,污染正在加重,尤其在化工产业地带,更是如此。

  其实,早在1995年,浙江省就出台了《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开始对位于余姚市境内的姚江实行污染防治管理,禁止向姚江内排放有毒以及对江水造成污染的一切物质。然而10年过去了,姚江的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水质情况甚至还不如10年前。

  在最近的一次姚江垃圾清理工作中,在姚江的支流—全长690米的三官堂江江底捞出的建筑垃圾足足装了150船,而污染情况还在持续,中江的淤泥刚清完,沿江的一些企业就从窗户里往江中投放垃圾⋯⋯

  而在乡镇间,由于“山高皇帝远”,监管上更是存在一些漏洞。

  “我们村里就有一些厂,每天都放‘毒’排‘毒’,河水都成了灰黑色,空气中则飘荡着金属微粒”,一位被访者如此形容他的生活环境。

  记者在余姚市丈亭镇也感受到了这样的恶劣环境。丈亭镇边上一条河流的岸基都变了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恶心的黄色。据当地人介绍,其实污染很早就存在了,虽有治理,但似乎效果不大。

  “姚西北已经成为余姚市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当地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士评论道。这里企业众多,尤其以电镀厂、化工厂居多。据说某些企业不经过排污处理就直接向海里排放,空气中也弥漫着污染工业废气的味道,在靠近杭州湾的海涂上遍布着各种垃圾⋯⋯

  一边是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边是不断出现的严重污染。对于余姚来说,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王永康的治污之路有多长?

  当地政府确乎已经下了很多决心治理污染,在最近的几次污染企业调整中,设在余姚境内的宁波施特乐锁具有限公司、余姚市城南电镀厂、余姚市谷祥电镀有限公司等企业被相继关闭,另外一些重点污染企业实行搬迁,同时对一些企业发放了限期治理污染通知书。对这些污染企业的关闭和整顿,意味着当地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民众的环境诉求,又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这么做。

  从2004年9月上任余姚市市长以来,王永康一直试图努力带领余姚市经济走出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减少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科技创新、树立品牌来做大做强地方企业。

  2005年初的一次工业经济会议上,他指出:当前市场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要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必须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引导企业走品牌经济之路。

  但树立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坚持不懈的自我品牌创新外,还需要自主的科技创新,这也正是王永康推动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多个场合里,他都提到了品牌和人才的创新关系,强调要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近年,余姚市相继以“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有关人才引进的文件,增加了吸引各类人才的筹码。

  除此之外,在他的推动下,余姚市还和

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达成长期的合作协议,深化企业、科技机构和政府的联动,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推动地方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在王永康的规划中,余姚要通过“产学研”,使企业逐渐成为主体,政府着重体现推动力,重点扶持建设区域性的公共服务平台。从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达到科技强市的目的,以减少那种粗放式生产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2006年4月,王永康从余姚市长升任余姚市委书记—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持地方政策发展的延续性。但不论王永康继续制定和实施何种战略,目前最现实的问题是,环境污染现象依然严重,经济增长压力仍旧存在,在经济增长和生态健康之间如何获得最大的平衡,将是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