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城市管理新走向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13:59 《决策》杂志

  城市管理新走向观察

  本刊记者 王运宝

  不论是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还是深圳、广州等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城市管理年”,细节决定成败,是城市管理中的定律,那么细节背后体现出什么样的城市价值?城市管理
需要科学思维、科学决策,更需要科学管理,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所倡导的理念是“管理改变城市”,在城市管理呈现出多种新走向的趋势下,管理仅仅是改变城市吗?除了管理,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为此,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倪虹、北京市东城区区委书记陈平、马鞍山市副市长龙李海、北京国际城市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在决策者与研究者的多角度观察中,呈现城市管理新走向的精彩内容。

  城市管理的难题

  《决策》:“管理改变城市”,这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开展“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评选所倡导的理念,那么,对目前中国的城市管理,如何进行总结评价呢?

  连玉明:管理城市管理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提升公共服务,例如交通其实就是服务的问题。作为城市病的交通拥堵,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潜伏期长,二是爆发后转移,表面上看它是一个交通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人、车、路一个交通堵塞的链条,甚至形成城市管理的综合征。为什么北京首都变成了“首堵”?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城市结构的不合理所导致的。城市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城市的功能紊乱,这种功能紊乱又导致了城市的神经错乱,神经错乱又导致了城市的管理混乱,管理混乱的直接结果导致了政府决策行为的随机性,而这种随机性在城市规划中又表现为短期行为和现实利益,反过来又加剧了城市结构的更加不合理。所以交通堵塞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决策》:倪厅长,从您的工作经历来看,您有丰富的城市管理经验,请问您认为目前城市管理的难点集中在哪些地方?

  倪虹:我认为目前的城市管理存在三大难点,体现在法、度、责三个方面。

  第一个难点是法。城市管理的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由于相关法规内容不够明确,造成城市执法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其次,市民的维权意识和守法意识不对称,前者日益高涨,后者有所欠缺。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相应就高,给城市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第二个难点是度。就企业管理来讲,一项决策,51%的人同意就可以去做,但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做还是不做一件事情,这个度很难把握,是不是有80%人的同意,我们就可以去做?再绝对一些,99%的人同意,只有一个人坚决反对,能不能立即去做?城市管理的难,这个“度”字我是深有体会。

  第三个难点是责。现在政府强调转变职能,城市管理的责任,各职能部门在有为和有限的问题确实要有个界定。

  《决策》:从应然的角度看,城市应该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但目前各级城市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请问这个问题该怎么看待?

  龙李海:在城市管理中,有四对关系是必须处理好的,一是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发挥龙头作用,还需要有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交通为例,规划不合理,交通压力那么大,道路、停车场跟不上的话,管理就会滞后。从另一个方面看,建设再好,管理跟不上也不行,我们说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建设人才与管理人才相比较而言,后者相对稀缺。

  第二对关系是条与块的关系。当前的城市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特征,具体体现就是人们常说的“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市这一级不能够大包大揽,2006年上半年,马鞍山就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原则下放城市管理权限,发挥块的作用。

  第三对关系是处理好外延扩大和内涵提升的关系。我们不仅要让市民看到城市建设速度快了,城市规模大了,还要让老百姓看到,城市的变化能够直接改善市民福利,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对关系是经济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关系。我们各级政府在强调招商引资、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时候,也要确保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城市管理的问题,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善管理与服务中去,当然这需要一定“指挥棒效应”,需要在考评机制上作文章。

  只有处理好这四方面关系,城市的管理水平才能够上得去。

  细节决定成败

  《决策》:不管是东城区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还是深圳“城市管理年”,都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核心问题,那么,强调城市管理的细节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呢?

  倪虹:强调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从效率这个层面看,精细化管理可以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效率最优化;从资源配置的层面看,精细化管理可以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也能够最优化。我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一个理念,科学的思维是第一层面,科学的决策是第二层面,科学的管理是第三层面。我们现在在科学管理上开始注重,但在科学决策和科学思维上又很欠缺。所以我说精细化管理既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从科学思维到科学决策再到科学管理的实践过程。

  《决策》:对于科学思维、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连院长又是怎么理解的?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呢?

  连玉明:科学决策就是要选择,更要放弃,选择不是要最好的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的,放弃就是不求最多但求最优。选择需要眼光、放弃需要胆略。科学决策需要怎样的决策者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要有眼光,要敢于牺牲短期、局部利益换取长远、全局利益;要有思想,能够抓住本质、掌握规律、把控全局;要有智慧,就是高超的政治艺术和非凡的领导艺术;还要有持续的敬业精神,有职业责任感、职业忠诚度和职业执行力。

  什么样的管理才是科学管理?首先要对管理要素的底数清、情况明。在管理过程中,决策者一定要吃透上情、了解民情、摸透人情。在管理环节上要找问题抓关键,能够做到高效率低成本,并且管理体系是易操作可推广的。这样一来科学管理需要的管理能力要求就是对内统筹、对外协调。而科学管理的目标就是构建起公共治理体系。对科学管理的概括就是:标准化、网格化、精细化、人性化。

  《决策》:网格化、精细化、人性化这些也是东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核心理念,对此,我们怎样去理解和把握?

