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酒精考验”的干部让审计部门蒙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12:34 民主与法制时报

  河北省盐山县城网电力改造审计,沧州市审计局委派的审计组连续接受电力部门宴请招待,审计组一名成员猝死在酒 店门前。第二天,审计组其他成员和电力局领导踏上了去扬州游玩的旅程。审计署新闻发言人发表声明说:“审计署深感震惊 ,立即组织专门调查组就该事件展开调查。如属实,将责成地方审计机关严肃处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8月1日《法制 日报》、7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宇宙

  早在2000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审计署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审计纪律的规定》,提出外出审计“八不准 ”,其中明确规定,审计人员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安排的就餐和宴请;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安排的旅游、娱乐、联欢等活动。 如今,被审计单位“几乎天天设宴招待,而且酒宴非常丰盛”,以至于审计人员以身殉“吃”,猝死于酒店门前,事后竟然还 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结伴“下扬州”游玩——我们倒是要问问这位“领导”,对板上钉钉的“八不准”公然置若罔闻,该负什 么样的“责任”呢?

  近年来,审计部门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不仅有效保护了国家财产,同时还使得贪官污吏在一场场“审计风暴”中露 出了狐狸尾巴。审计署和审计长李金华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和舆论焦点,普通老百姓对审计部门寄予了更多的期待。如今,审 计人员却成了“饱死鬼”,这无疑让审计部门蒙羞。“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审计工作同样如此。

  从现实来看,审计人员腐败的机会也很多。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可以说本是“猫鼠关系”,但在河北省盐山县城网 电力改造审计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双方共同举杯畅饮,继而又“暧昧”地结伴游玩,这样的审计又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公信 力?  

  审计人员的“醉生梦死”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他们也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也食“人间烟火”。忽视了对审计权 力的制衡,审计人员也必然会“未能免俗”,在“酒精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记得李金华审计长说过,审计部门是国家财产的 “看门狗”。如果“看门狗”蜕变成了一条“癞皮狗”,甚至是反咬主人一口的恶犬,这将是多么可怕。

  从审计署不敢点名到“温水煮青蛙”

  □邓清波

  李金华掌舵下的国家审计署,曾经刚正不阿,但是近年来披露的许多问题最后都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本身就暴露 了审计部门所处的真实环境。如果在强化对部门权力的民主监督和约束方面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整个社会风气和执法环境 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审计部门的刀子再锋利,也会在与世俗的挑战中逐渐被磨钝,甚至越锋利就越容易被磨钝。

  譬如,相比于前几年审计报告的直言不讳,今年李金华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审计报告没有一如既往地罗列政府机关违法 、违规的具体事件,一句话——“不点名”。这引起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令人们担忧审计署是否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敢于直言 ,也令人担忧审计工作是否受到了过大压力。

  曾经因为敢于揭露真相、直面腐败而博得好评如潮的审计工作,是不是会被“温水煮青蛙”,逐渐地被腐败侵蚀攻陷 而“闷死”?或者逐渐变得软弱无力、无足轻重、失去公信力?

  要防止审计工作遭遇“闷死”的命运,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就不能停止。例如,有人早就提出尽快为审计署升格的观点 ——“改革现行行政型模式为立法型模式的审计体制,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相平行的审计院(即一 府三院制)。审计院直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外也有经验可供参考,如我国的近邻印 度,早就在宪法中规定了总审计署的职能,并于1971年制定了《总审计长法》,赋予审计工作广泛而独立的权力。印度总 审计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议会立法机关,监督和确保行政部门收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另一方 面代表联邦政府,确保地方政府在政府开支中“有法必依”;总审计长本身也受到依法监督约束,议会可以依法将其罢免。所 有这些观点和做法,虽然存在不同意见,但是,对于我国审计工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应该有借鉴意义。改革应尽快取得突破, 防止目前备受百姓赞誉的审计工作也在腐败和潜规则的侵蚀下陷落。

  民众为何对官员出国培训表示不满?

