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丁学良:引人如引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4:27 新民周刊

  丁学良:引人如引资

  只要中国大学的水平跟海外大学有差距而又想缩短这个差距,中国就必须有一些优惠措施,但优惠并不等于没有规矩。

  撰稿/贺莉丹(记者)

  8月23日,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兼职研究员丁学良博士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电话专访。这位《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著者不改直率本性,提供了美国和香港对于引进海外人才的比较与反思。

  教授不能领“双薪”

  记者:美国的高校对全职教授的任职怎样管理?

  丁学良:其实管得最松的是美国,美国大学对本校教授在其他大学尤其是其他国家大学的兼职管得很松。

  美国全职教授一年规定的工作时间是9个月,年薪按照9个月计算,夏天的3个月休假就显得非常自由。如果一名教授在美国国内的另一家大学挂名,就有点麻烦了,因为牵涉到所谓的荣誉分享问题,比如你在哈佛大学是全职教授,然后你又跑到哥伦比亚大学去挂个名,哈佛大学就不干了,因为它们是互相竞争的状态。这就是说,美国教授在美国国内的其他大学不能随便挂名,但在其他国家大学挂名不对美国的大学造成竞争状况。

  在美国,信息是比较透明的,美国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定,全美大学形成的共同制度就是,在哪儿拿工资就要在哪儿干活,干几个月活就拿几个月钱。你不可能在本校和所访问的学校同时领双份工资——这就是制度。一名教授不能在美国两个大学里同时挂两个常规教职,当然你可以在别的学校担任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比如说访问教授(中国也叫客座教授),这意味着他在原来的大学不拿薪水了。

  比如,一位哈佛大学的全职教授如果在夏天休假的3个月内到其他学校做访问教授,没问题,因为这3个月内哈佛没有给他工资;但如果他要到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半年的访问教授,那么这半年他就不能在哈佛大学拿工资了,他不能同时领两份薪水;如果他要到得克萨斯大学去教书,一个方法是辞职,一个方法是向哈佛请假,不拿哈佛的钱;如果他想到普林斯顿大学教一个学期课,他也要跟哈佛大学请假,因为他的课程已经公布,人一走学生肯定会抱怨。

  记者:在中国香港的高校,教授的挂名是否像美国这么自由?

  丁学良:香港的大学原来是套用公务员制度,香港的全职教授一年发12个月的工资,所以按照原来的严格规定,在一年12月中的任何一段时间,教授要出去都需要请假。香港的大学还特别在乎你在外面挂名的事情,你不能挂另一个常规教授的名,这就等于你打了双份工。

  比如,从今年9月1日起,我将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任高级研究员,前提条件是我要向香港科技大学请假一年,其间不能拿香港科技大学的工资,所有的工资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放。

  优惠也要有规矩

  记者:在你看来,为什么会出现美国的全职教授在中国同时担任全职教授,一人身兼两份全职?

  丁学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中国有特殊的需要,一方面中国在高教系统里想让一些优秀人才来缩短与海外的差距,另一方面国内提供的条件又不能使一些海外教授在国内担任全职工作。

  这受三方面条件的制约:第一,能否提供跟国外基本相同的薪水;第二,能否提供不比国外差的研究条件;第三,能否给社会人文学者提供在国外做教学和研究时具备的信息自由流通与表达自由氛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满足不了以上三个条件,国内只好采取一些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很多地方为吸引外资,制定的对外资的税收特殊优惠政策。

  现在我们争论的焦点是,究竟优惠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合理的?在我看来,只要中国大学水平跟海外大学水平有差距而又想缩短这个差距,中国就必须有一些优惠措施,但优惠并不等于没有规矩,外资也要在交税、劳工权益、环境保护、产品品质等方面有基本规矩。

