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人祸思维下的旱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7:43 新世纪周刊

  关于川渝大旱的成因,在理论研究领域,流传着许多版本,但意见各方都承认,天灾显现的是科技主导的城市化和工 业化所带来的负效应,这是人类自己挖下的一个陷阱

  -特约记者/刘若南

  马失了前蹄,一下子从半山坡上跌了下去,马背上的四桶水也全部倾洒在地。周玉德
想捧些水给受伤的马喝,但他的 努力显得徒劳。这120公斤救命水,瞬间就渗进干涸的泥土里。在重庆市潼南县五桂镇,已经有两匹马在为村民送水的途中 “因公殉职”。

  从7月中旬开始,周玉德就受政府雇佣,赶着自己的马为山中缺水的村民送水。他所在的方坡村一社,村民们已经很 难在附近找到清洁的水源。这里山高坡陡,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在这里无法发挥作用,只能依靠原始的马力来驮运饮用水。

  科技在此次已持续3个月之久的特大旱情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近一段时间内,重庆市防汛抗旱办一直试图通过人 工降雨的方式缓解灾情,但因为相应的云层条件并不具备,收效甚微。旱情在重庆40个区县肆虐,2/3溪流断流,473 座水库干涸开裂,3.5万口山坪塘丧失供水能力,机电井干涸6000余眼,424万余人、350万余头牲畜饮水困难, 全市因干旱直接经济损失达58.98亿元人民币,重庆市投入的抗旱人力达643万人,平均每5人就有1人在抗旱。在綦 江县,气温一度达到44.5℃。

  不仅重庆,四川省全境遭受伏旱袭击的县(市、区)已达112个,共有360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近1000 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川(四川)渝(重庆)同现5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处于四川盆地之内。

  关于此次旱灾的成因,理论界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有人认为和三峡大坝的建成有关,还有人认为,今年3月重庆 开县的天然气泄漏事件是罪魁祸首。这些观点背后的潜台词是,此次旷日持久、引发红色预警的特大干旱实属“人祸”。但更 主流的观点认为,它和异常的副热带高压有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局部反映。这种说辞同样不否定人类活动在灾难中的作 用。工业化和环境污染导致温室效应,其恶果将越来越强烈地影响到地球产生异常天气,破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干旱改变的生活

  下午5点,张玉秀提着两只水桶来到一里路外的一处塘堰,排队取水。直到第二天上午,还没有轮到她。塘堰已近于 干枯,在潼南县五桂镇高碑村三社,村民们就靠塘堰中慢慢渗透出来略带浑浊的水过活。

  五桂镇的最后一场降雨是5月20日。在这之前,高碑村三社已经缺水了。村民门前的蓄水池早就干了。从4月份开 始,他们就到这个塘堰挑水喝,现在4个小时才能舀出一挑水,排队的村民们经常为水激烈争执。张玉秀说,她的一个邻居就 曾把她挤在一边,抢先舀水。同社的两个男子,还险些因争水而发生冲突。高碑村三社可以通车,但政府以路难走且住户不多 为由,一直没给这里送水。这里是被遗忘在政府救济之外的角落。在一些人烟稀少送水不便的地域,30多家农户被政府动员 下山投亲靠友去了。

  不过,从总体上来说,重庆市政府还是高效地调动了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应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旱灾。

  旱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农村受灾的程度显然比城市更加严重。在遭遇旱灾袭击的地方,庄稼普遍欠收,个别地块绝 产。在重庆市,已有10万余头畜禽死亡,还不包括大量因饲养困难而卖掉的部分。很多地方甚至连人的饮水都已经变得困难 重重。

  河流水位下降,导致重庆电力缺口巨大,部分乡镇为此限电。在重庆市区,也有部分企业被拉闸。城市受旱灾的影响 ,除了用电,还体现在蔬菜的价格上,为了保证市民买到平价菜,相关部门加大了调运的力度,并要求部分大型超市“零利润 ”出售部分蔬菜。城市居民更多的是被连续数月40摄氏度高温所困扰,部分未安装空调的市民夜晚带着凉席露宿街头。为了 保证人民的出行便利,政府要求非空调公交车在中午时分必须放置冰块,公园也推迟关门时间,同时,单位职工可以组织轮休 。

