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命周: 地震观测者时刻都像惊弓之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18:11 外滩画报 | |||||||||
当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唐山地震30 年祭之际,7 月22 日,云南省盐津县地震造成15.3 万人受灾,22 人死亡,云南省地震局曾对这次地震作出准确预报,而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将预报传达下去。一时间,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报记者采访了前上海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所所长林命周,这个中国第一代专业地震预报科学工作者指出:中国在地震预测方面的科研水平是世界领先的,但是尽管如此,对于地震预报,“我们只掌握了皮毛而已”。
文/ 唐宋 图/ 彭辉 地震预报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1996 年11 月9 日,林命周吃完晚饭,像往常一样和妻子聊天。21 时56 分,屋子突然猛烈地摇晃了一下, 随即屋外传来一片惊呼。多年的职业经验告诉他: 出事了。林命辶周顾不上换衣服,穿着短裤、拖鞋就向单位飞奔而去。 林命周的家和他工作的上海市地震局仅隔一条马路,离家最近的一侧铁门已经锁住了,去正门的话还要绕很大一圈,55 岁的林命周想也没想,手脚并用,飞快地爬上铁栅栏,翻墙而入。 赶到办公室,电话铃响个不停。林命周说,我甚至接到了江泽民托人打来的电话。这时,林命周等已经能初步确定这次地震震中位于长江口以东海域,强度为里氏6.1级。早在1996年1月, 市地震局就曾对这次地震作出了中期预报。 今天20 岁以上的上海人都能记得地震发生的那个晚上。夜里,惊恐的市民纷纷涌向街头,宾馆里的中外宾客也跑出房间,躲到空旷的广场上。 林命周说:“只要一有风吹草动,附近的居民都会涌到地震局来,要听我们讲话。”普陀区兰溪路87 号的市地震局大院门前,那天也是挤满了人,最后不得不出动警力维持现场秩序。 震后1 小时20 分,上海市地震局作出了“此次地震震型为孤立型”的报告。10 日零点,上海电台、电视台反复向市民播出: 上海不可能发生更大地震。广播立刻起到了效果,围拢在地震局周围的市民陆续回家了,一座恐慌不安的城市迅速平静下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夏克强后来在《11·9 地震上海应急工作总结》中写道: 在我离开市地震局赶回市政府的路途上, 整个城市依然灯火通明,道路交通秩序井然,围聚在路边的部分居民已开始散去。子夜过后,全市已恢复平静。 其实,地震局的报告原文是: 原震区不太可能发生更大地震。谁都知道这个“太”字意味着什么。林命周说,有时候地震研究工作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地震预报、震后决策和应急方面,我们借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A·Simon 提出的优化理论概念, 即用令人满意的解去替代传统意义的最优解,尽可能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运行,使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 最终征求国家地震局意见后,报告中的“太”字被删除了。 上海“11·9 地震”是一次科研单位和政府行政部门协调合作的经典案例,最终未发生一起跳楼事件和治安刑事案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今年7月22 日上午9 时10 分22 秒,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发生5.1 级的地震, 15.3 万人受灾,22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 亿多元。 灾难发生后,有媒体报道说,云南省地震局7 月初对这次地震的发生作出了准确预报,而昭通市委、市政府开会研究后,为了避免社会恐慌,没有将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报传达下去。 地震预报其实涵盖了震前征兆预测、预报、震后趋势预测、震后决策、应急等一系列工作。林命周说:“虽然,中国有很多人在从事地震预测工作, 但要决策时,力量就不够了。预测结果上报到行政官员手上,预报还是不预报,这是要承担风险的,尤其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旦要求市民撤离,可怎么离开上海? 怎么排除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在这方面,我们恰恰缺少足够的研究和准备。” 