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专家认为央企重组必须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下苦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10:13 《小康》杂志

  央企如果不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下苦功,而是仅仅依靠垄断而成为行业超级航母,即使大到无边,也是一头温柔的大象,而无法成为一头蕴含巨大能量且战斗力极强的巨鲸。

  ★采写/《小康》记者 秦海霞

  传闻不断的普天重组

  2006年7月21日,普天旗下巨龙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被挂牌出售,标价为4500万元人民币。这一消息立刻震动了很多IT业内人士。普天把此举称为“清理门户”。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老汪对此事则有些兔死狐悲之感,他对《小康》坦言:东信的普通员工担心也遭到同样的对待,同时他也有些幸灾乐祸:“普天一会儿整合这个,一会儿整合那个,说不定哪天它也被整合了呢。”

  老汪的兔死狐悲之感由来有之。东信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其中被普天以强硬之势吞并的种种曲折令很多东信人感到悲愤。

  1999年成立的普天集团,由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变身”而成。移动通信设备制造是普天的主业,首信、东信和波导股份则是普天旗下最大的三家通信设备制造商。2003年开始,作为大股东,普天对首信和东信展开“削藩新政”,虽然遭遇强烈抵制,但对普天来说,结局还算圆满。

  据业内人士透露,因为“全部资产、产业都被拿走了”,首信已经出现巨额亏损,大有空壳化之势。东信由于是上市公司,其资产不能随意划拨。据老汪说,对此普天的管理层的对策是出售其核心资产,使其主业逐步萎缩。

  普天不仅整合过程中受阻重重,自身经营也一直遭遇危机,从2004年央企的经营业绩考核报表来看,当时的184户中央企业中,有16户出现亏损,中国普天集团以亏损9.7亿元名列其中。整个2005年,普天本身一直也都被笼罩在整合的传言中。5月,有传言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普天、

长城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四家将在国资委主导下合并成中国最大的千亿IT公司。到8月份,又有媒体爆出更惊人的“独家内幕”:普天、大唐电信、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与烽火通信四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将完成合并,形成中国最大的集手机终端制造、3G、程控交换及移动运营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超级航母”。

  虽然这些都在其后被证实为谣言,却无不提醒外界:正在整合中的普天也只是整盘棋中的一个子,也许将会被整合进另一个更大的棋局之中。幕后的操纵者则是“国资委”——事实上,国资委的确在普天改制的过程中起着掌舵人的作用。

  国资委的三年之约

  166家企业,超过1053万的职工,10万多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这就是目前我国中央直属企业的现状。与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接手的196家企业相比,数目已经减少了30家。

  2005年8月,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重复了他在2004年底的态度:中央企业要争取成为各行业的前3名,“要做到各自所在行业的前三名,做不到的,你就自己找婆家,你找不到的话,我给你找。”他进而又提出,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主营业务明确的大企业、大集团。

  “主业突出”是国资委成立之初,李荣融就对央企提出的要求。2006年7月27日,第五批央企主业确定,至此,现有的166家央企已经有137家央企主业得到了确认。伴随主业划分的是类似“合并同类项”的重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一句话可以为这类重组做个注解,“作为大老板,我不会同时在一个产业投好几个企业,让我自己的企业在一个产业里互相斗。”

  为了这个计划,国资委定了一个死期:2007年的10月。对李荣融提出的3年之限,起初大多数央企领导开始并没有充分重视。“被别人合并?我去合并别人还差不多!”这是当时很多央企领导的看法。不过,随着国资委一系列强势手段的推行,比如央企领导人业绩考核,公开招聘央企高管,公布央企主业名单,撤换一些年龄到点的央企负责人等等,央企老总们不敢再忽视那个“3年之约”了。

  由于相关方面往往都闭口不提央企整合的过程和细节,这中间的许多曲折故事人们还无法窥测。现在央企数目却是实实在在地减少了。但这一速度距国资委的要求仍然很远。

  在2005年,国资委采取了一种更为主动的方式。由于国资委代表出资人直接操控企业,一直受到国内外的诟病,而国资委也一直对新加坡的将监管与经营分开的淡马锡模式歆慕有加,在重组活动中,国资委也试用了国有资产经营模式。诚通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下称国开投)成为试点。但是,两个“淡马锡”迄今为止工作进展甚慢。国开投托管中国包装公司,诚通托管中国寰岛集团,中国普天集团8户困难企业划转诚通。稍大点的买卖,比如诚通重组中国华源集团则无疾而终。

  业内人士对《小康》表示,两家试点企业在央企群落里,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公司,面对如此众多的央企,如此庞杂的资产,自然力不从心。在诚通重组华源案中,诚通以百亿元总资产去整合盘面达到五百多亿元的华源,以“蛇吞象”比喻并不过分。这次重组不了了之,在很多央企看来也成了意料中事。

