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乱收费是果不是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2:15 南风窗 | |||||||||
记者手记:“乱收费”是果不是因 □本刊记者 石 破 河南省实验中学,这所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省示范中学,以大胆的气魄和层出不穷的花样,向人们示范了公办名校资源如何成为敛财工具,一本万利,为学校及教职员工带来滚
然而,不知有没有人留意到,现在痛恨教育“乱收费”的人,多数是与教育无关的人,而与教育有关的政府主管部门、校长以及教师们都不会痛恨“乱收费”;即使表面上是“乱收费”受害者的学生家长,大多不但不痛恨“乱收费”(主要指择校费),反而认为它是使子女接受名校教育的一条较为现实的路。换句话说,教育之乱的根源不在“乱收费”,而在于教育本身已经乱了,“乱收费”不过是这种乱象的表现之一,是乱战中杀出的一条血路。 在郑州市,不光是中学“乱收费”,小学的“乱收费”也一点都不逊色。一名知情者说:“择校费的事,家长难脱干系。金水区的家长们,10个有9个想让孩子进纬五路一小;对学校来说,进一个人就能带来六七千元的费用,他为什么要拒绝呢?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太明显了,这道鸿沟难以逾越。你在薄弱小学上到毕业,都不一定见得到一个外国人;而在纬五路一小、伊河路一小等名校,二三年级的学生都有机会出国参观、表演——他们的机会太多了!” 今年秋季开学后的纬五路一小,一年级只有8个班,却招了700多名新生,每班至少要坐90人,学生们不得不3人共用一张课桌,最后一排学生紧贴着后墙而坐,老师上课要戴耳麦。 各种各样的条子、电话,让郑州市公办中、小学校的领导们无法拒绝,即使以爱“经营”出名的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李国有,每到招生季节,也不得不四处躲藏,而他的办公室门前,每天都挤满了一堆家长。 就是说,赚钱的机会,一般并不是名校主动去寻找的,而是蜂拥而到名校跟前的,挡都挡不住,推都推不掉。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还能拒绝漫天飞舞、俯拾即得的钱财,岂不是太不正常了?名校如此,普通学校亦如此。有个家长告诉记者,今年他的孩子投考郑州一所普通高中,分数不够。他打听了一下,要想上学也可以,不过得缴2.4万元择校费;如果认识该校的老师,则只须缴1.8万元。这个家长认识的是学校教导主任。主任跟他说:“你把钱给我,我去缴给校长,1.5万元就行了,省下的钱,咱们可以自由支配……” 教育部三令五申针对公办高中的“三限制”(招收择校生“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限比例(招收择校生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30%)等仅限于治标的措施,都挡不住冲向名校的滚滚人潮和滚滚钱潮。 郑州一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本市一些名校,甚至普通学校,都尽量少报计划内招生数,以便把名额让出来给择校生。今年郑州市大多数优质高中,招收择校生的比例都超过了30%;择校费也统统超过了河南省教育厅规定的3年1.8万元的标准。 因为这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因“乱收费”而被查办的学校只会觉得委屈,而不会认为活该。去年郑州市纪检部门查处了该市某普通中学乱收费。有记者私下问校长:“郑州乱收费的学校这么多,为什么偏偏查到你们?”校长说:“那是我们倒霉吧!” “名校”之所以有名,升学率是个重要标签。为了维持及提高本校的升学率,使得“名校”更有名,郑州各个省示范中学都在全省范围内抢夺优质生源。今年中招前,河南省教育厅在发布政策时强调,各类学校不允许跨省辖市招生。这一政策的出台并没起到约束作用,不少学校仍然跨省辖市争夺生源。一家省级示范高中的负责人说:“每年各省辖市的家长带着孩子来我校报考的有上千人,如果只给郑州市的学生入读权,这也是一种教育不公平。” 郑州一些名校为了赶早招生,3月份就派大队人马下到各省辖市,请当地的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吃饭,给“见面礼”,获得毕业生的成绩排名及学生家长联系方式。班主任若给郑州的名校推荐好学生,还可获得提成。一些家长也提出,好的教育资源,全省学生都应该有资格享受。既然名校有吸引力,为什么不能面向全省放开其考试权? 2006年4月,郑州市发布《关于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保障机制的意见》,希望能通过均衡手段,缩小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彻底消灭学生、家长扎堆名校,择校费居高不下等弊端。 根据这一《意见》,郑州市中原区教体局率先进行试点,准备将区内一所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合并。没想到反弹最厉害的不是名校的领导和老师,而是学生家长们。尽管政府和学校一再保证两校布局调整、学生混合编班后,两校的教学水平都不会下降,但好不容易才让孩子进入名校的家长们,岂肯再去投奔一家前途莫测的新学校? 家长们声称“现在的学校就是粪堆我们也不走,新学校就是天堂我们也不去”!自发组织起来的家长们围攻校长办公室,冲击两校合并的动员会会场,险些酿成“群体性事件”。为了社会稳定,政府只好让步,虽然两校仍按计划合并了,但只是换了块牌子,这边的优质学校仍然人满为患,那边的薄弱学校仍然空着一多半教室,试点结果与政府当初的设想可谓“驴头不对马嘴”。 事实上,催生教育“乱收费”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大环境和体制弊端。河南省实验中学肯定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向人们示范公办名校资源如何可以成为敛财工具的个案。 相关专题:南风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