新中国第一批地震预报工作者 1996 年11·9 地震时,也是林命周在地震预测岗位上工作的第30 个年头。如今,白发苍苍的林命周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目前被地震局返聘, 仍然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林命周说:“从事地震预测工作的人时刻都处在惊弓之鸟的备战状态,就像飞机起飞后发现了没有了起落架,从此再也不能降落。” 1966 年,刚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林命周还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地下核试验监测工作。那一年,邢台地区发生了6.8 级大地震。此前,中国没有从事地震预测、预报的专业机构。这次大地震后, 国家紧急组织人员成立了地震预报所, 林命周奉调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专业地震研究工作者。林命周说:“从此,我每天一颗心都悬在半空中,提心吊胆, 如履薄冰。不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很难理解。” 1973 年,上海成立地震研究机构, 从全国抽调科研人员。 1973年5月1日, 林命周到佘山天文台报到,他说:“是当时第一个在上海从事地震预报的, 原先上海只是在佘山天文台有人负责地震记录而已。” 32 岁的林命周就在一堆解放前留下并改装的仪器中揭开了上海地震预报史的第一页。 唐山大地震时,林命周和同事正在食堂,一听到消息心里就“咯噔” 一下: 不得了了。虽然还不清楚具体的伤亡、损失数据,但“一个在城市中心地带发生的地震,我们很清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当时,举国都陷入了恐慌的状态中。许多地方的居民都从家里搬出来, 在路边结庐而居。全国各地不断有“情”上报。林命辶周在上海也接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震前征兆报告: 有消息说 南汇某户农家的一只母鸡死活都不愿回窝棚,林命周赶去一看,“那只鸡果然四处乱跑,怎么赶也赶不回,后来才发现原来脚掌上踩了一枚图钉”; 不久,桃浦地区又有人上报说当地的地 面温度高达摄氏90 度,林命周去现场调查后发现当地是一个车站,曾堆积过某种具有放射性的化学物质,货物使地面温度骤然升高。 从历史记载来看,上海地区唯一一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在1624 年。但上海较容易受周边地区地震的影响。 1976 年,溧阳地区发生了5.3 级地震, 第二天林命周和同事带了三台地震仪就去了震区。两年前溧阳刚刚经受过一次地震,林命周也去了现场,“一路上都是背着家当往外逃难的群众,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我不得不下车和群众讲道理,消除人们的恐慌。”林命周主要负责震后趋势判断的工作。天气热,一群科学家只能晚上工作,上午躺在地上睡一觉。“就像行军打仗一样。” “我们只掌握了地震预报的皮毛” 林命周说,全球每年7 级以上地 震平均为18 次,震级下降一级次数约增加10 倍,也就是平均两天就有一次6 级左右的地震。今年全球地震活动尚属正常。“1950 年中国西藏察隅8.6 级地震,是本世纪世界最大的三次地震之一,由于地处偏僻而不为人知。现在经济发展和媒体介入,使原先像西藏、云南等地区的地震也进入公众视野,容易让人产生近期地震频繁的错觉。” 林命周说:“以目前人类的知识结构,尚无法完全掌握地震学的基本规律,更不要说做到100% 准确预测地震发生。”因此,国际上有一种趋势认为地震预测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日本就把主要精力放在防震和抗震上,几乎放弃了震前预测。 中国是大陆性地震最多的国家。根据本世纪以来有仪器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平均每年发生30 次5 级以上地震,6 次6 级以上强震,1 次7 级以上大震。林命周说:“十五期间,国家地震局在购置地震设备、台网建设上就投入了27 亿,而神六升空一共只花了9 亿元。” 如果仅仅以地震预测工作论,林命周认为中国的科研水平是数一数二的。1975 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挽救了11 万人的生命。但随之而来的唐山大地震让我们付出了死亡24 万人的惨重代价。林命周说,唐山地震给他们这些专业地震预报工作者的启示在于: 地震预测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向社会发布地震信息、传播地震知识则是一种政府行为; 震后应急预案和震后趋势预测的研究和准备意义重大。“我们只掌握了地震预报工作的皮毛, 我现在多做一点,那么后辈走的弯路就可以少一点。”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