  重庆市有上百万株树木干死,森林火灾越来越频繁,自6月15日以来,重庆市共出警力10万多人次,扑灭约20 00起火灾,其中近1/3为森林火灾。防旱是一连串事件,

卫生部门还要防止大旱之后导致的疫病流行。农民欠收后的生计 问题,显然无法被忽略。政府部门为此出面开始陆续组织10万名农民赴新疆摘棉。

  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下,部分地区的村民开始复活古老的作法祈雨传统。这种仪式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就存在了。在潼南 县五桂镇金家坡大队的药王东庙里,供奉了数十尊神像,其中有药王、玉皇、王母娘娘,还有盘古、猪王和孔圣。据介绍,因 时常干旱,村民们在数年前恢复了作法祈雨的传统,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是这一行动的中坚。

  60多岁的夏芳地说,每月的初一,她们都会请六七个“法师”来这里祈雨。这些未曾出家的“法师”穿着道袍,戴 着道帽,手拿剑、鞭等物,叩首烧香,吟经诵咒,敲锣打鼓,一作就是一整天。本村一般有六七十户人家参与跪拜,参与者每 家要交15元钱,用于作法的开支。在2006年4月之前,这样的仪式每月都要作上一次。

  今年进入旱期之后,“因为没水摆筵席了”,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出外打工,请法师祈雨的仪式才宣告暂停。村民对神 秘力量的信仰,是在科学应对旱灾无力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自救反应。

  三峡大坝再起争议

  虽然受到广泛的批评,但民间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仍坚持自己原初的观点:三峡大坝加重了四川盆地的旱情。

  王红旗此前曾对媒体表示,“水气”是产生降雨和平衡气温的关键。如果把四川盆地比作一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 条就在三峡的位置,这个自然形成的狭长缺口成为向盆地输送水气的关键,但大坝使自然地貌遭人为改变,短的木条被接长了 ,水气循环的主要通道被阻挡,长年累月导致“桶内”气温失衡,大旱高热天气随之产生,这就是“木桶效应”。

  他的解决方案是,应寻找适当的地方开辟水气通道,比如打掉一些自然形成的阻挡水气的山头,让大自然实现“空中 的

南水北调”,否则就像人的“血管阻塞”,全身血脉不能正常循环,会“生大病”。

  他的观点受到气象学家的批评。中国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杨贵名说,三峡大坝在空间尺度上是非常小的,对气 候的影响肯定非常小,而且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不会在刚刚建成大坝后马上对天气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也表示,实际上给重庆市带来降水的主要是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气流。而三峡的通道是自西 向东的,只有东边的气流才能进来,但重庆市的降水主要是靠西南气流输送过来的。另外,三峡大坝的高度不超过200米, 而一般的水汽输送在3000米的高空以内,而不是靠100米-200米的狭窄地表通道来输送。

  面对批评,王红旗表示,重庆市的降水主要来自西南气流,但东部气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虽然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 ,但他认为四川盆地的降雨大概有1/5来自东部气流。另外,虽然三峡大坝的高度不超过200米,但地形的阻隔具有“抬 升效应”,在三峡大坝高度的四五倍以内,空气流通都会受到影响。

  杨贵名认为,王红旗这样“用拦水类比拦冷空气”,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今年绝对不是因为这方面的因素,因 为冷空气非常少,根本就没有过来。往年如果冷空气强,到了三峡大坝,会沿着长江两岸进入四川盆地,如果冷空气弱,即便 没有被三峡大坝挡住,也对降雨作用不大。

  地形对气候会产生影响,气象专家对此亦予认同。杨贵名说,三峡大坝对局部地区的湿度,可能会有微小影响,因为 三峡大坝的拦截,导致上游的水面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多,应该对四川盆地降雨有利;另一方面,三峡大坝下游因为水面面积 减少,降雨的可能性会少一些。

  王红旗则进一步指出,在长江上游三江源附近修建的大坝,拦截了部分江水,使四川盆地的江水输送量受到影响,也 影响了该地的旱情,“我们不能总说大坝对气候的有利影响,而不去谈它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王红旗与众多气象专家的分歧不在于三峡大坝对气候是否产生影响,而在于这种影响到底是微乎其微,还是 关系重大。

  都是井喷惹的祸?