  美国成了中国官员培训基地,政府出境经费年年超标,中办、国办不得不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干部出境、出国活动开 支》的通知。毛寿龙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官员出国行程不公开,所以问题很多,老百姓意见也很大。”而北京市长王岐山 则在今年北京市人代会上讲了一个颇具有讽刺意味故事:“以前,听说南斯拉夫的奶牛养得好,中国人就经常去学习参观。当 地的官员就对我们讲,‘中国人就是爱学习,连我们的奶牛都认识中国人了!’”(7月31日《民主与法制时报》)

  □王继学

  近年来,各省市组织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出国培训、学习、考察,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打造外向型领导 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让人尴尬的是,当前的官员出国培训热,在群众中产生了不少的非议。有的认为,“新洋务运动 正风靡政坛,去哈佛不如去延安”;有的认为,“出国考察就是出国旅游,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有的认为,“体制不同,国 情不同,取回的‘经’难免南橘北枳”。为何公众对官员出国表示如此不满?

  其实,群众的不满和非议是有原因的。近年来,太多的鱼龙混杂的官员纷纷走出国门,假借学习、培训、考察之名, 行参观、游览甚至“开洋荤”参与色情、赌博等违法违纪活动之实,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腐败方式。有媒体报道,近年来, 中国腐败官员携巨款外逃的事件不断发生,而这些人当中一部分已经假借学习、培训、考察、旅游之名逃到了海外,分散在很 多国家。

  不仅如此,再看看那些热衷接纳中国官员的学习、培训、考察目的地国的教学安排吧。据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 院介绍,在未来的3年内,中国将派出3万名农业官员到韩国考察学习。按照“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打算,在今年为来自中 国的约1万名公务员安排“培训7天、观光3天”的研修计划。精明的韩国人还特别推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旅游商品 ”。从这明显带有利益冲动的“观光”和“购物”上看,明摆着是要在中国官员身上大捞一把,如此鱼目混珠的教学安排,怎 能不让公众心生“浪费钱财”想法?那更不必说,中国高官在哈佛培训7周的学费为每人20万元了。

  更有甚者,有的国家干脆把培训中国官员当成了向中国开展业务的公关平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硕士课 程主任周孙铭教授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指出:“我们一向都鼓励新加坡人来参加我们这个项目。来参加我们这个班可以认识 到中国高级干部,跟他们建立同学的关系。以后我们的国营企业、我们法庭机构要去中国开分公司或投资,他们就有这些校友 帮忙。”当地媒体更直接指出,本地企业要熟悉中国政府部门的运作模式和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进而顺利赶搭中国经济顺风 车,其实无须舍近求远,完全可以在南洋理工大学“市长班”“就地取材”,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这种花我的钱、办你的事 的赔本买卖,怎能让掏了钱的纳税人满意?

  因此,当人们把鱼龙混杂的出国培训官员和鱼目混珠的外国培训基地联系起来,由此产生的不满和非议难道不也是正 常的吗?

  中国官员筹集出国经费太容易

  □季度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让世界了解中国”节目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山东威海市的崔市长利用隔洋视频电话现场和美国 来特蒙德的女市长艾文对话各自城市的发展和市政问题。中国的崔市长和美国的艾文市长的年龄都差不多,威海市在历史上是 个小渔村,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海滨城市,现在的工业基础也还很薄弱。崔市长之所以要和美国市长对话,主要的目的是 学习别人和宣传自己的城市以及广招外来资金和人才;相比之下,美国来特蒙德市是微软等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应该算是个 很肥富的城市了。当威海市市长邀请她来中国访问的时候,这位像个家庭主妇的胖市长笑呵呵地说道:我这个市长要到哪里去 ,必须得到本地企业的赞助,他们是纳税人,他们很在乎市长是否会乱花他们的纳税钱。所以,如果我要到你们那里去,我现 在还不知道这笔钱从哪里来。这时,威海市的崔市长按照平时的习惯立即大方地说:你来中国,我们给你报销费用。

