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画不能走向衰落的时代影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13:15 观察与思考 | |||||||||
肖 正 有人说,城市漫画就像盘根交错在一起的细密血管,它们匍匐在城市的每一个转角处,亦或车水马龙的街道中。每一 次举手抬足,都会牵动这个城市敏感的神经。 而简洁的线条,时尚的色彩,漫画作者们则把焦点放在城市中心之外的普罗众生,
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城市漫画,律动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折射着对每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精彩瞬间,并经过漫画作 者的提炼与深化,就像表征了一个时代的静态影像,令生活在压力与繁忙的都市人在笑过之后,如同品味了一碗汁浓味香的心 灵鸡汤。 嗲妹妹·麦兜·丰子恺 “嗲妹妹”是一个系列漫画作品的名称。 2006年5月,当这个漫画作品首次出现在发行量很是不错的时尚报刊《上海壹周》后,立即在读者和漫画作者中 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嗲妹妹”是一个生活在21世纪,且代表了80后上海时尚小女生的典型。她的“嗲”,就是“作”,而这种“作 ”又是上海女孩血统中的本性。 单线条勾勒的人物,4格式的情节设置,“嗲妹妹”的作者——微粒和尘远,他们一个画图,一个配文,再加上身边 一群朋友的出谋划策和提供素材,于是一个活色生香的时髦上海MM的形象就这样出来了—— MSN对话框里,在电梯中遭遇型男的是一个“嗲妹妹”;商场花车前,埋首血拼的是一群“嗲妹妹”;情感纠葛中 ,患得患失的又是一个“嗲妹妹”……还有更多形象夸张却又可爱的“嗲妹妹”们,穿梭于OFFICE中、地铁里、斑马线 上,真实上演着上海生活,亦诙谐地刻画了80后上海MM的群生像。 而当“小家败气”、“轧台型”、“龌鹾”等经典而又充满市井气息的上海方言出现在漫画的配文中时,则更让这个 系列的漫画增添了一丝独特的韵味。 “在所有的漫画作品中,我只爱看一些反映城市生活的漫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而这些漫画中透出的讽刺与幽 默,有时真的很能产生某种共鸣。”25岁的刘宁怡是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职员,她说,在“嗲妹妹”的身上,可以看到许多 80后年轻人的精神特质,比如崇尚物质、热衷潮流、敢于冒险、目标明确……“有时候看着看着就不免会把自己融入其中, 然后会心一笑了。” 相较于构图线条简单的“嗲妹妹”,风靡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内容更为丰富的香港彩色漫画《麦兜故事》或许更 能体现出一种城市生活的实质。它将一只生活在香港九龙,名叫“麦兜”的粉红色小猪充分的拟人化,通过它的单纯与乐观, 还有一次次面对失败却不退缩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中的香港平民生活的一面——踏实勤奋、有理想,有 成功有失败,但总是在努力着的香港普通大众。 漫画中的麦兜属于草根阶层,但经济的贫乏丝毫不影响幸福的到来。麦兜在成长的过程中总在思考,为什么长大了所 有的人都觉得有钱才是幸福的?我们可以在一夜间爆富,也可能在一夜间赤贫,命运的偶然谁都无法预料。可是当我们真正通 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小小地位和一些小钱,我们却要花费更多的工夫和精力来保护维持现在的状态,怕竞争对手的超越,怕身 边好友的陷害,怕有人想要谋财害命。一分价值的获得却需要用12分的努力去维系,这样每天在压力和危机下的生活,哪里 还有幸福可言。不管你有多少钱,商店里没有一种商品叫快乐是可以出售的。 《麦兜故事》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简单比复杂更难以达到,因为这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看似一个简单的 漫画故事,然而它背后的人生哲学却足以令每个人深深思索。 走过奋进发展的90年代和多元化的21世纪,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前,漫画在中国几乎就是讽刺与挖苦的代名词。 而作为文人的丰子恺先生却将漫画中的寓意挖掘到了一个更深邃的境界,以至于让后来者都望而却步,甚至今天一些被称为优 秀作品的城市漫画,若要真正说得上既有寓意又有谐趣,同时又充满讽喻的,几乎没有。 曾有报道说,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可以说是20世纪留给世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漫画家的敏感、尖刻和佛教徒的宽容 、慈悲都在丰子恺的漫画中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兼容体现。他的表现城市漫画的功力绝对不是后来如朱德庸、麦家碧们所能相 媲美的。 相对于现在比较盛行的四格漫画,丰子恺的漫画总是独立成章的,比如“都市之春”、“战后”、“钻研”、“向后 转”等等,黑白的色调,简单的线条,却让人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感慨。 然而,无论是一代漫画大师丰子恺的作品还是现代生活中流行的各种城市漫画,其实都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感想的 一种抒发。 “用图画的方式来记载彼时的心情,或许会比文字更为直接。”这时许多漫画创作者的观点。 城市漫画的起源 漫画在中国最早是在民国十三、四年间开始流行的。当时上海有一份报刊叫《文学周报》。丰子恺的画也曾经在这个 周报中发表过,并取名为“子恺漫画”。