  陈平:传统、粗放的城市管理方式早已捉襟见肘,不堪重负,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而网格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最佳途径。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运用网格化理念和技术成功解决了精确制导和信息采集问题,实现了精确打击,对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实战中,美国士兵在前线就是一个移动的信息采集器,做到了与伊拉克地面打击目标的零距离接触。发现目标后,士兵把精确信息及时发回五角大楼,作为指挥中心的五角大楼向地面部队发出指令,地面部队再实施精确打击。从这一实例中就可以看出,精确打击的前提是精确制导,五角大楼靠士兵发回的信息指挥作战,才实现了精确打击。

  龙李海:2005年11月,马鞍山市园林处尝试精细化管理,效果非常明显。作为分管副市长,对于这种变化可以说我的感受是最直接的。举个例子说,马鞍山是个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园林城市,因此,马鞍山人对雨山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前两年,雨山湖管理得不好,我就经常会接到反映情况的电话,但今年这样的电话少之又少。

  园林处的做法就是把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那些东西用在城市管理中,就是围绕三化做文章,标准化、流程化、量化。

  以前城市管理标准化不够,比如说,一个雨山湖公园需要多少个垃圾桶才是合理的,谁心里都没有数。但他们现在的工作精细化到栽一棵树,树穴要挖多大多深都有严格标准;管理流程化在审批环节发挥了好的效果;量化管理好理解,每个部门根据工作标准,通过日考核、周考核、月考核,根据不同的分值领取工资。

  园林处的会议室墙上挂的是美国商业领袖艾科卡的名言:如果愿意做一件事情会有千万条道路;如果不愿做一件事情会有千万个理由。事实证明他们从这句名言中吸取了管理的要义。我们正准备在其他部门推广园林处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如果每个管理部门都能做到精细化,那么马鞍山的城市管理水平能够上一个台阶。

  管理提升城市

  《决策》:对于未来的城市管理新走向,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判断?

  陈平:精细化是当今社会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最高水平。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但是从目前城市管理的实际来看,我们是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维持着城市的运行。要解决城市管理粗放的问题,就必须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确定一个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同时,精细化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标准,精细化管理的程度不仅能体现出城市管理的水平,也代表了当今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是提高我国城市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连玉明:我的概括是:城市管理不仅仅是改变城市,更是提升城市。对城市而言,管理就是服务。只有提供优质的服务才是更好的城市管理,而政府的公共服务与市民的生活质量是正相关的。更进一步,我又提出一个很鲜明的观点,就是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怎么来认识这个问题?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为了谁?第二是依靠谁?第三就是惠及谁?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同一个:就是老百姓。就是为了老百姓、依靠老百姓、发展成果惠及老百姓。生活质量本身是老百姓生活状态的反应,或者说是生活状态的体验,那么怎样来体现和反映生活质量呢?我们概括为3句话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

  《决策》:城市管理很重要,但是在注重城市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什么?

  连玉明: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现在的城市管理乃至整个中国的城市,最大的问题就是价值导向的问题。对于转型期的城市战略管理,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城市。是用经济眼光看城市呢,还是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或者是用老百姓的眼光看城市?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用经济眼光来看待城市,因为搞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一提起城市,就想到城市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怎样。这也是长期以来以经济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传统的价值走向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总是以经济的规律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包括在管理城市上都是以经济规律来进行。这样一来就提出一个问题:城市是不是就等于经济?

  从这么多年的实践来看,城市肯定是不等于经济。从大的方面来看,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载体,因此,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城市的价值导向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必须要考虑城市是按照什么样路径和目标去发展、去管理,这就是一个价值导向的问题。是一味的发展经济呢,还是在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别的东西?如果说得全面一点的话,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活质量为核心,这“两心”就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价值导向。如果把这个观念的问题解决了,我认为其他的问题都好办。

  中国城市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点上,中国的城市之所以出现了种种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只规划不执行,这就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在城市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政府必须先规划后建设。对于城市化来说,规划比建设更为重要,如果把城市化比作一列火车的话,那么城市的规划就是铁轨,火车的动力越足,轨道的刚性就要越好。从这个角度讲,城市规划对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能让中国的城市输在规划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