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城南旧事再难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2:11 新民周刊

  城南旧事再难寻

  城南的生活要怎样才能延续下去?延续城南的动力又是什么?

  撰稿/汪 伟(记者)

  1980年代,《秦淮人家》是在南京风靡一时的电视剧。那是真正的著名,而且,影响经久不衰:长达两年的播出时间,南京人前所未有地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土生土长的南京生活,以至于20年过去之后,这部电视剧在南京周边仍然维持着家喻户晓的口碑。

  《秦淮人家》的拍摄地,是正在拆迁的牛市。8月8日是农历七月十五,南京一位建筑爱好者从牛市出发,前往同样正在拆迁的城南安品街地块,去寻找他幼年生活的痕迹,没想到,遭遇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

  是夜皓月当空,南京持续晴好天气。城南一个热闹的十字路口,两个年轻人各拿了一根树枝,小心翼翼地照顾着一堆燃烧的纸钱,丝毫不理会车流从身旁呼啸而过。距此500米之外,一条名叫月牙巷的巷子里,四个邻居头碰头地坐在一盏昏暗的路灯下,全神贯注地留心手上的扑克牌。建筑爱好者经过的时候,他们连头都没有抬起来一下。

  手上拿着一块木板,建筑爱好者悲伤地看着一片瓦砾的月牙巷。这里和他刚刚去过的酱棚营毫无二致。很多房屋失去了屋顶。空洞的房子里充满月光。建筑爱好者停下脚步,拾起一块青砖。他观察了青砖的样式,又掂了掂分量,然后拾起一片瓦片,观察上面有无字样。

  就在抬头的一会儿工夫,他看到一个衬衫扣子全部解开的年轻人,腆着体量和年龄不相称的肚子,从巷口向他走了过来。

  和建筑爱好者擦身而过的一瞬间,於挺站住了脚。他车过身子,酒意十足地盯着建筑爱好者。

  “干什么呢?”说着,於挺的手伸进了随身带着的不大的黑包,准备掏出手机报警。

  二

  1988年,於挺参加了《秦淮人家》的拍摄。长达110集的系列剧里,有3集出现了他14岁时虎头虎脑的形象:穿着白衬衫,跑进跑出,流露出一个本色演员欢实纯朴的劲头。

  如果晚几年出现,《秦淮人家》也许会被称作是情景喜剧。实际上,虽然情景喜剧的名称那时没有发明出来,它就是一部情景喜剧:在城南一栋老宅里,住着几户普普通通的人家,鸡毛蒜皮的日子日复一日,发生了杯水风波的故事。对当年江苏尤其是南京地区的观众来说,故事中的场景为他们耳熟能详。而城南的老百姓,因为电视剧在城南拍摄,他们有幸从电视上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场景,更是倍觉津津有味。

  电视剧中出现的城南生活是杂乱的,充满烟火气息。当年的江苏电视台电视剧部主任陈晓杭说,主要的拍摄地牛市64号是一栋清代建筑,两层小楼里住了好几户人家。长达一年多的拍摄中,原来的住户继续牛市64号的正常生活。早上,摄制组骑着车到牛市上班——没有清场,没有集体住宿,群众演员都是城南本地的居民。关于鸡毛蒜皮的生活的电视剧在拍摄,鸡毛蒜皮的生活同时进行着,20年后,陈晓杭觉得,穷尽他一生的电视剧拍摄经历,拍摄《秦淮人家》时的气氛,“最奇妙”。

  “我在牛市64号这样的地方生活过很久”,陈晓杭说,“十几户人家住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端着碗串门。谁谈对象了,谁又吵架了,没有哪家的事情不知道。”《秦淮人家》这样的市民生活喜剧,只能在城南拍摄,因为“老南京都知道,城南的城市环境、人际关系、口音和生活习惯,都和其他区县不一样”。

  现在,中山南路G3、G4地块和安品街地块的开发,《秦淮人家》的拍摄地和城南生活都将彻底消失。《秦淮人家》成了许多人回忆往事的起点。对陈晓杭来说,他没有想到留下许多遗憾的《秦淮人家》,会变成城南一段时代影踪的记录。

  虽然当年老百姓普遍赞许,但片子引发的一些反应,还是出乎陈晓杭的意料。1990年代,《秦淮人家》被德国一家电视台看中,选送一部分到德国播出,有一种声音认为,城南地区是底层百姓的聚居地,《秦淮人家》没能反映出中国人真实的生活水平。形势一度变得相当微妙。当然,在云淡风轻的今天,陈晓杭已经可以超脱地说,“《秦淮人家》是真实的”——在变革的社会中,他觉得自己“真实地”表现了一种有缺憾的生活。而且,他从牛市64号里发生的一切中,“看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有他们的幸福感、生活和追求价值标准。很多人想走出去,没有走出去的又回到这里。我们回头看去,牛市64号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正是这个城市的亮色。”

