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扶贫中国行专题 > 正文

创新奖候选人—吉美坚赞事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10:43 中国扶贫基金会

  吉美坚赞生于1965年12月15日,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一普通藏族牧民家里。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一名藏族当代教育改革家他既不是先知先觉的转世活佛,也不是身居高处的高级官员、更不是腰缠万贯的顶级富翁,而是 一位慈悲智慧、受人尊敬、甘愿将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视藏族教育改革为己任的出家僧人。

  吉美坚赞小时侯家境贫寒,漫漫求学路异常艰难,但由于他自身的聪慧伶俐、勤奋好
学,最终克服所有艰难阻碍,于 1983年毕业于青海省民族大学。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所有毅然决然地出家走进寺院,广拜经师。他先后进入甘肃拉卜楞寺 佛学院、青海省佛学院、果洛州拉加寺、北京中国高级佛学院等国内著名佛学院校学习。系统地研读了藏文化以大小五明称奇 的大部分经典巨著,有效地掌握了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相结合的结构体系。1990年他在中国高级佛学院毕业时北 京已有多家单位邀请他留下任教,而且待遇丰厚。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家乡人民的一片深情。

  一.教育扶贫

  (一)传统结合现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因藏族人民居住地区偏远,人员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等诸多因素、致使教育现状异常落后。改革开放以 来尽管党和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投资与扶持,但是任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孩子因为贫困而无法走进校园。这使吉美坚赞 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刻了解居住大山深处的藏地小孩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校园的向往,因此立志将所学全部知识回报给 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只有教育才能使这里的人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从此开始,立志办教育。从199 0年8月在自己寺院的宿舍里办起了以藏族传统文化为主的第一批培训班。学员大多是当地青少年,当时因条件有限只有40 多人,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加两年尝试成效显著,他感到无限的欣慰。于是想到了自己开办一所学校帮助更多的孩子完成梦想。

  (二)开拓创新,自筹资金建学校

  1994年吉美坚赞开始以借款、贷款、个人募捐等多种渠道,筹资1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经果洛州人民政府批准 ,8月正式成立了吉美坚赞福利学校,当时校舍总共只有10多间房,招收学生优先考虑当地孤儿、贫苦生和智障儿童,老师 除了吉美坚赞校长外他又邀请了和他同一志向—甘愿为民族教育无私奉献的两位格西,他们分别来自甘肃和四川。在他们的共 同努力和政府部门以及广大社会友人的大力协助下,学校规模日益扩大,慕名而来的学生成百上千,常常因校舍有限而只能将 大部分学员婉言谢绝。经过十二年风雨历程,目前在职教师与管理人员28位,学员已达843名。他们均来自拉萨、四川、 甘肃及青海各地、州,县。师生中民族不分、僧俗不分、地区不分、年龄不分,这在高原牧区乃至全国而言别具特色。经学校 考试录取的学生一律免费就读。凡是孤儿、残疾儿童、特困儿童的生活费及所有的日常开支全部有学校承担。多年来为贫困生 的免费就读,已投资1000多万。

  (三)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机制

  1.办学体制:实行三语教学,学制六年。设有预备班、基础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和毕业班。开设课程有因 明学、音律学、历算学、医学、工巧学、语言学等,也有现代汉语、英语、计算机、数理化以及音体美等课程。其中藏族传统 文化占30%,现代文化占40%,其他语言占15%,政治课占10%,历史课占5%。

  2.教学方式:大胆地将藏传佛教因明逻辑辩论方法引进现代科目教学当中。因千百年来藏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 阵地是寺院,寺院是藏族传统社会中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历来在这里培养了无数的高僧大德和知识人才。寺院教学所涉及各 类学科内容甚至是当今最高学府也无可比拟的,就学位而言,较之普通博士学位相应的是“格西”,之上还有拉仁巴、多仁巴 等,最高学位“噶丹赤巴”要经过50—60年的学习才可获得。吉美坚赞作为学有所成获得格西学位的僧人,既得益于寺院 ,又将寺院传统因明逻辑辩论方式巧妙地结合到现代教学当中。不但有利于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记忆、加 深思考。而且对青少年开发智力,激励和启发对各门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大有益处。

  3.优异成果:因主要授课教师为学识渊博的僧人,得益于他们的循循善诱,慈悲教导。学员学习刻苦,遵守校规, 成绩突出。学生出书50余册,已毕业九届向社会培养了具有高中、初中、有些甚至达到大学文化程度的合格学员257名。 这在整个藏区有口皆碑。

  二.审时度势,转型职校

  随着当前就业形式的分配困难,他希望将民族地区特色职业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内容,从而提高民族地区的整体素 质。于是从2005年向州教育司申请批准将“吉美坚赞福利学校”更名为“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2006年3月7日 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下发(2006年组宣字第04号)文件批准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团体社员,并将果洛州玛沁县地区列入中华 职教社温暖工程的一个试点援助对象。当时中华职教社总干事陈广庆对本校的教育前景满怀希望的说:“办职业教育是出路。 这样既可解决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中华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藏族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扬光大。”