  我建议,能否仿照美国的制度,采取国际上头衔和实际内容不要有太大差距的体制,使其“名实相符”,要把目前的争议引导到制度化建设的渠道上。你在美国是全职教授,那么在国内大学兼职时不要同国内常规教授名称雷同,你可以用“访问教授”这个称呼;另外,对特聘教授要有一个很清楚的界定,使得国外的教授有机会也能回国内帮忙,但是又不至于造成争吵不休的局面。

  这样才能让国内大学继续得到海外的帮助,另一方不至于造成负面反弹。负面反弹比如,一位国内教授的年薪是20万元,忽然来了个海外教授,两个月就拿了20万元,如此一来国内教授就会抱怨。合理的办法应该是要把道理讲清楚:海外教授在国外的工资是一个合理的参照系,另外还有路费、住房等费用……

  要把引进人才的信息透明化,比如我引进了100个人,有多少人是全职的、有多少人是短期聘用的、待遇分别是怎样都要公开,信息透明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丘先生讲,如果一位教授在海外的大学任全职,在国内不可能再任全职。那就不要给他全职的头衔!

  引进人才不能“催鸡生蛋”

  记者:这些被引进回国的海外教授收入究竟如何?

  丁学良:我一些比较好的朋友有从海外回国内做全职教授的,我有时也问他们这个问题,他们说其实没给他们那么多钱。比如他们中的一些人干了3个月,拿了5万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是每月2000多,这算很便宜了。

  国内的常规教授拿到科研经费后本人是有“提成”的,我在很多地方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其中有些人“提成”的总数非常巨大,比他们的工资都多得多,尤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这不仅限于海外回国的人才。

  记者:一些国内聘用的海外讲座教授,按照相关规定他们也只回国两三个月,您认为他们会对国内的科研工作有帮助吗?

  丁学良:在大部分我了解到的学科,你在任何一个大学呆两三个星期甚至两三个月,是不可能在这个期间做出很实在的研究。研究是很长期的积累的过程,你去了两三个月,帮的忙有限,但如果你每年都去,连续三四年,累积下来会很好。

  我在前几年收到至少内地3所高校发过来的表格,我看了要求以后就说,谢谢你们的好意,虽然待遇也很好,但我做不到。

  为什么呢?第一,要求每年到他们学校教学4个月,我最多只有3个月假期。第二,一年大概要(为他们学校)在国际第一、二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到两篇论文,这对一个全职教授都是很难达到的目标,对我们这些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发表了论文,署上了他的名字,我所在的学校是否允许?这不是我一个人能控制的事情,何况英文学术刊物对署名很在乎,署名多了拿全职工资的海外学校是不同意的,一个媳妇不能嫁两家,人人都知道。第三,要使他们的系或学院跟国外(水平)相当的大学建立研究合作项目,这种事情不是短期能做成的。这好比买了一只母鸡,第二天就要让母鸡下蛋一样。

  记者:在您看来,在现在的情况下,海外的一流教授愿意来中国吗?

  丁学良:我认为他们短期可以来,长期(留在中国)很难。他只能短期帮忙,这对他来说风险小。

  从经济学的普遍规律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出越高的钱,越能招到更好的人才。如果中国的大学能支付和美国大学相当的年薪,就能把美国相当一部分华人吸引回国。

  记者:在美国,给教授的年薪标准大概是怎样的?

  丁学良:2005年美国私立大学平均年薪最高的是哈佛大学,为163200美元;普林斯顿大学位居第二,为151100美元;第三名是斯坦福大学,是148500美元。

  2005年美国的公立大学中,正教授平均年薪最高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121800美元,第二名的北卡罗莱那大学是112700美元,第三名的得克萨斯大学正教授平均年薪是109900美元,第四名的威斯康辛大学是97800美元。

  在国内,任何一个大学和学院如果想让海外教授常规为其做事,就必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化保障,这才是最根本的!在国外,没有“引进人才”这个概念,(要竞争优秀人才)公开招聘就可以了,聘任双方给予的信息要透明,否则将从法律上追究其责任。

  (根据电话录音整理,未经丁学良教授本人审阅)-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