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金融宏观调控与中部崛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7:44 决策杂志 | |||||||||
2006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部六省迎来了中央“10号文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千载 难逢的历史机遇,投资热情空前高涨,亟需高速增长的信贷支持,而此时中央进一步紧缩信贷,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此,中 部省份的一些基层政府官员发出了“生不逢时”的慨叹。的确,中部崛起与调控政策的“碰撞”让中部一些政府官员、经济界 人士产生困惑。对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调控政策走势,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央本轮调控的意图,辩证看待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 展的关系,真正将宏观调控与中部崛起有机结合起来
关注当前宏观货币政策走势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结构性问题仍然严重,经济运行中过剩的流动性已经引发了实体经济投资增 长过快和资产价格加速上涨的情形。信贷投放过快已经成为今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强烈的地方政府 投资冲动与过于宽松的货币环境结合,便产生了新一轮投资过热问题。1-6月份,全国人民币贷款新增2.17万亿元,完 成全年计划的87%。信贷投放过快带动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 ,个别地区这一比例高达60%以上,投资过热的风险正在积聚。 这种情况早在今年一季度就已见端倪。国务院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中明确提出“控制货币信贷投放,适度控制投 资规模,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的宏观调控方向。从目前情况来看,抑制过剩的流动性,防止经济过热是当前以及下一阶段 宏观货币政策的基调。鉴于此,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紧缩信贷投放,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两次微 调的同时,两度动用调整准备金率这一“猛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力度,旨在进一步抑制流动性过剩。 从目前宏观调控政策操作看,政策的基调基本上还是“微调”为主的思路,采取边观察、边决策、小幅微调的办法, 而没有采取震荡较大,对市场冲击较大的政策措施。但在流动性充裕和利差扩大的背景下,已经日益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仍然存 在持续的内在放贷冲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调控效果。从近期经济运行的情况看,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不明显,中国人民银行 很可能将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来遏制信贷和经济过热增长。 深刻领会宏观调控政策意图 中央提出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适度从紧信贷投放的同时,还提出不搞过去的“一刀切”,要“区别对待,有保 有压”,这实际上是给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政策落实上一个更大的操作空间,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原则性和灵活 性的把握上提出更高要求。 从目前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本轮调控的重点应该是东部地区和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地区在总体上应是“保”的对象。至于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中央意图非常明确,旨在发挥市 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快兼并重组,加快淘汰 落后生产能力,从而带动产能过剩行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安徽为例,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大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行业,对安徽有影响的主要有钢铁、水泥、煤炭、汽车等4 个行业,这4个行业经过多年的竞争和重组,行业资源主要集中在马钢、海螺、两淮煤矿、奇瑞、江汽等少数优势企业,这几 个企业基本上代表各自行业中的最先进生产能力,其在行业内的优势非常明显。按“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金融机构 在对产能过剩行业收缩信贷的同时,应该将有限的信贷资源进一步集中到行业内少数优势企业,通过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 整个行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这个角度看,这次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对安徽来说是有利的。 对于安徽省2006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增幅较快问题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上半年安徽固定资产投资 余额为1390亿元,同比增长50.5%,投资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据此,有些人认为安徽投资增长过快,存在风险隐 患,应加以调控,放慢速度。但我们也要看到,安徽投资规模还很小,不及江苏、浙江1/5,这种基数小而引发的较高增长 率是完全可以消化的,完全没必要高度紧张,况且安徽的投资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 投资拉动是当前中部崛起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战略的唯一途径。中部要崛起,必须通过长期的 较快的投资增长才能实现。如果仅仅因为几项增长指标超过全国或邻省就加以打压和控制,那么中部将难以快速崛起。同样, 针对上半年安徽贷款增长较快问题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上半年安徽省人民币贷款增加493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增幅也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判断安徽贷款增长过快有失科学性。安徽省上半年增加493亿元,而江苏省增加了2671亿元,况 且安徽信贷规模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贷款结构趋于合理,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基本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 宏观调控要求。 在宏观调控中实现中部崛起 在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今天,区域经济运行对宏观货币政策走势的敏感性逐步提高,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渗透力和 影响力也逐渐增大。新形势下,如何认识和处理好调控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在调控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而力促中部崛 起,这应该是中部六省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共同思考的一个课题。 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职责,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也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针对国家当前采取的一系 列金融宏观调控措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充分发挥在分析、预测、指导、协调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履行好各项职责,防止信 贷投放出现大的起伏;要始终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原则,引导金融机构严格控制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高污染 、高能耗的贷款投放,重点支持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瓶颈的重点项目,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为中部崛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落实提供金融服务工作。 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货币政策对总量 调控的同时必然伴随着一个长期的结构调整。随着信贷规模的紧缩,信贷资金投放的区域分布必将出现一个新的格局。决定一 个地区信贷资金规模的除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金融生态环境。从区域经济发展看,金融生态 环境好,能形成资金的“洼地效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本地,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充 分认识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健全组织、强化管理、加强协调,增强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合力。主动牵头建立 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披露、风险处置配合等,加强沟通,力保一方金融平安。要发挥各级政府在信用建设 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信用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内容,加大对背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落 实各方责任,全面贯彻信用建设的各项措施。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副行长)戴季宁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