  三.爱心促使,创办藏区首所女子学校

  “女童教育是母亲的教育,母亲的教育是人类的根本教育,为了提高全人类的素质必须要重视女童教育。”这是吉美 先生对女童教育的深切期望。当初在寺院附近建校,为了顺应寺规“座安夏期”不便招收女生,所以只收了男生,当福利学校 稍有规模时。他便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寻求资助,想另外择地建立一所女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 扶持下,2002年9月开始筹备建设,投资金额350万。2005年10月15日草原沸腾、牧民欢庆,全藏区首所女子 学校(草原智洲女子学校)正式开学,为吉美坚赞福利学校之附属小学,所有课程设置均吸收福利学校之特色,实行藏、汉、 英三语教学,现有在校生203名,教职工15名。

  四.特色企业,利校利民

  (一)择优开发,利益双惠

  为了开发当地丰富的牦牛奶资源,帮助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保证学校教育资金的足额投入,满足日益增加的牧区儿童 免费就读;同时将藏族传统制作奶酪工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得以保留。2000年10月成立了果洛州雪域珍宝有限责任公司 (属吉美坚赞福利学校校办企业),并在拉加镇赛龙沟创建奶酪加工基地,以每公斤4元收购牛奶,解决了该沟100多牧户 的2000多头奶牛的奶子出售问题,比往年出售酥油、曲拉的收入增加了112.2%,给牧民群众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 。企业每年所得利润的60%投入教学工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运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达标,享于中外

  公司考虑到生产技术的严格达标,专门从美国、尼泊尔、意大利、瑞士等国聘请了四位奶酪专家,亲自传授奶酪生产 技术,制作出了世界唯一的“雪域珍宝”牌牦牛奶酪。该产品上市后以其独特的口味、精良的加工技术赢得了国内外广大消费 者的广泛关注,产品远销美国、香港、英国等国际市场。当时分别有《美国华盛顿时报》、《法国独立报》、《美国周未》、 《北京在线》、《中国发展》等国内外英文报刊及《中国西部大开发指南》,《青海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台》报刊和新 闻单位作了专题报道。一时雪域珍宝牌牦牛奶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目光,2001年至2005年所产奶酪已被国 内外客户以每公斤16美元的价格抢购一空。在美国、意大利、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展销后,被美国白宫、北京中国大酒店 、假日饭店,上海建国饭店等高级宾馆所食用。

  2003年11月13日在美国正式获得了国际FDA认证,2003年青海省科技厅被评为全省13家科技型企业 之一;2003年青海省工商联、青海省光彩事业促进会被评为“光彩事业”奖;2004年10月在意大利举办的世界食品 博览会上被评为36家世界保护农副产品之一;2005年8月经中国中轻质量保障中心审核被选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 好产品;2005年果洛州州委和州人民政府被评为的“先进集体”;2006年5月19日至27日在美国纽约文化

图书馆 隆重举办了雪域珍宝奶酪周展销会,再次受到美国人民的广泛认可。

  (三)扩大规模,惠及一片

  经过六年的创业历程,再此基础上,由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广大社会团体的捐助,2005年投入500多万元在 黄南州河南县成立分公司,预计今年9月份开始正式投产。奶源收购覆盖面达1600多户。目前在果洛州大武镇建立年产量 500吨牦牛奶酪规模化生产厂房正在筹备当中,预计投资金额1200万。九月份开始启动建厂,这将会为当地牧民带来前 所未有的福音。周围3000多牧户的将会直接受益。

  他的这一伟大举措不仅是牧民受惠,更为长期的生态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相关专家的实地考察分析指出,藏族 人的牧业生活经过有效利用,不但可以给自己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对保护草原植被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特别是高原天 然牧草只有经过牛羊的啃食,才会四季轮番长得更加茁壮青绿,如果采取保护式地不经过牛羊的亲近,到了第二年将会是一败 涂地。因为茂草的累积导致根部腐烂而不得翻身。

  吉美坚赞校长不但热心民族教育事业,而且在环境绿化和保护文物方面成绩显著,他动员群众组织师生在黄河沿边种 下数万棵树苗,1999年果洛州委、州政府、州军分区在十年植树造林中被评为“先进个人”;2002年收到拉加寺密宗 经堂和阿柔觉康佛堂的危房通知后,立即到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管理司申请资金,最后在国际文化公益发展基金会争取了11 2万元人民币,经过修复330多年悠久历史的两座经堂终于被保留下来。

  吉美坚赞先生既是受人敬重的教育家又是享于中外的企业家,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用智慧和爱心谱写了一段段催人 泪下的感人故事,无我利终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雪域这片圣洁的高原将留下他千万个感人故事。

  相关专题:扶贫中国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