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陈明:1.3亿投资《魔比斯环》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13:59 南方人物周刊
陈明:1.3亿投资《魔比斯环》值

陈明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做《魔比斯环》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很强的信念,那就是我在做一个很伟大的事业

  -实习记者 钟良 发自深圳

  作为《魔比斯环》的艺术导演、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深圳)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陈明并没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坐在偌大的集体工作间里,身体微胖的他上身前倾,谈笑
间眉飞色舞,丝毫没有长时间苦战的疲劳和倦怠。

  投资1.3亿元,耗时5年,第一部全部使用CG(Computer Graphics,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技术制作完成的国产电影《魔比斯环》,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几个“最”,其制作过程也颇具艰辛。

  我们的CG水平在亚洲是最好的

  2000年,31岁的陈明已经在中央美术学院当了6年教师,有一个电脑工作室,出版过几本电脑动画专著。那年暑假在安徽老家休假的陈明接到了梁定邦和梁定雄兄弟的电话。“他们要在国内业界找一个精英来组建一个团队。看了我的书觉得有一定专业水平,而且我1993年就进了这个圈子,有足够的经验。”

  “那时候中国已经有一批人在做电脑动画,但多是个人创作。国外投资可以达到7000万美金,集体创作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如果中国有集体创作的机会,我一定会去。”

  人物周刊:2000年中国动漫产业基本处于零起点,没有形成一个产业。你们的团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陈明:第一批人主要是我的朋友和学生。大家都是同样的心情,所以特别希望有机会来个大创作。国外专家主要由梁先生他们组建。

  创业初期,我们在深圳大学租了几间办公室,几个人,几张办公桌,像个商贸公司。那时离真正的制作还有很远的距离。刚开始时,团队整体作战的素养很差。国外专家是1年以后才进来的。

  人物周刊:《魔比斯环》从故事情节到整体风格无一不是好莱坞模式,主角形象是外国人,原音也是英文,片末的演职员表上,几乎也是清一色的西方人名字。这只是一部中国人投资外国人制作的电影吗?

  陈明:外国专家主要起引导作用。他们有的呆了1年,有的呆了七八个月,在今天完工的电影上他们做得并不多。

  我们请他们来,并不是让他们做具体工作。一开始我就告诉他们,我需要你们告诉我的团队如何去做,告诉我的动画师怎么做动画,告诉我的建模人员怎么建模……然后由他们去完成。如果这个片子完成了,我们的团队还是不会做,那下次还得请外国专家。所以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团队建设。

  人物周刊:《魔比斯环》之前,中国的动漫处于什么水平?它的CG技术制作水准在国内外占有什么地位?

  陈明:大概在1996年,有人曾经在北京尝试制作《大闹天宫》。大量运用电脑设计,买了很多工作站,请了很多国外专家,组建团队。结果钱花完了,只生产出一部分“零部件”,没有完成整片。主要是缺资金,可能那个时候技术比较缺,市场也没有发育出来。

  电脑动画技术是在大规模产品出来以后才能体现你的水平。我们的CG水平在亚洲是最好的,但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人物周刊:能说说片中某个场景或者片段制作的技术细节吗?

  陈明:一个镜头,一个模型,都可能做几十遍,一个模型可能做两个月。我相信当时那批制作人员都哭过。

  我们工作的程序是,每天下午4点钟有个看片会,就是他们交功课的时候。就是在那个小影厅里的大屏幕上挑毛病——这个雨滴不对,速度太快了或者雨滴的大小、质感有问题。我们会用激光笔圈出来,再返工重做。一旦看片通过,哇,下面就一片掌声和欢呼,负责制作的那个人就有一种得冠军的感觉。

  必须把外国的拐杖扔掉,自己行走

  人物周刊:整个制作过程中你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陈明: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自信心的建立。电脑动画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任何一个小的问题不解决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当时经历过一件特不自信的事,是外籍员工撤离造成的心理打击。他们在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心理支撑,一个心理拐杖。但是作为一个团队来讲,必须要把拐杖扔掉自己行走。从有困难找国外的专家,到有困难自己解决,这个过渡期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人物周刊:制作过程中想到过放弃吗?梁氏兄弟作为投资方,5年期间他们有没有想过撤资?

  陈明:我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没有退路。我经历过1996年那个事件,虽然我没有参与《大闹天宫》的制作,但是我一直关注。如果这件事做不成,就会很多年没有机会再做,所以我很珍惜这个机会;第二,如果重蹈覆辙,团队散掉,对整个动漫产业的自信心会有一个极大的摧残。

  我觉得梁氏兄弟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他们看得应该更远一些,不是盲目投资。他们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迪斯尼第一部动画电影也做了6年。

  人物周刊:耗资1.3亿,花费5年,值得吗?

  陈明: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都值。你会说投资了1.3亿,票房才一两千万,这肯定是回收不了的。我想说的是要看回收的是什么。票房,还有漫画、图书、形象授权等,以及这个制作团队。我们公司的架构、品牌、制作能力都在这里,这些无形资产都在这1.3亿里面。

  人物周刊:《魔比斯环》的市场定位是什么?目前在哪些国家发行?

  陈明:全球化定位,全球发行。我们在香港找了发行代理,国外主要由他们做。目前在大陆的票房也就几百万。

  人物周刊:六小龄童曾针对《魔比斯环》说,好莱坞都来拍我们的花木兰、《西游记》了,我们却去拾别人的牙慧。您怎么看?

  陈明:我觉得那是媒体在炒作。他有什么资格来评论,他不是电影专家,他说没说也不大可能对证。我们在北京请专家看片,大家从整体上还是肯定的。意见主要是幽默感和故事性还可以再加强,还有就是过于西化。

  近百所高校设动漫专业,

  教师没有实际操作经验

  人物周刊:您是这部片子的艺术导演。在制作过程中,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具体做一些什么?

  陈明:艺术导演具体做的就是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以及画面的色调等。导演格兰•柴卡的主要职责体现在故事叙述以及故事的结构上。但在后期的两三年里他走了,我实际上就是导演了。

  人物周刊:媒体都在以“中国的×××”这样的句式来形容《魔比斯环》,大家质疑你们能不能制作出中国风格的东西。后来您又导演了动画短片《桃花源记》,还获了奖,您对这个行业有什么感触?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陈明:做《魔比斯环》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很强的信念,那就是我在做一个很伟大的事业。有困惑,也失去过信心,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总想上去看一看才心甘。现在算是爬上了一个坡,但山外还有奥斯卡大奖等目标,所以路还很长。

  现在我在反思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民族符号只是一个载体,影片背后是故事在起贯穿作用,所以在叙述上要寻找各民族共通的东西,寻找人类的普遍价值。

  人物周刊:您对中国的动漫人才培养现状有什么看法?有何建议?

  陈明:中国目前有近百所高校开设动漫专业,培养的是通才,什么都了解,但具体做又什么都做不下来。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专业定位。现在动漫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校纷纷设立这个专业,但是很多老师只看过几本相关的书,没有实际操作经验。高校主要从理论素养上培养,用人单位还得进行职业再培训。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