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长在吉隆坡会晤标志两国关系回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23:03 环球时报 | |||||||||
引人关注的中日外长会晤7月27日在吉隆坡实现。这是继不久前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访日后,中日部长级官员的又一次会晤。此次李肇星和麻生太郎的会晤,尤其具有象征意义,是近阶段中日关系略为回暖的象征。 两国外长此次会晤时,都强调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据报道,李肇星表示,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双边范畴;两国在维护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方面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和课
在“后小泉时代”即将来临之际,中日恢复外长级会晤,双方凸显双边关系重要性,显然是为“后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改善作一个铺垫。 中日政治关系其实也可分成两个层面,一是最高层会晤或对话,二是政府部门的事务性磋商机制;前者往往是国家意志的较量,后者可保证中日两国虽然正经历一个民族心理调适过程,但却可以有一个较正常、健康的国家关系。在靖国神社问题成为中日发展政治关系的严重阻碍之际,最高层对话中止是无可奈何的趋势,但双方外交部门的事务性磋商机制则不应也因此而中断。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来看,以天皇笔录和过半日本国民反对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民意调查为标志,围绕着靖国神社问题的整体氛围在日本国内似乎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过去五年多小泉以所谓个人信仰为由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不但引起与邻国关系的麻烦,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日本自己的利益。日本“入常”努力无果而终就是一个例子。当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最终损害了日本国家利益时,来自日本国内对小泉外交战略的反思也就更强烈。 在这一背景下,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安倍晋三还是麻生太郎这两个有意角逐首相位置、又都在日本政坛偏右的政治人物,似乎都感到了某种压力。中国方面则正好利用这一机会,既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继续坚持底线,同时适当为“后小泉时代”的关系改善积极努力。可以说,双方都为9月以后的关系改善留下了足够的余地和回旋空间。▲ (摘自7月31日《联合早报》,原题:恢复外长会晤后的中日关系,作者邱震海,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