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再说长江》背后人与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14:16 新民周刊

  20年前,《话说长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以40%的收视率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收视奇迹,成为中国电视 史上的里程碑。如今,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纪录片制作的长篇之最及众多第一。

  撰稿/陈 冰(记者)梅 放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长江,巨变中国的投影。那些古老与现代、历史与变革、“亘古不变”与“万象更新”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使得每 一次关于它的影像记录都拥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20年前,《话说长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以40%的收视率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收视奇迹,成为中国电视 史上的里程碑。

  如今,制作周期超过两年、凝结了数百位中国电视人心血和汗水的《再说长江》再次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精致的镜头 记录了长江自然风貌的千奇百变,磅礴大气的叙事展现了长江沿岸人家的历史迁移,带着一份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冲击着老观 众、震撼着新观众、感动着关心长江的每一个人。

  前后20年

  “从一条大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发展。《话说长江》在20年前的推出,见证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 20年后《再说长江》的播出,则记录了新世纪的中国现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或许它也能够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见证。” 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说。

  20年来,长江流域成为中国高速发展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域。上游的重庆成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中游的世界最大 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主体竣工;下游的长江三角洲高速发展和浦东的开放开发;长江源头地区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 原铁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引长江之水的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启动,这些世纪工程见证了长江的巨变 。

  长江变了,电视变了,观众也变了,一个“变”字,让电视人带着摄像机再次走向了长江。它是《话说长江》的承接 ,更是它的延续。从狭隘的文化范畴扩展到“文化遗产”、“社会生活”、“重大工程”、“历史与地理”、“科学发现”、 “考古揭秘”等若干政治、经济、人文领域,《再说长江》生逢其时。

  如果说《话说长江》中更多的是注重历史和人文景观,那么在《再说长江》中,编导们关注得更多的是人,长江两岸 人的变化。因此,以人为主角,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以真实为灵魂,一直是《再说长江》在创作上所遵循的一个重 要原则。

  三峡移民问题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如何在《再说长江》中体现它的分量?编导王世伟从2000年就开始关 注这个特殊群体,拍摄了大量素材。最终,他选择了让他感动、同时也让亿万观众感动的三峡移民冉应福作为代表。

  今年56岁的冉应福,老家就在长江边上,房子正对瞿塘峡口。300年前,冉应福的祖先响应朝廷“湖广填四川” 的政策,来填四川,慎重选择了这块既被江水润泽又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扎下根来。300年后,冉应福又按照政策,成为数 以百万计的三峡移民中的一员。

  这位在长江上当了一辈子领头人的农民笃信:告别时,有些话必须向祖祖辈辈生活了300年的瞿塘峡交代清楚。满 腔的话在最后压缩成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舍小家,保大家”。

  然而,比这6个字更能概括冉应福那份复杂心境的,是他贴在安徽新家门口上的对联——上联:“清朝兵乱填山川” ;下联:“中华建设移平原”;横批:“反正爱国”。

  一位网友满怀深情地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请不要用“滥情”、“虚伪”之类的词汇来形容这副对联,这只会显出评 论者的浅薄。我相信一个经历了如此情感抉择的人,是有权利喊出这样的豪言壮语的,而这句话也是可以代表他心声的。在我 的心里,这副对联的重量超越了长江源头的雄浑壮丽、三星遗址的神秘诡丽以及夜色重庆的流光溢彩。

  生命的代价

  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纪录片制作的长篇之最。除此之外,它还创造了很多项第一 。比如,第一次用高原直升机对整个长江源头和70多个现代冰川进行了航拍,让我们看到了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 区,雪山、河流、沼泽共同孕育的大江的源头;第一次使用杜比立体声录音技术,高度清晰的画面和立体声让我们感受到了长 江最深情、最真挚的呼唤。

  制片人兼总导演刘文说,其实整个摄制组的人都憋着一股子劲儿。

  当年的《话说长江》属于中日合拍:日方出钱、出设备,中方出人出力。拍摄完成之后,日方把素材带回国内,剪了 一部单本纪录片《生生不息》。中方派员到日本的电视台看素材,把需要的部分拷贝回国。最后编辑出25集“大型系列电视 节目”《话说长江》——这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第一部系列专题片。

  《再说长江》立项之后,日本、韩国的几家电视机构上门寻求合作,都被央视婉拒。刘文说像《丝绸之路》这样有国 际化背景的片子可以合拍,但长城、黄河这样代表民族形象的题材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拍!

  摄制组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005年4月5日,王影,这位来自重庆的优秀编导兼摄影,在拍摄成都都江堰放排时,由于突生意外,捆绑木排 的绳索断裂,树木上岸,为了保护手中高清摄像机,王影被树干重重地砸在了地上,当时髌骨粉碎性骨折。

  王影承担着关于四川、重庆的7集选题,之后的一个月里,王影每天坚持在病床上看当天拍摄的图像回放,提出拍摄 意见。一个月后,腿上植有6颗钢钉和一根钢支架的他拄着双拐完成了后续3集的拍摄,这一干就是4个月。

  “应该说,在记录长江的岁月里,最危险、最痛苦而又最充满挑战的拍摄,应该是冰川的拍摄和长江源头的航拍,因 为没有经验可循,有的只是激情、勇气、信念和运气。为了这次拍摄,《再说长江》摄制组的几十位战友身体损耗极大,每个 人都在挑战自我,克服了难以忍受的生理极限,很多人因此而落下了终身携带的慢性病。”刘文感慨,《再说长江》差不多可 以说是一部用生命的代价记录的长江。

  另一部巨制

  《再说长江》播出之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在第一时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同名图书《再说长江》,这是 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与图书同步面市。这个同步,来源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赵炬社长的“先下手为强”。

  两年前,《再说长江》刚刚立项,从电视上得知这个消息的赵炬立即向社里的编辑下了死命令——坚决拿下之后的 700多个日夜,出版社的编辑一直没有放弃对刘文的“定位跟踪”。最终,《再说长江》同名图书如期上市,而20年前曾 经创下收视纪录的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也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

  图文书《再说长江》承接了《话说长江》气势磅礴的叙事方式,贯穿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记录了数百位生活在长 江之滨的人们,记录下他们的面孔,记录下他们感人的笑容,记录下他们真实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500多幅图 片,书中大量使用动画和卫星遥感图来表现长江文化,这在国内出版界还是首次。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