  重组难于上青天

  6月29日,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在《瞭望新闻周刊》刊载文章建议,国有企业合并重组在操作策略上,应走“自由恋爱、媒妁之言、父母包办”三步。显然,由于遭遇种种不顺,在时限过半之时重组没有太大进展的情况下,国资委已经渐失耐心,逐渐抛弃了对“政府操控企业”的顾忌,态度逐渐向政府强力整合方向转化。

  这种重组不顺,尤其反映在房地产业务的重组上。

  据悉,80%的央企都有房地产业务,总资产达到1800亿元。如此多的央企热衷于房地产开发,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处于高潮期密切相关。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2005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成果显示,央企房产品牌凸显。2005年确立的5家主营房地产的央企均进入行业前十名。

  国资委无疑希望借助如此大好局面打造一批房地产实业的超级航母。2004年6月,国资委决定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旗下有中海地产)、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有招商地产)、中房集团、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华润集团等企业来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

  但是时至今日,只有中房集团对此态度积极,而诸如华侨城集团则正在刚开张的北京欢乐谷里品味着自己的欢乐,其他企业也显得有点不那么积极。主业未列入房地产开发的央企也纷纷给自己所属的房地产企业找出路,中粮集团甚至向万科集团伸出了橄榄枝,惟独没有想过跟国资委指定的企业来联系。

  但是,中房集团的作为显然没有得到国资委的满意,直到第四批宣布主业时,中房集团才被确定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业。

  中央房企的重组一直进行得非常缓慢,业内人士对《小康》解释说:“每个国企都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很难让部分企业无偿剥离给这些主业为房地产的国企。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和目标,非市场的并购对企业来说,风险高过收益。”尤其对各家企业来说,房地产开发项目是他们的“钱柜”,如何肯让渡于人?

  时至今日,国资委陆续公布了17家有房地产开发主业的央企,这一措施也招致有关学者的疑问:“如果说最终要保留前三名,现在又有这么多央企开发房地产,最终将如何收场?”

  央企航母运势如何

  国资委显然认为重组的理由十分圆满:有的行业在国内很有实力,但是在国际上还是很小。国外资本进来以后,企业都很小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国有企业需要通过重组变大变强,重组目的是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

  针对央企大张旗鼓地重组行为,《小康》所采访到的专家都表示,这是国资委的决策,国资委作为央企群的大老板,如何决策如何实施,外人不好置喙。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专家张春霖博士对《小康》表示,一切还要看效率如何,如果央企的效率因重组而得到了提升,那么重组策略就是正确的;如果效率没有得到提升,则是失败的。现在看来,效率是否得到提高,还不好判断。但他对“强行整合做大集团公司是否一定能做强”这一问题持怀疑态度。

  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央企都是资源垄断性行业,垄断行业依靠行政力量无疑能够迅速做大,但能否做强则深有可疑。中建集团一个员工这样对记者说:“我们那里以前还有一线的施工人员,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现在承建的工程往往都要到‘三包’、‘四包’之后才有具体施工的人员。我们是很多年历史的央企,资质远远高于一般的承建公司,民营建筑企业基本没有能和我们竞争的。即使一些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比我们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更好,因为资质限制,也需要和我们合作。我们自己都开玩笑说我们企业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皮包公司。”一个这样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摔打之后还能否成为一个超级航母让人十分怀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承耀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说,“如果在国内都没有得到充分竞争,在国际上又凭什么和别人去竞争?”他说,“央企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政府主导的垄断条件下,而国外的垄断是从自由竞争发展起来,真正能适应国际竞争的企业必须从国内竞争中走出来,在政府的优惠扶持下长大的企业,其竞争实力从何处来呢?”他认为企业最终比的不是大小,而是实力,大小和实力是两个概念。

  长期关注电信业发展的《通信世界》总编项立刚提醒,“硬性合并产生不了航空母舰。”他说,“把大企业进行人为的合并,组成强大的航空母舰,表面上也是美好的想法,但是事实会遇到资本结构、文化融合、竞争力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看看我们经济领域,人为进行合并最后又终于成功的例子很难看到。合并造成许多问题,最后不欢而散的例子却是比比皆是。企业本身没有需要,只是在美好的假设前提下,进行强力合并,很难铸造出一个强大航空母舰。相反却会因为合并付出较大的成本。”

  经济学家盛立中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欧美国家的国企情况。在国外,很多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和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领域,比如公共服务性行业和能源、交通运输、

邮政、通讯、航空和金融保险等领域。但很少有国家指望他们做大做强,事实上,这些企业由于代表各级政府赋予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使命,政府的政策就是保本经营,按成本确定收费标准,基本不留利润空间。近些年来英、法等国家财政收入报表中来自国有企业利润的收入项目几近没有。

  业内人士认为,与央企重组相比,加快央企公司化治理进程这一目标可能更需要明确。如果仅仅依靠垄断而成为行业超级航母,即使大到无边,也是一头温柔的大象,而无法成为一头蕴含巨大能量而且战斗力极强的巨鲸。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