也有人把当时的这种漫画称为城市漫画的起源,因为那时的漫画大都是属于社会化的 题材,描写一些人世间的不公平。 由于丰子恺的画在读者之中非常有影响力,因此城市漫画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 “在中国的现代绘画史上,漫画可以说是最活跃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画种之一。”这是上海画家刘光祖对漫画在中国的 起源,作出的解释。 刘光祖说,其实中国古代就有以讽刺为目的、具有漫画特点的绘画,但未形成独立的画种。到清末民初,漫画才作为 独立画种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称作讽刺画、寓意画、时画、谐画、笑画或滑稽画。近代漫画的兴起,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人民大众的反帝斗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据了解,早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就出现了富有民间年画特色的《射猪斩羊图》等漫画宣传品。1903年上海 《俄事警闻》刊登的《时局图》,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报刊漫画。辛亥革命前后刊登漫画的报刊,有上海的《神洲画报》、《 民权画报》、《真相画报》,广州的《时事画报》,北京的《白话图画日报》,天津的《人镜画报》,以及同盟会在日本出版 的《民报·天讨》等。 而到了五·四时期,则出现了一些革命群众绘制的漫画传单,如《全国同志莫被日奴耻笑》、《他肯为国受苦,我们 应如何?》等,具有极大的鼓动性。鲁迅甚至于五四运动前夕在《新青年》上已经提出讽刺画应针砭社会的锢疾,指出确当的 方向,引导社会等立论鲜明的漫画理论。 上世纪30年代,漫画创作出现空前的繁荣。上海出现大批漫画刊物,如《时代漫画》、《漫画生活》、《独立漫画 》、《上海漫画》、《漫画界》等。其中叶浅予的长篇连续漫画《王先生》和《小陈留京外史》在社会上影响很大。鲁少飞主 编的《时代漫画》在团结漫画家和培养漫画新人方面也有贡献突出。这一时期的漫画在形式风格上都呈现出多姿多采的面貌。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漫画作为一种艺术武器,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威力。比如《蒋小二过年,过了今年没明 年》、《三毛流浪记》、《现实图》等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城市漫画创作出现了非常可喜的新局面。1979年《人民日报》漫画 增刊《讽刺与幽默》创刊,各地的漫画报刊也相继问世。看漫画,成了当时人们最热衷的娱乐之一。 欲望都市的漫画出路何在? “其实现在一些城市漫画给人的感觉总是似曾相识,真正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几乎没有。太多的漫画只是一种消遣。” 漫画创作者小虫对《上海壹周》的漫画专栏“嗲妹妹”好像并不感冒。可能对一个漫画创作者本身来说,对漫画的要求会更高 一些。“我觉得‘嗲妹妹’和早前朱德庸的‘涩女郎’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比如从人物设计,情节对白什么的,‘嗲妹 妹’身上似乎总有‘涩女郎’的影子。” 正如小虫对城市漫画的看法一样,许多热衷于漫画创作的“漫迷”们也认为,随着商业元素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漫画自然也逃脱不了“急功近利”的生存状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漫画,漫画创作者们就创作什么样的漫画作品,而作品 本身根本也就没有什么灵魂,或触动人心的所在。 “我认为现在的中国漫画已处在文化的边缘。”小虫毫不忌讳地指出,现今城市漫画的娱乐性和教育性无法有机结合 是一种危机,人们对待漫画有些鄙弃的态度也是一种危机,而城市漫画内容的空洞肤浅更是一种危机。 “丰子恺的漫画格式非常简单质朴,却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灵震动。可现在的漫画,页面很漂亮、人物设计很时尚、色 彩运用也很丰富,可为什么我们在看过之后却很难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呢?”小虫也一直在寻找某种突破,但他却不知道这个 突破的切入点应该在哪里。 姚亭(音)是中国一位著名的漫画家,他走在大街上总会被他的“FANS”们围住索要签名,这让姚亭激动不已。 但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国人对漫画的痴迷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对漫画创作者们来说,出路何在是非常 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此,中国漫画协会主席徐涛则认为,中国漫画市场的规模应该在一千万读者左右。如此庞大的数字,再加上市场不 断增长的购买能力,漫画,尤其是城市漫画的出路应该会很广阔。 大环境决定了要寻找城市漫画的出路是何其艰难。“漫画创作者们的低收入也是漫画业发展的一个绊脚石。”小虫说 。“目前尽管有众多的漫画迷,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中国漫画家可以通过漫画发家。在历经了几年清贫的创作年头之后,据 说成名后的姚亭每个月的收入也不过3000元人民币左右。” “受到制约的东西确实有很多,但这条路总归是要走下去的。希望有好的机制与市场运行模式来开创‘柳暗花明又一 村’的局面吧。”小虫在一直表示了对时下城市漫画的种种堪忧时,也寄寓了自己的希望。而这,也是国内许多漫画创作者们 ,以及真正热爱漫画的人们共同的愿望。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