  来特蒙德市与威海相比,它应是富庶豪奢的繁华之地。然而他们的市长仍不敢四处溜达——即使连发展经济、推销形 象的大帽子也不敢乱戴。

  这个故事可以充分说明,为什么中国会有大量的官员出国学习考察了,因为出国的经费来得太容易。

  出国培训也应公开和透明

  □王俊杰

  官员出国考察,其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福利待遇,级别不够,或者所在部门不重要,就可能没有机会公费出国。出国 考察如此,出国学习也是如此。与官员出国考察一样,官员出国培训也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安排谁去而不安排谁去,为什么 安排你去而不安排他去,都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并且是个别人说了算。媒体多次报道过官员借出国考察之机收受 贿赂甚至叛逃国外的事例。

  要消除公众的疑虑,首先必须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对申请出国培训的官员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参加统一考试,名 单确定后要公示,将被安排出国官员的基本情况、出国就读的学校、培训的内容、培训费的数目、培训费用等在媒体上公开发 布。这样,公众对于安排某个或某一批官员出国培训是否合理,有无必要或多大必要,以及培训费是否过高等问题,也会有自 己的判断,同时也可防止个别官员借机出逃。

  纳税大户子女升学

  该不该加分?

  漳州市教育局招生政策规定,自2006年起,凡是经市政府办审核公布的2005年度漳州市民营企业前100名 的纳税大户,其控股企业主的子女中考均可享受加20分的照顾。外商子女也参照执行。后来经市长办公会研究,此政策调整 为,只要纳税300万元以上,其子女中考就可以加20分。(《南方周末》8月3日)

  加分是制度化的

  “劫贫济富”

  □王俊杰

  富人的子女本来就比穷人的子女享有更多的资源,能接受更为良好的教育,而对于这些所谓纳税大户的富人子女给予 中考加分20分优惠待遇,只能是使富人子女更占尽一切好处,破坏社会的公平。所以,在我看来,这种给纳税大户子女中考 加分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制度化“劫贫济富”,是破坏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毒瘤。

  政府的职责是要维护公正,这种公正首先是起点上的公正,就是要人人在平等的起点上进行竞争,而教育的公平就是 一种最基础的起点公正,有了教育公平,那么人人都是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改变命运,社会阶层就能进行有序流动,人们对于自 身命运不会产生绝望,就能直接疏缓下层民众暴力倾向。因此,这种给纳税大户子女中考加分产生“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 “马太效应”做法,破坏了教育公平,从而也最终破坏了起点公正。

  何况,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也不能以破坏教育公平、社会公正为代价,因为一个地方即使经济发展了,如果社会公正 不能保证,社会就无从和谐,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无法得到保障。而且,事实上,我相信大多数投资商之所以会来投资,他们更 看重的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如果今天为了发展经济可以随意给予他们子女特殊的待遇,那么明天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随 时剥夺他们的权益。

  所以,有关教育部门还是少做些给纳税大户子女中考加分的“锦上添花”破坏教育公平的事情,多做些保障的贫困子 女能读得起书的“雪中送炭”的事情。

  纳税大户子女

  加分并非不行

  □丁利才

  笔者认为,为纳税大户子女升学加分会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会促进地方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 我不认同“民营企业纳税大户加分会破坏教育公平”的说法,因为中考招生规定中本来就有很多照顾加分的政策。譬如,少数 民族、归侨、革命烈士的子女、三好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各类比赛小发明等竞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此次漳州市为了推 动民营经济发展,只是在原有众多加分政策中增加了一条。中央有权规定加分因素,地方政府也有权规定加分因素,况且加分 这样的政策规定,每年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创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出台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使之落到实处。为 民营企业老板子女中考加分的举措便是优惠政策之一。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公平。实际上,纳税达到300万元的民营企业老板,并不在乎加分的规定, 这也许只是制定政策的人一厢情愿,或者绘公众一个讨论的话题罢了。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