  三

  《秦淮人家》在江苏电视台播出了两年之久,当仁不让地创造了该台1980年代的收视率纪录。从此,“秦淮人家”变成了一个特定的词汇,对南京人来说,它的播放是1980年代生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且也的确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实际上,《秦淮人家》播放结束,1980年代也就应声结束了。但是对於挺这样的南京城南住户来说,电视剧的影响20年内都没有完全退出他们的生活。1980年代城南卫生设施落后,有一种露天沿街的男用小便池,因为电视剧广为人知。而后,每当城南拓宽了马路、或者改善了公共厕所,於挺和他的邻居们就会想起那档子旧事来。

  当然,於挺在剧中的演出,对他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实际上,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其中很多和於挺一样,是城南某个中小学校的孩子。而於挺有机会出演,某种程度上又与他和某个剧组成员的孩子同学有关。当这段年少往事迅速过去之后,於挺成了一个汽车销售公司的经理,渐渐远离《秦淮人家》中的虎头虎脑的形象,腰围日增的他,常常和比他年长的邻居一样,光着膀子,出没在月牙巷里面。

  对於挺来说,月牙巷里的老街坊、旧房子、老邻居和风俗都是与生俱来,毋须别人告诉他其中的可贵所在。2006年,月牙巷开始拆迁后,这条僻静的巷子变得前所未有的人多眼杂。这种情形让於挺很不适应。

  这个1970年代出生的城南居民,并没有表现出对公寓楼常见的渴望。相反,月牙巷和安品街老城区的消失,让他闷闷不乐,并且对那些在巷内踟蹰不去的陌生面孔,保持着敌意和警惕。当那些收购家具收古董和拾破烂的陌生面孔开始在月牙巷出没,在酒意和敌意的催促下,於挺随时准备将他们的行径报告给警察。

  因此,农历七月十五那个晚上,於挺和那位建筑爱好者遭遇,双方出现了短暂对峙的一幕。

  为了证明自己曾是本地居民,是在凭吊老街的消失,建筑爱好者接受了於挺绕口令般的考验。他们像对暗号一样,飞快地提到月牙巷周边街市地址、学校分布和楼盘名称。对答如流的建筑爱好者终于说服了对手,於挺相信,他面前不是一个行动诡异的文物贩子,而的确是一个前来怀旧的前本地居民,才把手从黑包中抽出来,拍了拍建筑爱好者的肩膀。

  四

  第二天晚上,建筑爱好者又找到於挺,这一次,双方交流了对城南吃食和儿童游戏的回忆。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盐水鸭”这样著名的字眼。於挺的妈妈坐在巷子里乘凉,老太太疑惑地看着於挺在和一个陌生的年轻人,絮叨着许多陈年往事。

  月牙巷的墙面上贴满了搬家公司的电话号码,一张白纸广告就贴在於挺家对面的墙上:“收购老式旧家具、古董旧货”。月牙巷所在的安品街地块居民已经迁出不少。於挺和他的舅舅光着上身,腆着啤酒肚,月夜里看着面目全非的巷子,不禁一阵发蒙。

  尽管这样的情形在1980年代就已经出现,而陈晓杭等人又在《秦淮人家》长达两年边写、边拍、边播的过程中,将许多新闻和潮流故事置于牛市64号,但《秦淮人家》并未将旧城改造的故事纳入其中。陈晓杭对《秦淮人家》年代的城南的记忆是:精美的老建筑中充斥着不同年代的临时建筑。前者让他浮想联翩:“城南那些有很多进的老房子,从前都应该是大户人家居住的,我常常想,房子建成的时候这些人家家道兴旺,然而显赫逐渐转作衰败,最后不得不面临消亡,这中间应该有很多故事”而后者毫无美感可言,生活条件恶劣,其中却居住着数量众多的市民,这些市民,是《秦淮人家》的背景、群众演员和拥趸。

  “拍电视剧都是人走茶凉,城南是唯一的例外。”陈晓杭说,“我希望这些旧的东西,旧的地方,能够保留下来。没有这些旧的东西,把南京变成是一个完全新建的城市,它没有价值的根基。把这些旧的点点滴滴保留下来——不光是建筑,而是一种生活形态的延续。但是,不要住太多的人在里面了。”

  五

  城南的生活要怎样才能延续下去?拆掉重建,还是维持原状,或者,按照最理想的设想,把城南的居民逐步迁出,同时保留街市和建筑的原貌?这个问题或许算不上无解,但见解分歧,现实的选择,虽没有经过开放和充分的讨论,却自有其运作的逻辑。

  延续城南的动力又是什么?吉承叶、於挺这些老居民有的是恋巢的感情,梁白泉、蒋赞初、叶兆言有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智,陈晓杭有思古的幽情,汪永平有专业的意见,甚至还有云锦保护这样的现实需求,但这些未经整合的民间的情感、智慧和需求,是否和政府决策走在同一条路上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