  在三峡大坝对川渝大旱到底该承担什么责任余波未了之际,另一种“人祸”观点亦横空出世:由于今年3月下旬四川 开县发生天然气泄漏,泄漏的甲烷的温室效应指数是二氧化碳的30倍,改变了水气迁移的方向,导致四川盆地自5月中旬以 来持续出现干旱和高温。

  与王红旗民间学者身份不同,此观点的提出者是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博士生导师匡耀求。

  今年3月25日上午,中石油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天然气井发生天然气渗漏事故。现场多处发现的浊水柱,意味 着天然气顺着注水管道排出,排到了小河以后,形成类似喷泉的现象。

  为什么2003年底严重的井喷之后,2004年没有发生大旱,反而这次规模小得多的井喷导致持续数月的特大干 旱?匡耀求解释说,因为那次井喷之后,有强冷气入侵,令空气中的甲烷得到较快扩散而稀释;而此次天然气泄漏发生在春末 夏初,没有强冷空气的对流,加上四川盆地地形较为封闭,空气中的甲烷难以很快稀释,使得盆地内温室效应明显增强,一升 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相当于30升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量甲烷泄漏进入大气层,使四川盆地的温室效应显著增强。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影响评价室主任张强表示,在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说明甲烷浓度的情况下,这种说法是缺乏科 学依据的。他个人认为,甲烷会随风飘散,不会停留在川渝上空,因此对当地的大旱没有太大的影响。

  很多气象专家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此次川渝大旱,有着全球变暖的背景。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 普遍的趋势。在川渝之外,很多地方的高温干旱也说明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甲烷的泄漏肯定会对气候造成不利影响, 但将川渝大旱的主因归之于此,未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全球同此炎热

  在媒体将注意力集中到川渝大旱时,国内其他地区罕见的干旱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事实上,在川渝之外,旱灾同 样成为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个梦魇。

  在甘肃省兰州市,同样遭遇50年一遇的旱灾。贵州、陕西、云南、辽宁、安徽、陕西、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受 到干旱的威胁。

  据水利部统计,截至8月17日,全国有15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伏旱,作物受旱面积1.3亿亩,有 1803万人、1741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在南部沿海地区屡屡遭遇台风袭击的同时,内地的干旱缓慢而 持久地积累着自己的效应。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兼国家减灾中心主任王振耀表示,今年灾情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与往年相比灾情非常重; 二是类型非常多,“南涝北旱”的情况明显且又有所交错;三是灾害频繁发生,持续时间长。

  事实上,受高温影响的远不止中国,虽然它们未必有非常严重的干旱。美国政府在7月份的一个报告中说,今年上半 年是美国自1895年以来最热的一个上半年,其中部分地区的最高温度已超过43℃,在旅游胜地死谷,最高气温曾达到5 1.7℃。

  欧洲也在这个夏天遇到罕见的高温天气。据日本《每日新闻》7月20日报道,欧美国家因热致死者已达12人。和 东南亚比起来,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罕见的热浪夺走了近2000人的生命。印度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超 过了45℃,个别城镇的最高气温一度超过50℃。巴基斯坦6月上旬的最高气温也攀升到了53℃。

  今年在北半球有30多个国家出现热浪。专业人士在进一步分析高温干旱产生的原因是,几乎都认定这和全球气候变 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工业化的负效应

  重庆市防汛抗旱办工程师严永辉认为,重庆大旱和副高压异常有关。大气环流的异常是直接原因,但更大的背景和全 球气候变暖有关。杨贵名说,随着地球上热量的增多,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而重新分布。在热量分布严重不均的时候,有的地方 就会出现异常现象。因为大气环流每年不同,所以形成什么样的气候,实在很难预料。

  “不要认为温室效应的后果仅为高温干旱。”杨贵名说,“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气象灾害会越来越频繁。可能 是干旱,也可能是洪涝等其他灾害。极端天气随着全球天气的进一步变暖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永远不可能是中性的,它所主导下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 系列的负效应。日益增多增强的天灾即是一个例证。从这个角度而言,天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祸。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